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奥校《新和声学》全目录和部分提纲(含剧透)(19~40)
请大家提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增删建议、批注等。
本文原登载于知乎。但知乎后来审查变严格,本文在知乎变得不可公开,因此转过来B站。注意:以下含有剧透。
因字数限制,本篇为续上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491131 。
2-X 系统模块(『实证和声学』;『成文法』;核心是还原论的思维)
2-1 调性和声理论的公共原理
[19] 2-1-1> 基础篇:至离调
关于调性和声理论成立的「音乐声学」前提(这本身不属于和声技法学科范畴,但需要提一提参考文献)
自然音体系
和声终止式与阻碍进行
副调和弦/临时主和弦(Secondary ChoRDs)(含通过次级和弦的离调、离调阻碍)
(注:初学者不必理会和弦排列、平五平八等问题,只需要使得和弦的各个声部尽量接近,感受不同和弦的色彩即可。音响即时呈现,信息量较大。)
[20] 2-1-2> 进阶篇
属七和弦的非常规解决(连续属七和弦)
变和弦(调式变和弦、增六和弦、变和弦阻碍)
调式和声基础(教会调式、汉族调式)
调式交替和声(含关系大小调、同名大小调、混合交替、特殊调式交替、交替阻碍、综合调式)、
「第四功能」——中音功能M、重同名调关系(考虑C大调到升C大调是远关系,但从音程距离上看是近的)
[21] 2-1-3> 高级篇
前修知识:和弦的三个意义属性:“写法意义”、“结构意义”与“功能意义”
「特殊解决」(广义的增六和弦、外声部为不协和音程的和弦的解决)
转调、离调、复杂和声结构及模进(24个大小调的从近到远五层关系,近关系、远关系,利用阻碍的转调、等音转调)
【传统和声运用的最高境界】:和弦外音的综合运用 —— 【曳动】技巧(该次岛冈让称之为「ゆれ」),“一张一翕”、“一开一合”的感觉,当然也有“牵引”的意思,所以你想读“拽”动也可以。我们上课的时候一般都会读“拽”。斯波索宾称之为「假和弦」。有半音的也有自然音的,有低张力的也有高张力的,其变幻莫测,就是一种“曳(拽)动”的结果。这是一个通用的情形:如视频所示的这类和声进行有什么具体的运用规律,在哪些作品中见过? ,我的《水漾初夏》也是大量的自然曳动和弦来实现的,久石让也是一大堆的曳动,来实现朦胧的效果。
【线性曳动和弦】/【半音过渡张力和弦】/【近音装饰和弦(-2,-1,0,1,2)其产生的倾向性和张力】俄系和德系的区别在哪里。俄系是强调这种线条的(拉赫玛尼诺夫,平滑声部),包括Kapustin的那些。德系则是很强调功能。夹置在两个相邻自然音和弦之间的半、全音进行,中间会产生一些带有变幻莫测增减音程的和音。设A、B是和弦,A、B都在传统调性(自然/和声/旋律大小调)内顺阶,那么取A、B中间插入若干个和弦,其每个声部各自为相同或不同的半音环绕(±1)或全音环绕(±2)或不动(0)。并使其中形成线条或副旋律。可以看我的《回忆》。
曳动将直接引起和声的复调化。
补充:偶成和弦 —— 人名和弦(化学当中有“人名反应”。那么这也有“人名和弦”。)
偶成和弦就是“阿是穴”。但是有的用得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作曲家偶然发现,就出名了,就以他命名。就像“那不勒斯(拿坡里)和弦”,其实跟那个地方没什么关系;只是那个地方有个时期用得比较出名,所以就这样命名。
特里斯坦和弦(瓦格纳和弦)
斯克里亚宾和弦
拉赫和弦(拉赫玛尼诺夫和弦):(A♭ F A♯ C♯) - (G F B D) 。该和弦一般解决到属七和弦。其实就是一个线性曳动和弦:(A F A C) - (A♭ F A♯ C♯) - (G F B D),有千千万万可以构成,就这个特别出名罢了。它也可以等音记成“小七和弦”的样子:(A♭ F B♭ D♭) - (G F B D)、(G♯ E♯ A♯ C♯) - (G F B D) 等。在写法意义、结构意义上,它可以被看成一个小七和弦,但从功能意义上它是并不是一个小七和弦,而是一个“带倍增八度的增十和弦”(A♭ F A♯ C♯)(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名称的话)。 该和弦含有两个特色音程:一个倍增八度(A♭ - A♯),以及一个增十度(A♭ - C♯)。从拉赫玛尼诺夫到 Kapustin,这个和弦都出现的十分频繁,形成他们作品中的一种特别的“拉扯上升的色彩”。分析那么多音程你会很烦,但其实认识到这整个系列其实都是一种曳动结果就可以了。
我们就举这三个经典的人名和弦。还有很多的人名和弦也是理解。大家可以自己发现。
特殊的进行模式——形态和声(“卷帘窗和声”)
[22] 2-1-4> 四部和声的全部10条声部进行规则(「斯波十诫」)及其反向利用
