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选择性推送你们觉得好吗?
信息推送机制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就是容易形成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算法机制的不断完善,各类手机APP打出了“我们比你更懂你自己”的宣传标语,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再用平台算法将用户感兴趣的话题推送给他们,不断重复之中,用户的视野和获得的信息逐渐“单一化”,逐渐形成信息茧房。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我们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喜好白名单的可能。
这种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
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
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先人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
对于生活在信息茧房的领导人和其他人而言,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但是对于私人和公共机构而言,茧房可能变成公众一种可怕的梦魔。
(一)网络群体的极化
我们熟知并且深受其害的“饭圈”文化就是这种极化的典型案例。
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群体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性。
网络信息茧房一旦生成,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交流就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拥有相近似的观点和看法,群体内同质的特征越显著,群体经过时间的累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群体间异质的特征越明显。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越沉默,那么其他的人就越是认为某种特定的看法具有代表性。
在网络舆论中,人们看到赞同某种观点的人多,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不断强化这种观点并促使其向更大范围扩散,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促成了群体内部的同质。
比如喜好某个观点的网站,他们链接的也是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网站,极少出现观点相反或者不相关的网站,该网站将有类似喜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强化了网站自身的特点,坚定了群体成员的观点。
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当获得“同盟”的认同后演化为极端思想。
这种极端思想集中体现在看待事物时的观念表达上,更有甚者,当其个人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事态未成按成预想发展,便会在个人生活中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例如杀人与自杀等。这样一种偏执的思维认识所直接导致的就是一种极端行为的显现。
(二)社会粘性的丧失
社会粘性正是由经验、知识和任务的分享而来的,人们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记忆和关心,需要由经验分享而构建的共同联盟。
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处于群居的状态,群居能够保证更多资源的优化和群体的生存发展,这是经历了无数个时代验证的。
伴随网络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交流机会逐渐减少,人在网络上选择信息的自由度随之加大,很容易自制信息茧房,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
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这无疑极大地弱化了群体的功能。
人们需要由经验分享而构建的具有粘性的同盟。
当人们发现同胞正处于危难时,能够予以援助。在中国四川汶川、北川发生八级强地震时,在舟曲泥石流时,作为同胞的中国人民在第一时间团结在一起救援灾区。
而缺乏粘性的社会国家间只关心各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利益,缺乏粘性的人之间往往彼此漠不关心。
当然这两种行为还会互相“激励”,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在不断地自我认知强化中逐渐忽略外界的声音,沉溺于某个圈层而不自知。
某明星说“饭圈不能圈一切”、“一定要把生活、学习、工作放在追星前面”却也是非常不错的发声,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就会把那个唯一的信息来源视为真理,听不得一点反对的声音,对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当然要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也不难,其实就是要多接触不同的声音,接触不同的爱好。
作者:青岛莱牛教育有限公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909409/answer/13691475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