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的问题与第三条路

声明:1.本文含大量暴论,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提出
2.本文含大量冒犯特定群体的语句,如有冒犯,敬请谅解


图一是方特2022年动画《熊出没之重返地球》的截图,图二是Mihoyo2020年短片《天穹流星》的截图。
我们说“国漫”,一般不会提到这两家公司。放两张截图是想说,今天国漫的水平已经够用了。当然你说这个水平不高对吗?确实对。方特的光影处理有问题,Mihoyo的帧率、角色服装的设计,问题很大。但大体上看,这个水平可以支撑配套的剧情,何况这还是两家“局外人”拍的。其中方特的水平更进一畴,每年出一部熊出没的电影,捞几亿就走,已经算是“动画工业”了。举这两个例子想说,今天“国漫”的问题不是技术,我们可以做出有技术含量的动漫。当然和美、日的水平差很多,但不至于影响剧情甚至看不下去。
一,今天的问题在哪?
我认为是剧情与工业。
先说剧情。《重返地球》剧情是全年龄。全年龄是上限高,下限低: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影响力最大的、历史上留名的动画,大部分是全年龄。但这不代表全年龄好拍——事实上,全年龄比15+,18+难拍的多,因为很多导演是带子供向的思维拍的——这回《重返地球》就是。好的动画片,人物有转变、有多面,像是《Frozen》里的Elsa;剧情也有波折。子供向不用了:哄小孩玩的,干嘛拍那么深。所以全年龄难出佳作:光顾着哄小孩,忘了大人了,这也是国内的一个通病。15+,18+刚好相反:下限高,上限低。

回到国内,我们缺少驾驭全年龄的编剧——因为全年龄对编剧要求更高,你看Disney摆弄了多少年的全年龄,也不敢保证每次出的动画都叫好。所以更优解是写下限高的15+,18+。但当下的环境不允许:写了15+,18+卖不出去,投资全打水漂了。所以我们看到奇怪的现象:整个10年代热度高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部分是全年龄的,像是《大圣归来》《哪吒》,但它们质量高,更多是同期全年龄拉胯衬出来的。限制级的也有——《魁拔》《十万个冷笑话》(其实这两个算不上多限制),鲜有叫座的。番剧情况更糟糕:叫座的几乎全是子供,全年龄都算不上。12+,15+这种供青少年看的,少有坚持下来的。坚持下来的也面临资金缺乏导致的质量下滑的问题(作为对比,《喜羊羊》《熊出没》由于一直资金充足,
质量是节节攀升)。这种全年龄吃香和缺少能驾驭全年龄,明白全年龄≠子供的编剧的结果就是国产动画剧情印象幼、浅,没有新意。如果我们的资源能往12+,15+斜一斜,如果12+,15+能在市场上叫座,那国漫剧情水平将会迅速提高。
再说工业。《天穹流星》作为动画短片显然是出彩的(当然暴雪拳头这样的大厂比不上),但它很短,水平要求并不高。动画时间增长,难度是指数级增加的。譬如Mihoyo喜欢拍斜眼,一个短片7分钟斜一次,效果不错。但要是拍28分钟的长片斜四次眼,那我觉得运镜可以go away了。这样的问题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动画工业不行。动画工业是模式化,哪些镜头特写、那些镜头略写等等。它对技术要求不高,对经验要求高,你不拍就永远不知道。工业化带来标准、高效。没有动画工业能出好作品吗?当然可以。巴西有一部动画叫《男孩与世界》,拍的非常好,我个人觉得比米奇家大部分动画都好。但你能说巴西有与米奇家掰手腕的动画制作能力吗?这种成就是无法复制的。巴西人可能十年后拍出第二个《男孩与世界》,可能一百年,也可能永远拍不出来。而工业化可以保证你的质量稳定,频率稳定,不至于每次新动画跟抽卡似的。国内的动画工业少,而且集中在很难出成绩的全年龄上。我们有好剧情吗?有。我们有全世界最发达的网络小说产业。退一万步讲,哪怕我们把《崩坏三》《明日方舟》或者《王者荣耀》的剧情搬上去,效果也足够震撼了。可惜我们只能看到Mihoyo和Tencent7分钟的短片,就是因为没有动画工业。


二、国漫的第三条路
我开头列举的两家公司,方特是目前国内子供向IP衍生产业做的最好的公司,Mihoyo也是中型游戏公司里IP意识最强的几个之一(黑红也是红~)。方特是开游乐园的,Mihoyo是做游戏的,按理说这两位和Animation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可是因为IP,方特要画两头熊把小朋友引进自己的游乐园里;Mihoyo也要画女武神完善游戏里做不到的。我前文所言,我们的动画产业缺少资金,市场。如果能借其他产业的钞能力哺育动画产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这并非胡诌。国外米奇家全球开主题乐园,《Date a live》也靠游戏搞到了第四季的资金,都是先例。这,就是国漫的第三条路。
国漫的第一条路起于上美,在数十年中创造了无数经典的动画。但我们清楚的看见,从《宝莲灯》之后,这条路断了。它为动画产业留下优秀的配音演员,此外再无所留。今天的国漫有美国人的3D,有日本人独特细腻的画风,但第一条路在晚辈身上几乎没留下任何痕迹,如同历经万年风化后的古文明。我们更要清楚的明白:第一条路彻底断了,我们没有可能复活它。

第一条路终止后,失去老师的晚辈独自摸索,我们从美国人那里学会3D技术,从日本人那里学会日式画风。在模仿与创造中,在非议与鄙薄中,我们开辟了第二条路。
如今,第二条路成为主流,《罗小黑战记》《雾山五行》等一批批具有我们的特色的国漫脱颖而出,我们正在做先辈们60年前做的事:创造自己的“国漫”。

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一方面,大部分资金流向剧情单一,人物扁平的子供向,我们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另一方面,火热的短视频平台捧红了诸如《猪屁登》《迷你小洞》等用flash堆积而成、粗制滥造的所谓“动画片”。掌握了宣发渠道的它们,正在挤占本不多的娱乐时间,尤其是不具有分辨力的孩子们的时间,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闹剧。





我们的下一代呢?
所以,我在此提出第三条路:借其他产业之手养活动画产业。这条路可以有效缓解当下第二条路的问题:游戏公司会把资金转向12+,15+动画来吸引游戏的潜在受众-如同Tencent投资《双城之战》;短视频平台上1,2分钟的动画片无法满足其他产业对“吸引人的IP”的需要,而有了资金的动画可以找到宣发渠道。总之,有了💴,就可能有解决之道,但没有💴是一定没有办法的。

ACGN产业是要协调发展的。美、日两国都有A和G同步发展,互不相连的毛病。如果其中能多者结合像《生化危机》系列,《宝可梦》系列,或者与外部产业结合像米奇家的主题乐园,那将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我们的A很小,如果能提前与G和外部产业结合,我们可以避免美,日两国犯下的错误。
当然,国漫好不好的决定权在我们手上。如果我们心甘情愿把流量让给《汽车人总动员》《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之流,那国漫哪里有可能好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