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的痘病毒——口疮病毒
今天介绍的病毒是口疮病毒(Orf Virus),它是副痘病毒(Parapoxvirus)家族的一个成员。
简介

口疮病毒(Orf Virus)是痘病毒中副痘病毒家族的一员。这种病毒主要在绵羊和山羊身上引起感染,尽管它也可以传染给人类。动物口疮病毒感染通常被称为口疮、结痂或传染性青春痘。感染口疮病毒的动物通常会在嘴唇、口部和口腔周围出现结痂性溃疡(病变)。被感染的人通常会在手上形成溃疡性病变或结节,凡有小反刍动物存在的地方,都有感染口疮病毒的发生。

以口疮病毒为代表的副痘病毒是痘病毒中呈椭圆形的病毒,副痘病毒有独特的螺旋状外套,使其有别于其他痘病毒。副痘病毒会感染脊椎动物,包括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类。
病毒结构
副痘病毒有包膜,呈卵圆形。这些病毒宽约140~170nm,长约220~300nm,表面结构规整;直径为10-20nm的微管呈十字形排列。基因组呈线性,长度约为130-150kb。而口疮病毒的DNA长度为139962bp,在副痘病毒中中规中矩。
病毒生活史
病毒复制在细胞质中进行。进入宿主细胞是通过病毒蛋白附着在宿主细胞上实现的,糖胺聚糖(GAGs)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内吞作用。与细胞膜融合,释放核心进入宿主细胞质。早期:病毒RNA聚合酶在细胞质中转录早期基因。早期表达开始于感染后30分钟。随着早期表达的结束,核心完全没有被包膜,病毒基因组现在在细胞质中是自由的。中期:中间基因表达,在感染后约100分钟触发基因组DNA复制。晚期:晚期基因在感染后140分钟至48小时表达,产生所有的结构蛋白。子代病毒粒子的组装开始在细胞质病毒工厂,产生一个球形的未成熟粒子。该病毒颗粒成熟为砖状的细胞内成熟病毒粒子(IMV)。IMV可以在细胞裂解时释放,也可以通过反式高尔基体和芽获得第二层双膜作为外包膜病毒粒子(EEV)宿主受体,介导内吞作用。复制遵循DNA链位移模型,DNA模板转录是转录的一种方法。病毒在细胞死亡后以闭塞体的形式离开宿主细胞,并在找到另一个宿主之前保持感染性。人类和哺乳动物是自然宿主,传播途径为人畜共患病和接触。
疾病
副痘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牛、绵羊、山羊和红松鼠的感染。它们往往会造成不同情况下大小不等的损伤。1990年至1995年期间,每年报告的病例平均为15例。与1968年至1978年期间的年平均46例相比,这是一个显著的下降。
一些作者认为,这种感染比报道的更常见,因为它可能看起来不是一种严重的感染。
口疮
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这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绵羊和山羊或携带口疮病毒的污染物而感染这种疾病它会导致局部出现脓性丘疹,一般没有全身症状。感染部位包括手指、手、手臂、脸甚至**。因此,在治疗受感染的动物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戴手套是很重要的。
虽然口疮通常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疾病,在3-6周内就会痊愈,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它可能会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1%的局部西多福韦已成功用于少数进展性疾病患者。如果眼睛感染了口疮,即使在健康的人当中,也会对眼睛造成严重的损害。这种病毒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至少六个月。
季节流行性
大多数报告表明,在春季和秋季,人类感染口疮病毒的频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季节性屠宰易感动物。然而,其他的则在冬季出现更高的发病率。这可能是由于使用了荆豆,这种动物饲料可能造成创伤,从而导致感染。
下期介绍的是传染性软疣痘病毒(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痘病毒篇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