《中国纪录》专访张先田:一直行走在红色文化传播的道路上
《中国纪录》新媒体 雷雨

2020年5月12日,《中国纪录》新媒体记者采访了全国师德标兵、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先田。以下是新媒体记者与张先田之间的一场“对话”。

《中国纪录》:为了让我们的读者对你有一个了解,请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张先田:我于195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荆野诗社”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红烛计划”发起人,“乐善助学---湖北团风站”站长,原任职于黄冈市团风县淋山河镇磙子河小学,现已退休。
我先后获得“团风县最美教师”、“团风县德育标兵”、“团风县实践‘三个代表’能人”、“团风县优秀共产党员”、“团风县优秀楷模”;“黄冈市十大师德标兵”、“黄冈市十大时代先锋”、“黄冈市教育时代先锋人物“、”感动黄冈十大人物”、“黄冈市优秀共产党员”、“黄冈楷模”;“湖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湖北省十大师德标兵”、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我的事迹《大山里的孩子王》、《崎山红烛》、《乐守清贫终无悔,甘洒热血铸师魂》、《爱在时时刻刻,情在时时处处》、《崎山烛光红》、《巍巍深山铸师魂》、《红烛暖心,照亮孩子成长路》、《把爱献给大山里的孩子》、《愿做崎山红蜡烛,不恋世外好桃源》在荆楚大地广为传颂;《托起大山的希望》进入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并获奖;《坚守大山的师爱》纪实报道作为湖北省党员干部培训、进修的学习教材;电视记录片《讲述大别山的故事·上山上学》在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展播;电视专题片《大山深处的孩子王》登录《资教中国·精彩影视》向全国推广 。先后接受《人民日报》、《东方时讯》、《中国教师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湖北卫视》、《黄冈电视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等新闻媒体的多次采访和报道。

《中国纪录》:在你从教的四十多年里,一定有很多难忘的事情,能说一两个吗?
张先田:在教书育人的四十余年里,我最感到欣慰的是:在2008春节期间,我牵头救助了黄冈市团风县总路咀籍、身患“粒白细胞综合征”的大学生舒彬彬的过程中,我尽到了一位“爱心爸爸”的责任。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救助,经过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黄冈市人民医院、黄冈市中医院联合治疗,历时治疗一年半、共花费治疗费120余万元,终于把这个多灾多难的少年,从死亡线上夺回了第三次生命。如今这个孩子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眼科医生。
除了关心、爱护我自己教育范围内的学生外,还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关心、资助生活在贫困单亲家庭中的“编外学生”。我把程勇视如己出,一边承担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一边帮助、鼓励他发奋读书,励志成才。他在我家吃了8年的“团年饭”,为他实现大学的梦想无怨无悔地付出。看到这个孩子大学毕业工作后,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购房、买车,比我的亲生儿子更有出息时,我认为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感谢我的妻子和儿女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心甘情愿地一路走来!

《中国纪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领导人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兴国”,请问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张先田:我现在已经退休一年多了,虽然不能够站在三尺讲台继续“传道、授业、解惑”,但我却不会停下继续为党工作、为黄冈山区教育事业奋斗的脚步。我目前正在从事“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播”、”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实施“红烛计划”、关心青少年成长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弘扬正能量发光发热。

《中国纪录》:请问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或者计划?
张先田:我计划在近几年内,再次寻访大别山,为挖掘、传承、传播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不懈努力。参与华夏姓氏文化的收集、研究、整理、出版等工作,为华夏姓氏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尽一份力量。

虽然离开了心爱的三尺讲台,但对黄冈山区贫困孩子们长期关注、关心、帮助、资助的行动,永远不停歇。为大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放飞梦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