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经验分享 | 地理热吧
【清源五中】
地理复习
经验参考
清华大学“情系母校”系列活动
备考经验联袂推送
本期供稿
泉州市第五中学 “清源五中”支队
合作支队高中母校
福州市第一中学 厦门双十中学
厦门外国语学校 莆田市第一中学


01
核心素养之我见
地理考察内容庞杂,涉及多学科知识。不过,掌握具有“地理特色”的基本思维、基本机制,可以使复习方向更加明确。
丨区域认知
比如中东各内海方位、各非地带性气候分布及成因等。记忆要点如:
半球、海陆位置等相对位置;
经纬度位置,偏差在5°-10°间;
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大区域背景下的特殊现象…
记忆时,可将陌生要素与熟悉现象联系。

丨人地协调观
不是简单地“自然+人文”。
考虑主客观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相互改造的动态过程。
需跳出我们习惯的“小我”视角,建构宏大时空观与辩证性思维。
以课内的水库为例,在设计建造、运营维护阶段,在上、下游地区,人们面临的问题都不太一样(时空观)。

同时,建设水库的代价难免:影响居民生活、改变地层受力...需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分析(辩证性)。
丨综合思维
涵盖相对简单的发散思维和难度较高的“过程”思维。
需要清晰地推理、识别出主导要素、主要机制,而不仅仅满足于对固定模型的套用。
例如在南半球,同样是低温,中纬度地区可能是受西风漂流影响大,而高纬度地区受南极强冷源影响大,二者在直接成因上有所不同。
丨地理实践力
考察读图绘图、迁移知识的能力。
既需要明确地理规律的时空尺度,也需要熟悉、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就“空间尺度”举个例子简单说明。“地壳下沉”的范围可大至湖海,而“地面沉降”可能就发生在一两栋楼间。


02
复习方法参考
地理考察形式灵活、具体案例丰富,所以夯实大一轮基础、建构完整知识体系、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在复习阶段尤为重要。
丨有针对性地思考
对于比较重要、难以联想以及自己一知半解的的原理,最好多独立思考或认真求教,力求透彻的理解。
我印象深刻的是西风季节强弱问题。冬季高低纬地区热量差异大,导致三圈环流较强、西风随之较强,所以西风带冬季降水较多。
一些概念理解起来易偏差,例如交通运输方式的“灵活性”与“连续性”等,认真辨析它们有利于明确题意。
丨综合梳理要点
可以从一些关键词出发,来复习具有相似性、共性的知识网络,换一个角度巩固要点。
比如以水体“盐度”这个地理要素为出发点,我会这样简单地回顾:

主动联想、寻找盲点、及时巩固,可以较全面地回顾知识。
丨画图辅助记忆
地图册常读常新、常画常新。
尝试画一画生动、直观的区域地图、思维导图,有助于强化记忆。

03
一些积累方向
高中阶段的文科多少需要一些积累与拓展,地理也不例外。
丨重要概念
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最简单的例子是“光照”与“热量”的比较。“光照”侧重太阳及人造光源的辐射,而“热量”强调高低温度差下能量的传递。
具体地,农业中黑色大棚主要作用于光照,而地膜更多地影响热量。
丨基本原理
记住相对确定的规律,一般是在宏观层面上的。例如,在大温差的高寒、干旱地区,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

相较之下,微观现象中主导因素常常波动,如果我们没有清楚理解成因,延伸规律的干扰性反而极强。
丨分析思路
适当积累自己无法触及的发散角度。不过,重点还是独立思考。
丨实际经验
地理之所以显得有点“玄”,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十七八年的生活经验(特别对于城区的同学来说)是相对单调而狭窄的,我们与自然、与社会的亲近度还不够高。
挖掘身边有趣现象、适当了解博物常识,利于弥补经验乃至直觉上的不足,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理解大千世界。