参考:桑桐《和声学教程》传统和声部分,全部内容(体系还是相当详细的)。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也可以选择。调性和声部分,可以参考斯波索宾第二十七章、樊祖荫、桑桐、黎英海的内容。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0795349
2-1-4 兼谈> 古典和声的“精神”与流行和声的不同之处。古典和声有一种特别的精神。
1-6-2-X 的第四个和弦通常不接K46是因为K46必须出现在强拍(至少比D更强)。 如果第四拍放DD的话,有一个问题在于,前面的三个和弦实际上并不足以确立起起调性,放DD离调只会带给人很奇怪的感觉。 所以我大概率也会选D:1.就低音运动来说,假设所有和弦都是原位,TSVI-SII是低音上四度,SII-D也是低音上四度,所以这样倾向性会比较明显。2.就功能来说,我认为音乐刚开始(尤其是口水歌),和声尽快走一次完全进行确立调性很重要,之后怎么发展是之后的事。 引自 @也已不再的然后 —— 【这意味着在第四个和弦用DD或K46会当做意外进行】。所以有时,当你是个流行人,试图去学习运用古典TSD那一套,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的时候,你会被他们的异常“严谨”弄得非常尴尬。古典和声通常会更多从曲式上、相互照应的关系去思考和声;而流行和声更多的是从表象规律的推演上思考和声。这就是古典和声从“精神”上跟流行的不同。
更复杂的四部和声(Vicriabin) 、不是四部和声的四部和声(游移和声)
[23] 2-2 调性和声理论体系派别概览
2-2-1 基于功能的调性和声:里曼(Neo-Riemannian)和声功能学说(在东欧、北欧、中国学院教学、德语国家使用至今):苏俄体系(霍洛波夫,兼谈斯波索宾、中国的徐平力)
2-2-2 基于音级的调性和声:德奥体系(勋伯格—申克)—— 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语法树学派,以冼星海的《保卫黄河》中间的那个休止符带来语法树的不同为例)by Fred LeRDahl by Ray Jackendoff。如今以 美国体系(Kostka)、中国的桑桐为代表。(在美国、德奥、部分中国学院教学使用至今)
2-2-3 基于数字低音(通奏低音)的调性和声:法国体系(Chalan),兼谈日本「艺大规格」体系(岛冈);美国的伊斯曼音乐学院(Remes),日本的东京艺术大学。其「形态注意」,影响到了后来的「卷帘窗和声学」 。
2-2-4 20世纪下半叶之后兴起的调性和声学说:
a. 新里曼(Neo-Riemannian)和声学说
b. 全功能、全色彩理论学说(华萃康的「色彩和声」)
c. 希灵格(Schillinger)体系中的和声学说(Franz Absil 的教程)
d. 各类音高空间学说
e. 从“功能学说”到现代“功效学说”:主功能→主功效(中心音响)、属功能→属功效(对比音响)、下属功能→下属功效(过渡音响)
2-3 为当代音乐而特别补充的实证和声内容
[24] 2-3-1 泛自然音和声(白键和声)
[25] 2-3-2 复调化和声、传统复调音乐的各种形式
[26] 2-3-3 帕尔特对位法(Tintinnabuli)
[27] 2-3-4 佩西采蒂的《二十世纪和声学》提纲、桑桐的下册的内容
[28] 2-4 和声理论的数理工具(机器式的理性、还原论思维的最高体现:「暴算出奇迹」)
2-4-1 自申克之后,调性和声的当代发展
调性—律制—频谱扩张 当代调性和声理论
2-4-2 音高空间与相关的键盘布局
2-4-3 指标和声学
→ 描述体系的高级用法
(运用指标和声学中的量化方法)
2-4-4 音集论概要(含 Tessitura,Ian Ring)
2-4-5 音高组织的连续统假设(和声连续统假设)
[29*] 2-5 模块总结:四个子模块都很重要,不能厚此薄彼。
3-X 超越模块(核心是涌现论、反对还原论的思维;『不成文法』;发散性思维;『部类和声学』+ 音乐学、跨学科研究)
[30] 3-1 站在时代与地区的边缘:「部类和声学」学习导引
3-1-1 真实的面貌:人类音乐发展史五大阶段(1° 2° 3° 4° 5°)代表性作品回顾
3-1-2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谈『作曲理论的异化』(如Adam Neely在《音乐理论与白人至上主义》中所言:如今的「作曲理论」被异化成了「18世纪欧洲作曲家的作曲理论」的代名词。在我国早年的专业学院作曲教学中,则以「二元制」即特定的欧洲音乐与中国音乐的范畴,将其奉为圭臬。)
3-1-3 韩锺恩的「四层地域边缘说」(引自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3-1-4 从早期王光祈的「世界音乐三大乐系」学说到如今Musicmap「音乐色域联系网」工具
