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基础
◎濮之珍
当前各类刊物多,就是语文刊物少。而社会语文应用相当混乱:错别字多,生造词语多,繁体字、异体字泛滥。一次听一位负责同志报告高架道路建设情况,发下的说明书印制精美,却把“公里”误作“公裏”。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语文首先是基础。语文规范化不仅是文化水平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学校教育过去重理轻文,有人声称“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又是重经济轻语文,重外文轻中文。当然,数理化应该学好,经济、外文也应该学好,但重一头轻一头总是不对的。
要学好语文,必然要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八十年代初,我在日本神户大学任教,发现日本学生写字端正规范,让人一目了然。据说,在日本求职,是首先要看“字”的。你的字写得不像样,连找工作也困难。所以,日本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认真写字的习惯。
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语文规范的传统。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规范正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代重视识字教育和语文规范,编写多种识字课本,还定下语文政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这就是说,学童能识读九千字以上方能担任官职,而吏民上书朝廷,写了错字,就要受罚。可见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恰恰缺乏规范意识,仿佛字怎么写都可以,书怎么错也不要紧,殊不知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从这点来说,《咬文嚼字》可以说办得适逢其时。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1995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