04
解题避雷点
分享一些我在练习中常踩的“雷”,以及避开它们的方法。
丨客观题—审题、读图
地理选择题精简,少有无关信息。读题雷区:遗漏信息、划分错位。
为全面收集信息,不管是否“一眼发现”关键信息,都需要仔细读题干全文、坐标含义以及表格项目,找出隐藏的提示点、异常点。
而在同一题组中,为避免混淆不同题目的提示,需要适当采用反推法,确保使用的条件能推导出合理结论。
丨客观题—联想、概括
使用相关性低的原理、不准确地概括正确机制,也是出错的常见原因。
正确联想,需要明确题设与既有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素相互作用的时空尺度。有时候可以借助直觉和区域背景,想象一下真实的图景。
准确概括,离不开对概念内涵、外延的准确理解。
此外,最好先想清原理、后简短概括,而不是先看选项、后猜想解释,以免被错误选项干扰。
丨主观题—分析
主观题严重失分,往往是因为没弄清题目参考的知识体系、没明白地理过程和背后的原理。
每道发散性的小题,一般只会用到一个次级知识点,例如自然地理方面的水系、人文地理方面的商业区位等,而很少面面俱到地设问。
检验推理、判断与信息是否矛盾时,可以采用的除了逆向思考,还有“控制变量法”。
比如,开垦梯田前后,种植水稻的什么条件明显变化了?通过现实或假想的比较,可以更明确主导因素。
丨主观题—表达
在思考与表达时都尽量少“跳步”。
对发散性的设问,可以在回答中前置重要因素。
而对过程性的设问,按时间顺序、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即可。

05
原理加油站
从物理角度提供一些本质原理,或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规律。
丨自然大趋势
动态平衡:水循环;生物循环…
能量降低:重力;散热…
熵增:外力削高补低,破坏地貌…
丨行星地球
理想近似:地球匀速地自转公转、地球轨道正圆、太阳辐射彼此平行…
可利用平面投影、过球心的光线等确定太阳光线位置。

丨热交换
即热辐射、热传导、热对流。
热辐射与温度、物体表面性质等有关。物体颜色影响吸收率、反射率,而物体形状影响辐射方向、反射率等。例如白色砂石可反射阳光,提高农作物的采光效率。
热传导速率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疏松土壤(多气隙)可以保持地温。
热对流常见于洋流和大气运动。由于热胀冷缩,暖层一般比冷层轻。
以“辐射逆温”现象为实例综合分析。地面(良导体)整体冷却快,而空气(不良导体)冷却慢。受地面辐射影响,近地面空气冷于上层空气,垂直方向上不易形成热对流,从而产生逆温现象。

丨潜热
水的三态变化总促进热平衡。相应地,可以通过调节温差来控制水的相变,例如干冰人工降雨、青藏铁路热棒等。
丨湿度
主要考虑水。饱和湿度=最大水汽质量/空气体积(或质量)。相对湿度=绝对湿度/饱和湿度×100%。
空气中水蒸气的最大分压(不是饱和湿度)仅与温度成正相关。提高水蒸气分压的途径,为补充水汽或增大气压。

所以,水蒸气冷凝,至少需满足温度下降、大气压上升、水汽过饱和三者之一。形成降雨还需要凝结核条件。
相关概念:露点,控制气压不变。
丨固体
天然固体硬度、致密度有限,不过彼此间岩性差异也较明显。例如岩浆岩比沉积岩难侵蚀。
固体相互作用时,主要考虑其质量。简单受力分析可以得到直观感知。

固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表面积)越大,越利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例如,小冰川(比表面积大)较容易消融退缩。
丨流体
气体可压缩,液体不可压缩(故不能传播横向振动的机械波,如S波)。
流量=流速×垂直截面积。例如狭管效应,以及山口、河口地形展宽造成的河流流速下降。在一些水体径流量相关的设问中,可以参考这个公式。
流速大,压强小。例如飞机总是逆风起飞,以增大机翼升力。
丨气体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与饱和蒸气压有关),恰与多数固体物质相反。例如,正午水中溶解氧较低,不宜钓鱼。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压×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温度)=常量。
绝热变化中,气压上升则气温上升。例如焚风效应:气团导热性差,可近似为绝热下沉,以压强平衡为主。山下气压高,气团温度上升、相对湿度下降,最终形成“焚风”。

06
养成好心态
我个人认为“能力决定上限,心态决定下限”。稳住心态,对高三的同学而言相当关键。
丨热爱自然
面对困难时的动力源。
丨扎实基础
对真实世界有完整认知。
深入理解重难点。
丨相信理性
给予自己正面的暗示,相信任何客观现象必有其本末。
丨恰当定位
地理相对复杂,高分不易。
所以,一方面值得提防长期低分造成“习得性无助”,另一方面,需要小心偶尔发挥好对自我预期的负面影响。
相较分数,多关注知识点。怀有敬畏,也不必自卑。
丨适应考场
化地、政地考生需做好“持久战”准备,适应高考的“烧脑”节奏。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高考作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紧张、焦虑。

以上摘录自“清源五中”公众号。感谢作者:@xuwz(文)
感谢相关清华“情系母校”合作支队:
福州市第一中学 厦门双十中学
厦门外国语学校 莆田市第一中学
最后,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因充实的地理学习收获乐趣、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