3-1-5 笔者提出的「社会四边缘」:“位于现今社会传播的‘边缘’的音乐作品”包括:①偏远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②在各种访问量稀少的音乐创作平台网站上流传的优秀原创音乐;③“地下音乐圈”和“动漫游戏圈”等非主流文化圈子中流传的优秀音乐及其相关文化;④ 刚成为历史的上世纪各国各种经典老歌,等等——这些音乐中流露着别的音乐所少有的风格与气质,构成了一个代表了大多数人甚少关注的巨大宝藏,具有“稍纵即逝、一期一会”的稀奇价值。我们有责任让它们在新的时空中,以恰当的时机和角色,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3-2 部类和声学
[31] 3-2-1 世界民族音乐和声体系概览(共时性,历时性)
你如果要探索一个传统,内部是无限的。所以其实我们课程是一个概论,是一个引导你继续学习的,你不可能苛求我们是一个把全世界都事无巨细包含进去的课程,但我们可以教你方法,寻找你感兴趣的方向,例如《中国民间××(艺术)集成(××卷)》这些书是已经在上世纪末,被举国之力写出来的(可以给大家一些例子),世界音乐有没有 Glossary、Encyclopedia,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凭借的,因为你不可能去“魂穿”去过一遍别人的生活(例如你不是广东广府人,而且没有什么特别的缘分,却要精通粤曲你可能要从小耳濡目染,你无论怎样模仿都是不可能达到本地人传承人的那种味道的,因为人家的根,人家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只能寄托给人工智能);然而从别人那里吸取到智慧是关键,有广阔的视野最重要。我们需要活学活用z-lib.org,这些一本成百到整集上千价值的书籍,如果说重量不知道多少公斤到上吨重,现在都收入也就是20、30个M的PDF文件,你手机、电脑里就可以装着几千套全书随时阅读,而且是免费提供下载的。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其实信息化是一种降维。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和吸收养料。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用z-lib,学会用JSTOR,等等,来进行继续学习、继续更新。
[32] 3-2-2 中国音乐及其和声(共时性,历时性)概要
[33] 3-2-3 “人造语言”:个人自创和声体系
[34] 3-2-4 乐器自生、内禀的音高体系
[35] 3-2-5 次文化与和声:在共性风格中体现个人、群体特色
[36] 3-2-6 后现代/超现代主义:「色域(Gamut)论」、拼贴混搭、范式融合与革新(Art Pop、ACG、氛围音乐)
[37] 3-3 频谱和声学与声音形态学(当代前沿领域,但体系未成熟)
3-3-1 音乐、声音组织中的频谱思维
>> 律制扩张、任意律与对应法(何训田的RD作曲法)
3-3-2 声音形态学(Spectramorphology)概要,重点是在当代(特别是流行)编曲中的应用
[38] 3-4 关于未来与跨学科的问题
3-4-1 关于如何统合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大件的问题。这方面需要类比语言学中如何统合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不同视角的问题,形成“相互界面”(下图来自 @Articulatum ):

或通过UG理论( @小云哥哥)等假设进行进一步的统合。
广义的和声其实可以扩大到整个音乐研究,即把“和”字念成不同的多音字音 —— hé、huò 等,可以指代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以至于更多。(此种观点来自 @UntPhesoca )。
3-4-2 关于音乐与其它学科对接和交叉的一些思考
3-4-3 关于人工智能(AI)在音乐、艺术当中的一些思考
[39] 3-5 与和声学有关的音乐学(史、美、心、人类学)论题
3-5-1 三条道路:20世纪到21世纪
→“第一道路”:1910~1950,狭义的「20世纪音乐」的主要理念与特征
→“第二道路”:1960~1980,21世纪音乐的萌芽
→“第三道路”:1990~今
→ 21世纪音乐及其社会化研究方法
→ 主流音乐分析与「再创作」理论的发展概况,关于新艺术形态(如 NFT)的话题
→ 模因的遗传性、变异性、选择性
3-6 和声学的「三大主义」和「四大定律」
3-6-1 和声学「三大主义」
三主义:规定主义、描述主义、建构主义
