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影评】北方过端午,一样玩出花

2022-05-18 17:16 作者:大师兄天道酬勤  | 我要投稿

一说到过端午,往往就是赛龙舟、吃粽子。那么在不赛龙舟的地方,人们怎么过端午呢?

 

进入正题之前,先说个好玩的行为艺术。

 

引子·凉山消防救“屈原”

前几年我们四川汉服同袍里,有位传奇人物猴哥,每年穿深衣、戴高冠,高声朗诵“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然后张开双臂,“梆!”的一声跳入水中。

这件事被媒体宣扬以后,猴哥的跳江展示,却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所在地的西昌消防,火速做出反应,找他拍了一支新的视频。



嗯,好,所以,凉山消防提醒您,不要在不明水域下水。哪怕你是屈原并且每年都跳也不行。

 

一、老北京民俗

现在进入正题,这一段主要来自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


“在往年,到了五月初一和初五,从天亮,门外就有喊:“黑白桑葚来大樱桃”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喊声还不断”

“家家必须用粽子,桑葚,樱桃,供佛。”

老北京卖粽子的


黑白桑葚

 

 

“真正北平的正统的粽子

(一)北平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子,而只用顶精美的糯米包成小,很小的,粽子;吃的时候,只撒上一点白糖。这种踪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

(二)还是这样的小食品,可是由沿街吆喝的卖蜂糕的带卖,而且用冰镇过。

(三)也是沿街叫卖的,可是个子稍大,里面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此外,另有一些乡下人,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这,专卖给下力的人吃,可以与黑面饼子与油条归并在一类去,而内容与形式都不足登大雅之堂的。

敲梆子卖蜂糕窝窝的


”她(小顺儿妈)想买两束蒲子,艾子,插在门前,并且要买几张神符贴在门楣上,好表示出一点“到底”有点象过节的样子。”

蒲艾是菖蒲和艾叶的合称


“她喜爱那些神符。每年,她总是买一张大的,黄纸的,印着红的钟馗,与五个编幅的,贴在大门口。““初五才用雄黄抹王字呢!别忙,我一定给你抹!”

钟馗版画


 

”她要买几张粘在白纸上的剪刻的红色“五毒儿”图案,分贴在各屋的门框上。她也许相信,也许根本不相信,这些纸玩艺儿有什么避邪的作用,但是她喜爱它们的色彩与花纹。“

剪刻五毒


 

“初五才用雄黄抹王字呢!别忙,我一定给你抹!”

(《帝京岁时纪胜》: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

《春明岁时琐记》:是日,小儿额上以雄黄画“王”字。又雄黄涂小儿鼻耳之孔,谓如此夏月能避诸虫。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雄黄抹王字

“还得带葫芦呢?”葫芦是用各色的绒线缠成的樱桃,小老虎,桑葚,小葫芦……联系成一串儿,供女孩子们佩带的。


对照《北平风物志》,《四世同堂》中的端午“葫芦”应该是五彩线缠粽子。图源趣织社


(《春明岁时琐记》:人家妇女,以花红绫线结成虎形、葫芦、樱桃、桑椹及蒲艾、瓜豆、葱蒜之属,以彩绒贯之成串,以细小者为最,缀于小儿辫背间。或剪纸或镂纸、折纸,作葫芦、蝙蝠、卍字各式,总谓之“福儿”。杂五色彩纸以衬之,总谓之葫芦儿。妇女买通草小虎、彩绒福儿,带簪钗头上。至初五日,惟神符、福儿留之,其葫芦等物尽抛街巷,谓之“扔灾”。)

“你臭小子,戴什么葫芦?”

“给小妹戴呀!”

“妈!妞妞戴!”

现代绒线粽子 图源:趣织社


 

(摘自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三十八段)

 

此外还有诸多民俗

女儿节

《帝京景物略》: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簪石榴花

《帝京岁时纪胜》:至若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
凤仙花染指甲

《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二、不赛龙船玩滑沙:唐代敦煌人过端午节

比起晚近老北京民俗,身处边陲沙漠的敦煌人,会玩什么呢?

