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汉服的哲学考量》

2023-09-11 22:43 作者:卢敖喵  | 我要投稿

一、总 个人认为汉服体系缺乏了哲学理论(ideology)上的支持,汉服体系如果想要大发展就必须结合时代的问题和需求,结合各领域对时代的问题起到解决或者缓和的作用,而当代的问题就是社会普遍的道德缺失与堕落、以及普遍的信任危机——即精神家园缺失的问题。我的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探讨汉服体系在未来存在的理论地位,抛砖引玉,给诸位传统文化爱好者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要为汉服体系做哲学理论上的位置定位。这是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上层建筑即社会权利(right),社会权利是自明的、为社会、法学界普遍承认的基础,比如“人格神圣”等;然而这样的社会权利(right)却是来自于经济基础/社会权力(power),其本质上是人们对于自由劳动(实践)的愿望所转化为的巨大势能。这样的势能催生了不同的愿望,这些不同的愿望有的符合社会观念(合法,指在观念上为社会共识承认),比如当今的买房买车,都是社会认为理所应当的事;而有的不符合社会观念(不合法,不被社会共识承认),比如计划经济末期被称为投机倒把的行为、年轻人追求新颖的着装风格等,而有能力的人则通过各种方式实践这些愿望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权力。这些巨大的社会权力将通过哲学理论(宗教理论)披上理性的外衣从而升华为社会权利,比如前面说过的计划经济末期投机倒把的行为经过了改革开放变成了合法的经济行为/社会权利,又比如各种年轻人追求的着装风格也会通过社会人口新陈代谢的过程成为合法的社会权利。 即:

社会权力(经济基础)——哲学理论——社会权利(上层建筑)。

而汉服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巨大社会愿望,并必然寻求扩大它的影响,通过哲学理论,从而变成受人们赞同的权利。   礼仪和道德水平应该相互成就,康德和卢梭告诉我们科技的提升无法带来道德水平的提升。现如今传统文化爱好者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通过复现传统的“衣冠风物”来提升当代道德水平?难道我们就真的只甘心各种文化载体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环被如今的科技理性和资本原则异化带偏从而失去其本来的美学意义吗?如何从外物到价值再深入到仁心,从而提升当代社会的道德水准(爱),这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毛主席说过:“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马克思说:“生活决定意识”,认知是来自于实践的,爱也是如此。感性的生活意识只有感受过,才能领会;罗素同样也说过:“被爱的人大抵也是爱人的人。”总结下来,

即人的整个认知链条是“感性实践”——“认知”——“受理性影响的感性实践”——“深化的认知”——“更好地实践”(创造新价值新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聚焦于认知改变认知自己,而是应该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感性活动/实践)来提升社会的道德认知。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两条基础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这告诉我们汉服发展需要理论指导的必要性;马克思实践原理,这告诉我们如何去实际解决道德缺失的问题。   二、传统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看传统的儒家哲学对于道德水平的提升提出的“内圣外王”的方法:   1.“内圣” “内圣”即“心性修养论”,经过孟子对人性可以为善的论证、再到宋明理学对佛道心性思想的批判吸收、最终到巅峰成果“陆王心学”给出了最终结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社会实践(感性活动/实践/生活)中产生出一定的良知,这种良知是一种价值自觉能力,将这种能力充分认知和扩充,发展个人的能动性(意志),来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即“致良知”。   优势在于:就个体而言,心性论是极其有意义的,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收拾精神,拥有独立人格,做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达到真正旷达无烦恼的境界(即“人人皆可为圣人”)。   而这种理论的缺陷在于:心性论就社会而言,它毕竟是个人内心的感悟,是人生哲学、内心中自明的道理,其阐发注定寻求一种神秘的心性修养方法(可能跟心理学有关),虽然指出了一条通往目标的道路,但回到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来看,每个人的具体社会实践的程度不同,没有办法要求所有人都能自明“良知”。最后的事实是,人可以能,却未必能。故而心学在明末注定被其后学扭曲、降低为一种宗教化、神秘化、唯心化的思潮,且未能拯救晚明的社会现实。

而历代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社会道德的基本盘没办法靠自觉来维持,只能靠秩序,即法律,教化。

而心性论在秩序的基本盘下作为道德知识的一环发挥意义。   (但这不否定心性论的积极意义,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沿着历代先哲用自己的整个人生经验总结的“自诚明”的修养方法,寻找良知的本心、扩充善端、最后达到“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的境界。对于有志者来说一定是必了解的道理——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道理。如此一来,内圣对于个人而言是积极的,却注定无法推广。)   2.“外王” “外王”即“礼制”,周公创建的周礼秩序终结了之前时代的混乱,首次将仁义道德提升到国家认可的地位,并以法律、伦理礼节等具体规定来维护;而接下来,由荀子开其端、董仲舒修改开创的“封建礼制”通过

制定法律法规与引导道德教化的文化活动

来从外部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保证社会道德的基本盘。无论我们如今怎样去褒贬这样的“礼制”,我们都要辩证地看到,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和引导道德教化的文化活动形式使得我们

