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

2020-02-13 22:47 作者:pollini-  | 我要投稿

        音乐史上李斯特与肖邦的友谊尽人皆知。很多人听过肖邦的叙事曲,但他的朋友李斯特也曾写作过两首叙事曲。这里要介绍的是他的《b小调第二叙事曲》,作品号S. 171,作于1854年。虽说题材与肖邦相似,但李斯特的叙事曲中少了一份肖邦的柔婉,有了更多李斯特的特质。

        肖邦的叙事曲中有大量抒情的段落,而李斯特则更注重主题的变形。仔细的听众会发现同一个动机贯穿《第二叙事曲》的始终,在变化中发展,串联起所有的乐思,极有戏剧张力。这一点让人想起他的同样调性的另一首作品——《b小调奏鸣曲》。

   

        整部作品总体上是奏鸣曲式,附带引子和尾声。

        作品以6/4拍中庸的快板开头,一个由四个重音组成的级进上升的动机出现在低音声部波涛汹涌的半音阶伴奏上,犹如人生中的苦难引起的一阵阵痛苦。在经过一次转位后,它被一个宣叙调式的段落突然打断,在一个上行琶音和一段下行旋律之后,速度减慢,转为4/4拍,明亮的升F大三和弦像雨后的一缕阳光,引入了沉思的第二主题,结束在升F大调上。 

        但这种宁静没有持续太久,开头的半音阶伴奏下降一个半音,转入降B小调再次出现,完全重复了这一个段落,并又一次终结在F大三和弦上。

        随后进入断然的快板,4/4拍,重复的八度A音奏出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进入了呈示部。和弦不断上升、增强,从D小调逐渐转入升F小调。一连串华丽的琶音过后,低音升C的重复音型出现,令人联想起贝多芬《f小调第23奏鸣曲》再现部中那一串如心跳一般的不安的低音C。第一主题的上升动机以分解八度的形式再现,转位、逆行相结合,在华丽技巧的衬托下,音符之间上演着比引子更为激烈的抗争。

        随后乐曲速度减慢,一连串和弦、宣叙调过后,如歌般抒情的副部主题在D大调上进入,旋律中向上的跳进使人感受到希望,音乐仿佛进入了高尚的、超脱凡俗的境界。随着第二主题的出现与转调,音响渐弱,进入了充满斗争的展开部。 

       展开部中,主部第一主题在各个调性中游移,伴随着半音阶、分解八度等音型伴奏,速度逐渐加快,声音渐强,技巧也更为繁复。可以看到,主题之间的冲突已经达到了顶点。在飞速扫过的一串八度半音阶后,庞大的音响戛然而止,呈示部过渡段插入,导入省去主部的再现部。这一结构又不禁令人联想起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再现部副部在B大调上开始,仍旧是充满向往之情的旋律,但此时乐谱标注了“热情地、自由速度”,可见在这里情感获得了升华,犹如从与苦难的抗争中获得了新的力量、新的欢乐。同时,这一主题的进行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技巧,比如迅速下行的跑动以及两手交替奏出的第二主题。随后音乐渐弱,停滞在一个属九和弦上。 


        紧接着是令人激动的辉煌的尾声。回到初始速度中庸的快板,6/4拍,主部第一主题被移到了B大调上,发展出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旋律,仿佛与命运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喜悦。随后李斯特运用了更加华丽的琶音,在转调过程中自然地引入了副部主题,达成了两个主题的统一,随后在快速进行的音阶、八度、和弦之上将第一主题的胜利感推上了最高点。       

        然而在第一主题的余音还未散去之时,第二主题又一次以小行板的速度进入,仿佛喜悦平息后深刻的反思与精神的升华。整首乐曲最终在这种冥想的氛围中悄悄终止了。 

      

        纵观全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三个主题的引入、对立、斗争与和解,在一首曲子中,李斯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从苦难到安慰、到斗争、到胜利、再到反思的心路历程,就好像人生一样。这种深邃思想也是李斯特在褪去早年的炫技光环之后,在晚期作品中多有体现的。

推荐版本

Nelson Freire《Ballade No.2 in B Minor, S. 171》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74Gm3np @QQ音乐

Vladimir Horowitz《Ballade No. 2 in B Minor (B小调第2号叙事曲)》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eUSf3ng @QQ音乐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