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女儿出国了,我“反思”了一下我的人生

2023-03-06 11:01 作者:汉服-设计师林栖  | 我要投稿

上个周末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放在平常家庭却又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经历一年的紧张准备,大女儿(卉卉)还是怀揣她的梦想,动身前往美国求学。大学是她自己选的,读的是心仪的服装设计的专业。


分别的前一晚,两个女儿也久违的睡在了一张床上,又笑又闹的说着悄悄话,拒绝妈妈的加入。第二天离家的时候我们拍了一张全家福,笑的龇牙咧嘴。


与两个女儿过去的合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一刻,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跟她在港口分别后,我在朋友圈里写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照片配的是我将马面裙和蓝印花布放进她行李箱的照片。


帮卉卉收拾行李&港口送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蓝印花布和马面裙是我要求她一定要带去美国,并要日常穿着的两个元素。走的时候,她带了五件我设计的服装。叮嘱她在美国求学时,要将在国际上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中国传统服饰设计里。


给卉卉挑选马面裙和蓝印花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除了学好专业,除了见世面,我也跟她一起列了几个她在美国一定要去的地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有中国的艺术瑰宝,堪萨纳尔逊美术馆的中国国宝级古画。


因为换一个陌生的场景去看中国的艺术,会有不同的感知。


我的前半生


我其实也知道,年轻人是不会想家的。因为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我在这个年纪跟她一样,无比向往外面的世界。我想中国的每一代年轻人都是这样,读书的时候以为毕业很遥远,可现在回想大学毕业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与家人合照


回望我的求学之路,一路可以用披荆斩棘来形容。生长在大山,96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当晚,心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但父亲只是纺织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即使家里只有两个孩子,也在交学费的时候犯了难。找亲戚东拼西凑没办法,最后我亲自写信给父亲的老板,预支了父亲一年的工资,才能顺利进入大学。我的妹妹,也放弃高中,到隔壁镇打工,来支持我的学业。


年轻时与妹妹的合照


以后每一年假期回家,都是妹妹踩着单车走10里路来接我回家,一路上我们叽叽喳喳的说着一些无聊话,我们彼此陪伴着。偶尔我也会想,如果妹妹,和我一起继续学习,人生或是有另一个模样。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一直感觉自己是上苍眷顾的,即使过了这么些年,我都不会忘记那些帮过我的人。自己刚毕业争取了台湾的业务,一直做了好多年的外贸供应商。外国人讲究产品质量和设计,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全球最好的面料和设计。


14年前下定决心创立自己品牌时,请了国外知名导师,他带着我们去法国、去日本、去意大利,我走了很多国家找设计灵感做设计企划。见多了就发现其实国外的奢侈品牌很少适合中国女性穿着,而且这些品牌大多对中国人是傲慢的,我也是在那个时候慢慢不怎么穿国外的奢侈品牌了。


国外走访,寻找设计灵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4年我重新对品牌做规划,不再一味的去追求国际时尚。一切设计灵感,都从本土出发,从内心自我出发。我慢慢了解蓝印花布,了解马面裙、手绣、蜡染、香云纱等中国传统手工面料。做这些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畅快,经过和手艺人几年共同的努力,品牌也慢慢走上了正轨。越了解传统手工面料,我越深深的感受到了危机。





全国各地走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合作了六年的蓝印花工坊,去年的面料订单排到了今年。因为没有年轻人的加入,工坊即使有了订单却迟迟不能出货,我们小小的订单已是工坊一年的排期。时间一年一年过,跟我认识七年的师傅头发也全部变了白,他们总是跟我说,“林栖,蓝印花布只要我的身体还能做,就会一直做下去。”


向曹师傅学习制作蓝印花布


“就是需要一个年轻人”


中国很多传统手工艺,都是家庭式作坊,遍布中国乡村。随着机器的发展,这些曾经依赖双手的艺术品,正在从中国乡村消失,却无人所知。


老家村落旧照


在我的家乡东阳,这里曾被誉为手工之乡,家家户户都能织布、染布,我和村里的每一个孩子一样,都在蓝印花布被子里长大,当时镇里的布料远销日本。可如今再去看,世代传承的染房早已坍塌,院子长满了荒草,只有几口大缸还摆在屋檐下,只剩下几户老人家。


村里老人家


那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培养年轻人,一定要去设计新的图案;谁说手工做的面料就不能保证质量和美感,现在放在全世界博物馆的艺术也不可能是机器做出。机器再快,却永远无法还原手工的线条美,这点在服装上体现的尤其明显。


2019年,我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要在家乡打造一个传统手工艺工坊集合地,从蓝印花布开始在乡村扎根。计划提出来,大家都是反对的,工坊怎么盈利,回报周期是多长?没有年轻的熟练工人,要培育多长时间?修建工坊,辅路,修缮,能拿出多少成本?一直强调情怀,你能支撑多久?


师傅在修缮房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策划了一年,我还是决定干了。这两年助理都笑我,头上的白发好像被按了快进键。因为手工制作蓝印花布特别苦,一个新人想要做到师傅,必须经历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做得好,做的快,中间不说浪费多少布料和损耗,但是我愿意付出这些成本。


我在城市里找了很多年轻人,一听说要去村里,每个人都是拒绝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中间不是不着急,没人就没办法开工,每周往返于广州和东阳,所有事情都等着我做决定。后来我遇到了千里,一个美术生,之前在十三行创业失败,后面我跟他说了我的工坊缺一个人。


千里在蓝染工坊工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一开始的试一试,到现在的安稳。他说,经历过设计师的身份,做过老板,也经历过创业失败,现在我能沉下心拿起针去做这件事。经过一年半的培养,现在大家身上穿的衣服说不定就有一件是出自他之手。


千里在刻版


有了青壮派做支撑 ,少壮派的到来似乎也水到渠成。城里人不爱来乡村,那就找本土长大的孩子,比如今年六月刚从大学毕业的同村双胞胎孩子,加上村里一些还能够继续从事蓝染工作的一些老人家。


植物染色工坊


2022年早秋,我的蓝印花布工坊正式建成。我期盼以后我的工艺师们都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好的设计师,他们制作的中国手工面料服装能走向世界,成为艺术品。




我为什么送我的孩子去留学,回望八年的手工艺之路,其实发现真正能推动工艺传承复兴的就是孩子。我的孩子从小看着蓝印花布长大,穿着我做给她们的服装长大,我相信她们对手工是非常有情结的,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非常自信的,未来人生也许不可知,但总是有来路可循。



再次回首手工寻迹这条路,个中辛苦,早已不言而喻。但是看看身后的这些手艺人,从老人,到青壮派,少壮派,还有孩子,这条路窄是窄了点,但走的人多了,也许路也就变宽了。

//

 The End


女儿出国了,我“反思”了一下我的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