在古代长期以稳定的姿态进行社会生产并创造出了宏美,壮丽的文化

,又以其涵盖的

落后腐朽的封建伦理、封建阶级内容

使得我们在明清后迅速落入深渊。   因此,一方面,封建时代的法律、道德规范毕竟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整体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批判吸收其优秀的文化形式,并结合之前说的马克思的实践原理在当代制定新的符合社会主义伦理关系的道德礼制。   对此我们的一个疑问是:在礼治里教化的一面,面临着和艺术同样的问题:如何通过“讲述”(或者叫演绎)道德道理,使爱可以真正产生于内心。   三、礼制对于当代的启发 我们通常说的“礼”包涵两类,一类是礼节类,比如“鞠躬”“抱拳”,再比如“见到长辈、老师问好等等”。我们这里主要讲另一类,即礼制的文化活动,我再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以国、宗庙、乡贤主导的

尚同性质的祭祀“礼乐”活动

;二是

以前者为内涵和机遇

,外延到多个领域

创造

对于民众而言的

感性体验场所的活动

。   纵观我们过去真正的节日,从来都是包涵这两类活动的: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方面是以国、宗庙、乡贤主导的尚同性质的祭祀“礼乐”活动,在这种“尚同”的设计中,又同时有“别异”即区别身份的作用,过去是区分社会身份,比如君臣父子夫妇,后来带有阶级的成分,这叫做“礼别异,乐合同”。优点是在肃穆的仪式中,每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的认知在庄严的仪式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强化。缺点则是容易出现“乡愿”,即打着仁义道德的名号为自己求不正当之利,日本就是如此,叫有小礼而无大义,本质其实是懂得利用礼法来为自己不正当的牟利行为打掩护。   传统节日的第二类活动是以前者为内涵和机遇,外延到多个领域创造对于民众的感性体验场所的活动。其实就是通过创造更多的感性体验场所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良性的阐发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中,亲情得到巩固,爱情、友情得到萌发。例如,端午节划龙舟则有利于团结乡村,元宵节灯会则有利于提供亲情、爱情的亲密体验,就连我们现代认为应该肃穆悲伤的清明节,在古代也是讲究外出游玩的。古代文化活动对于我们当代的启发正在于此。   遵循“实践到认知”的路线,我们的新礼制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创造人的感性体验的过程,只有实践到了感受到了,爱才会产生。新礼制应该是一种以弘扬真善美精神目的,以文化祭祀的尚同别异为中心、地方民俗活动为实际载体的传统活动。这种活动将恢复传统节日的两方面内容,达到两者的统一:一方面是剔除过去礼制中表达封建阶级的内容,改为社会主义平等友爱的伦理要求,传承传统的祖先崇拜、对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的祭祀等等的具有严格流程、庄严肃穆的代表国家意志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尚整个国家民族之同

(改“君压制臣”、“父压制子”、“夫压制妇”为国家人民、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的双向认同);另一方面,是以前者为中心和机遇,外延到多个领域创造对于民众而言的感性体验的活动,比如庙会、划龙舟等等

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以及更多的有待开发的无限的艺术性质的深入体验活动

。例如,可以是建立优质的传统武术馆体验武术、射箭,可以是深化传统书画、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的展示方式,更多的把以往这些常常隔绝的艺术联系起来成为新的场所。可以是复原,可以是在复原场所的基础上所有创新。

在这样的场所中充斥着一种东西,叫“爱”,是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互相的爱,人们在这样的生活中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国家的其他人有一种命运的联系,爱自然而然地抒发了,爱的行为自然而言地出现了。

对传统的认同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正是这种双向统一的基础。   而汉服,我们发掘汉服其自身的美学意义,发现其中的祭服、朝服以其庄严性正好在第一类活动中提供了庄严的礼服,这样的礼仪服饰本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它需要美学的意义,否则则是空谈其精神内涵,陷入了体用殊绝的谬行;汉服作为衣物贴近生活,其余的各类形制以其衣冠楚楚、精致典雅起到了将各类传统艺术联结一体成为新的感性场所的联结作用。  

合汉服与祭祀,有礼之名;合汉服与其他艺术,有感性场所之名;合礼与感性场所,有礼制之名;合礼制与法,有礼法之名;合礼法与民,有国之名。

  如此一来,汉服便在解决新时代的问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汉服就可以从零散人的感性体验上升到整个社会的权利中去。而具体文化的联结、礼制具体内容的探讨,服饰本身的当代化考量,则需要文化和艺术从业者们的努力实践。   凡汉服从业者,需要认知到一个热爱汉服的人本身不单是一个热爱汉服的人,他也可能热爱登山,热爱户外垂钓,热爱绘画,热爱音乐等等。将庞大汉服体系之中,本就适合某些领域的服饰在当代的此领域重建,比如本就有的窄袖汉服可以作为日常生活、武术等领域,复原款汉服适合传统音乐的演奏等等;从本无此种领域服饰中,从业者通过相近领域的符合艺术逻辑的改进从而创造这种领域的新价值,比如加入衣兜,改用现代布料等都是无伤汉服整体逻辑的有利改进。   总之,汉服文化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的问题和需求,通过艺术的方式,发挥其教化作用,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同时,也需要深入探讨艺术、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汉服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告诉我们的,也是本文赖以写成的真理是:

只有不断地实践并总结才是真正的出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共勉!

 

《关于汉服的哲学考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