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穷人家的孩子读大学咋就这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已经精疲力竭(中日双语)(22/

0:28
-
对于up的这种“翻译观”我是持反对态度的。
如果在目标语境里不存在原语境的对应物时怎么翻译。
对于up的这种“翻译观”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实际上这也是在绝大多数中文翻译时的“最常见的翻译观”。
如果讲其中的道理,那么就难免会讲得过于深刻,过于“哲学”让很多人听不懂;而中国人的另一个习惯是,听不懂的就一定是对方错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我反对这种翻译观。
就拿“穷人”这个概念举例。不同的人对这个概念有不一样的标准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另一方面在一个同一化的语境和社会环境里,对这个概念有一个一般性的认知,也就是大体上描述一种情形,是不是穷人,大多数人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很显然的,即便不考虑语言与语境的问题,只是把社会环境扩大到全世界范围,这个一般性就不会成立,甚至相差甚远。
所以,在翻译时,不能为了让读者观众理解“穷人”是怎样一种概念,而用目标语言语境的相对相似的语言存在来对应源语言来翻译。即便是万不得已(比如说,源语言的对象的概念非常难以理解和简单描述),也需要非常谨慎的进行这种以“参照性、说明性”为目的的借助不对等物概念进行翻译。原因是读者观众对目标语言语境当中的概念非常了解并且存在"固定概念"(比如说汉语里的低保户,这是固定的对应着地球上的某一个特殊群体)。
那么这种情况怎么翻译呢?直接引用源语言并在首次引入源语言时加以说明,就像0:28这里这样说明就很好,但是这个说明不是为了”证明“源语言里的事物和目标语言里的参照物是”相同的存在“,只是为了读者观众便于产生对首次引入的目标语言有一个形象化的理解。
--
语言和它所对应的存在之间的那种关联的重要意义,在我们语言的使用中正在快速的消失,这最终会导致我们的语言失去生命。关于这一点我并不会对一般的人特别指出来。但是既然是进行翻译,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工作,那么这件事儿就有必要提出来。
--
而且非常天然的,日语中大量的保有汉字使用。你即便不看我上面说的,直接使用日文汉字原文有会造成难于理解的地方吗?甚至不需要加以特别说明都没什么问题,而且这种天然的联系会让读者观众非常准确的把握到源语言的真实对应物,而不是使用”低保户“这种翻译让读者观众容易产生错乱。甚至说,如果源语言里使用的是中文而且恰巧也是“低保户”汉字,反而是翻译者需要加以说明指出中日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避免读者观众产生带入的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