三思维:乐谱思维、情感思维、科技思维
三智能:符号智能、连接智能、行为智能
三要素:技法、意念、根源
在现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一个和声理论如果想声称自己是严格的,即便它不从物理学出发,也要从人脑对声音感知的严格生物学理论出发,以保证理论永远都不会没有例外(这是建立在那个生物学理论是严格的基础之上的,姑且假设人不进化、不变异,而且确实能解释不同文明中的人,甚至有与听觉和大脑的声音信号处理有关的疾病的人对和声的感觉) —— (引自 @岳耀 ) “表象(pattern)/模型(model)”二分法:愿将第一境界称为“表象”、第二境界称为“小模型(唯象模型)”、第三境界称为“大模型(动力模型)”、第四境界称为“终极模型(大统一模型)”这样第二、三、四境界其实可以看成是model的层次越来越高,可以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宽。 ——(引自与 @岳耀 的讨论) 严格理论同样意味着封闭性。Riemann 可能觉得他的理论已经非常接近于一个严格理论了。但现在来看,它即使接近严格理论,也只是接近 common practice period 的严格理论。换一种全新的音乐模式,它可能就难以解释了。有很多在现在看起来很迂腐的理论,当时创立它的人都是奔着严格理论去的。我觉得抱有一个客观的、平常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理论更好。如果它能严格,那当然更好。如果它不严格,就承认它不严格。当然我们可以朝着严格化的方向去奔,但是重要的是要清楚“我现在究竟达到了哪里”。绝不能把不符合自己理论的现象都说成是不好的,却因此觉得自己已经达到目的地了:很多教条就是那么被生产出来的。 —— (引自 @岳耀 ) 我希望有一种和声学是以听觉观察所主导的,对未经训练的普通人同样友好,它能帮助你理解音乐,贴近音乐。它会有简单的法则,而不会有过多的繁文缛节,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创造者的大脑。它是感性的,直观的,而不是一堆抽离的符号;我对和声学的“惟象”的建议是当你看到或者想到1625的时候,知道怎么样排列声音可以听到的不是1625,又或者怎样使得它完全听不出是1625,又或者怎样使它可以听出来是1625但是又怪怪的。一句话就是理解横向与纵向音的相互作用对于听觉所施加的影响。哪些成分变化了对哪些成分造成了影响,在听觉上导致了什么样的影响,即从“象”的角度把音乐织体同听觉本身联系起来,使人可以直观的理解音乐,而不是通过符号理解。(≒新音乐学,模糊数学) —— (引自 @黑山大魔王 )
3-6-2 和声学「四大定律」(引 @叶小胖《图解和声》)
第一定律(拱形审美)
第二定律(旋律音定律)
第三定律(声部独立规律)
第零定律(最高定律;实践原则)
→ 偶然性与流行编曲中的行话「成立」
[40] 0+(P)高级绪论(答同学问 —— 作为结论,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同时也是跋)
P-1技、意、根:三个维度上的45个分类
P-2 关于四部和声
P-3 关于和弦标记、做法习惯等的「多语言现象」
P-4 关于「特殊的现代音乐 —— *3°」以及「学院派现代主义音乐」的「霸权」问题
P-5 关于音乐感知的因人、因场合、因媒介而异(思想实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9280144)
P-6 关于未来,参与艺术创作不要再囿于自己的身份印象
P-7 结论
P-7-1 和声学的“昨天”
→ 音乐文化的历史循环与演变
→和声学学科发展历程
P-7-2和声学的“今天”
→ 理论与实践蓬勃发展
→ 和声学与作曲和音乐制作的关系
→ 一方面,专业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缺陷
P-7-2 和声学的“明天”
→从人力思维、专家系统到通用人工智能的转变
→ 与其它学科的合并与对接
结语:不可无法。不可有法。无法乃大法。至法不循法。—— 赵晓生(引自《太极作曲系统》的结末句。虽然《太极》并不见得是很科学的理论,但只从这句话来说是十分有启迪意义的。)
本人的解读如下:https://zhuanlan.zhihu.com/p/387256216
• 附录 本课程的前修内容
• A-1 和声学相关基础乐理复习
• A-2 大小调体系和声功能进行逻辑
• A-3 和弦排列与声部进行规律原则
• A-4 和弦外音、简单的复调知识
• A-5 音乐织体、作品分析的原则
• A-6 周边能力:练耳、书写、制作等
~ 目录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