首先仍然是吃粽子,但敦煌人吃的是一种“团粽‘。原来,敦煌地处西北,气候干旱,不产箬叶,不能做常见那种粽子,所以就自己因地制宜,发明了压制的团粽。

 

《端午相迎书》幸逢嘉节,端午良辰,有慰同僚,何以申展,空备团粽,辄敢谘邀,状至幸垂过访。谨状!(大概意思:准备了模仿粽子的“团粽”,邀请朋友来过端午。)

在网上搜到的现代粽糕图片

 

经过压制的"西安甑糕“,应该是唐代西北团粽的近亲

 

唐代敦煌人的节日礼单

S.4374卷的三则贺端午书状范⽂。既然是应用文范文,就说明提到的礼物是当时的主要节礼。

1、端午:伏以蕤宾嘉节,端午令⾠。献寿早同楚俗,彩丝亦⽆忝于昌期,伏惟照察,谨状。

2、同前:伏以中天令节,南午佳⾠。俗皆献寿于明时,直亦奉觞于兹⽇,伏惟照察,谨状。

3、同前:采兰佳节,南午令⾠。⾓⿉既同楚俗,奉觞必仿时风。伏惟福佑,以继祯吉。伏惟明察,谨状。

“角黍”就是粽子。在敦煌更可能是团粽;“彩丝”也就是“五色缕”,“长命缕”,系在手腕上,被认为可以长寿。“奉觞”则是祝酒。

五色线和鸡蛋兜子

端午戴五彩线的记载很多,但看惯了藏风商品店的五彩绳,总觉得今天汉服活动里的五色彩有点小儿科。跟记载里要专门编织的彩绳比,似乎太简单了。

这是藏族五彩绳。小时候编过这类手环的举爪!

藏风五彩绳
义乌小商品中的五彩绳手环,还带小粽子

宋诗对此也有描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由长命缕,还引申出另外一种配饰:符钗

南宋的符钗长得比较朴实,就是茶叶袋一样的一个,挂在。后世记载里的”葫芦“,有可能就是由它衍生的。但我们要回到敦煌人过端午来说,虽然已经有了续命献寿的说法,道教方面的微操作还不是很多,而人们还看重宗教以外的季节变化,在端午节迎接夏天的到来。

比如互相赠送团扇

S.3399卷《应⽤⽂范》,内有《端午⽇贺扇》:“蕤宾膺候,端午今晨,伏蒙鸿恩,各赐团扇,愿扬仁风。某某等⽆任惶悚。”

大概意思是,在一卷“教你写应用文”的唐朝文书中,有专门教你写端午节送扇子的写法。说明那时候端午节流行送扇子。

唐朝仕女图中的手拿团扇,比较像现代小团扇
同一幅画作中的其它纨扇~唐朝人能处,有大扇子她真扇风
陕西富平献陵李凤墓壁画中的长柄团扇

最后来说个敦煌人的特色端午活动:滑沙

“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

(大概意思:敦煌人过端午,男女老少都跑到鸣沙山去滑沙子当溜梭梭板。第二天天亮一看,鸣沙山又恢复原貌了)

——因为居住在沙漠边缘,赛龙舟肯定不现实。人们就按古老的《礼记》中“仲夏登高”的遗风,别出心裁地玩起了滑沙。

 

查这段资料的时候,我以为敦煌人滑沙大概就是这样的,在没怎么见过沙漠的我眼中,这已经算很大很闹热了。

但事实上,我既低估了古带河西走廊的人口基数,更低估了鸣沙山的体积。

在今天,鸣沙山的滑沙是这样的

鸣沙山滑沙

想象一下,古代敦煌人的端午节,城中男女一齐来鸣沙山,还一起滑下去,声如响雷~~有种沙滩音乐节的气氛了。

想象一下,穿着唐制裙衫这么滑下来


【书影评】北方过端午,一样玩出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