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才子传》之常健

2021-11-25 08:12 作者:湘间小鹿  | 我要投稿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能得两句流传于世,亦不枉人世一遭。史传常健资质平平,吾读其诗,深感斯言。


        老夫喜读古人之诗,如河边赏月,山上观云,溪边听泉,松下听琴,久之,便有了能一眼分其高下之水准。常健之诗,喜欢讲理,如以下这首《塞下》:


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
左贤未遁旌竿折,过在将军不在兵。


        其实,诗这东西,没理可讲。于无理处得深理,乃诗之况味。常健不知,误入歧途。


        关于常健的事迹所留下的内容特别少,《唐才子传》如此描述之:

        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大历中,授盱眙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遯之志。

尝采药仙谷中,遇女子,遍体毛绿,自言是秦时宫人,亡入山来食松叶,遂不饥寒,因授建微旨,所养非常。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

        集一卷,今传。古称高才而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鲍照卒于参军,今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属思既精,词亦警绝,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旨远兴僻,能论意表,可谓一唱而三叹矣。


        凡是关于鬼神之说,皆不可信。故古人之书,部分可观之而付一笑耳。善于常健所留存下的逸事一则,不妨录如下:


        赵嘏之诗非常有名,常健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赵嘏后来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这件逸事其实是值得商榷的,赵嘏诗虽好,总不能同王昌龄相比,而常健和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要学,也自然是学昌龄之风,何况常健还和王昌龄一同隐居过,更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不学昌龄而学赵嘏,岂不舍近而求远乎?


《唐才子传》之常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