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架空设定】【EVE宇宙航母预研计划】统一战线级星际航天母舰(2) 舰船防护

2023-02-17 08:06 作者:MARK015  | 我要投稿

舰船防护总述--------------------------------------------------------------------

即便是在人类还在使用化学动力推进的前星际时代,被统称为“星际物质”的空间碎片、尘埃、微陨石、宇宙射线、太阳风暴等环境产物就成为了每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航天器都必须要妥善应对的问题。星际物质对航天器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均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当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时,由于失去了舱壁的保护,碎片乃至高能粒子的撞击危害会更加严重,甚至直接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广饶的太空环境注定了太空环境防护问题将时刻伴随人类探索太空道路的左右,即便在曲速引擎问世已数百年的今天,超光速旅行已经是家常便饭。对恶劣太空环境的防护依然是人类乃至其他所有文明的所有星舰设计都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在安全领域航行的民用船只可能只需考虑面对宇宙恶劣环境的防护问题,而共同体军用星舰还需要考虑更加实际,相比于太空环境更能要了全船人命的东西:潜在敌人发起的攻击。

宇宙自然环境不可谓不残酷,然而在智慧生命有意识、有组织地发起的残杀同类的进程面前,太空环境的恐怖似乎都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慈眉善目。为了在敌人的打击中幸存下来继续作战,保护共同体数百代人以来得之不易的领土。人类军用舰船必须面对更加严苛的防护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在护盾技术尚未问世前,人类航天器主要通过覆盖船身的惠普尔盾和从设计上尽可能地缩小受击横截面以同时减少和星际物质乃至敌方武器的接触面积。这也是人类早期军用星舰大多都设计成前尖后宽的竹笋型的最大原因。随着电磁偏转护盾、等离子护盾和反引力场护盾的陆续问世,人类得以在军事领域采取更加大胆和更具开创性的星舰设计。时至今日,即便是最小型的未搭载曲速引擎的民用穿梭机也配备有覆盖全船的电磁偏转护盾,这种护盾通过电磁场的偏转作用将前进路上的星际物质推开以避免撞击。而更大型的飞船则一般搭载有基于曲速引擎场反转模块的的反引力场护盾,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主要的是为了防御---在敌人的打击中幸存下来的防御。而人类不止将护盾用于被动防护,能够在局部发射高热等离子体以烧灼动能武器,削弱定向能武器能量的等离子主动防御护盾也早早地问世,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节约能源的防护方式,也为舰船热量管理提供了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最古老的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装甲防护至今也仍在使用,即便其配置早已与它们的前辈们大相径庭,小型的民用穿梭机、运输艇普遍配备有最简单的外挂式惠普尔缓冲层作为船壳之外的宇宙环境防护,而最先进的纳米可编程自修复装甲系统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军用舰船,它们不仅起到防护星际物质的基础作用,即便面对敌方的动能和定向能武器打击也依然能构成有效防护,并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可编程纳米蜂群的帮助下缓慢修复自身。当然,无论在任何时代,装甲+护盾的简单描述都不足以涵盖所有的防护方式和手段,主动防护、机动性、电子战/信息战能力、热量管理、隐身性、损害管制等都是衡量一艘军用星舰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接下来的几个小节将会尽可能地对统一战线级的防护能力进行简要的描述,包括涵盖了多个领域的装甲、护盾、电子战/信息战能力、隐身等指标;机动性由于主要提供者是动力系统,因此会在动力系统部分进行详述;热量管理由于其在舰船生存、防护、航行、传感器等多个领域的额外重要性,因此将划分为单独的一个部分进行详述。

护盾防护:

统一战线级配备有电磁偏转护盾用于防御星际物质,作为问世最早,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护盾系统,电磁偏转护盾的工作原理相当简单,通过对加装在舰船各处的线圈(通常安装在惠普尔缓冲装甲和船壳间的空隙中)通电,产生足以“偏转”中小规模的星际物质、宇宙射线的覆盖全船的强电磁场。同时,这一强磁场还能用于阻碍或偏转高速撞击惠普尔缓冲层后产生的等离子团和带电粒子辐射。这一夹在两层装甲间的磁场还能增强装甲的性能。通过瞬间导通原本形如电容的内外两层装甲板,随之产生的大电流会破坏穿甲实体的稳定性,削弱其穿甲能力。如果此时在导通弹芯的垂直方向再施加一个非匀强磁场,那么其对于穿甲实体的破坏效果还会增强。不过很显然,电磁护盾对高速实体的偏转是有限度的,当迎面而来的不是小型的微陨石或穿甲弹,而是有一定规模的陨石、小行星乃至重型超光速反舰导弹时,电磁护盾面对这种规模的阻碍也是毫无办法的,这时就需要和舰载武器系统配合,将迎面而来的高速实体摧毁或击碎以保证电磁护盾能够将其从舰船当前的行进线路上推开;当然,在大质量物体分布密集的区域(通常是小行星带或战场残骸等位置),改变航道也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除了基本的太空环境防护外,电磁护盾还以其可变频段的特性对同为电磁波家族的激光武器起到不错的防护作用。

作为搭载曲速引擎的超光速舰船,统一战线级还额外获得了力场护盾这一相当有用的副产物。时至今日,共同体所掌握的力场护盾技术包括两种:由引力场干涉技术发展而来的引力场护盾,和基于反引力场干涉技术的反引力场护盾。

引力场护盾本质上属于对人造重力场的几个开拓性应用之一,由于曲速引擎在进行超光速飞行前需使用多个引力场复合叠加形成的曲速泡将整艘舰船包裹起来以便在曲速飞行时维持船体的结构完整性,否则飞船会马上毁于超高相对速度下的星际物质对撞。这一保护性技术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成为了今日共同体曲速飞船普遍采用的力场护盾。当曲速引擎处于中等功率运作状态时,曲速环内的缪钨晶体相位偏导阵会将绝大部分引力子束流分散为多组受控的慢化束流,并将其均匀地布洒至全船,形成一个覆盖全舰的人造引力场。相较于曲速航行时的叠加强引力场对空间曲率的极强烈扭曲而言,这个单一的人造强引力场的效果则温和得多,通过对舰船周边的空间进行相对轻微的扭曲,使得瞄准船体的动能弹药或能量射束在空间中“绕开”船体。进而达成防护作用。

很显然,引力场护盾的防护水平理所当然地与人造引力场的强度挂钩,引力场强度越高,空间扭曲程度(也即曲率)越高,对动能乃至定向能武器的防护也就越理想,但想要将曲率增大到足以扭曲空间,即便只是轻微的程度也需消耗巨量能量,并且要将曲速引擎的输出功率时刻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于统一战线级来说,这一需求要求其曲速引擎总输出功率的62%以上。这意味着超过本舰一半的能源供给需优先供给曲速引擎系统,这对于需要履行舰载机投射任务的星航母舰而言无疑是极不明智的。而且,有优点的同时必然存在缺陷,包裹全船的强引力场无疑也阻断了绝大多数舰船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互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维持当前引擎输出功率,作为一个被动挨打的活靶子外,就只有继续提升主机功率(这意味着进行曲速航行)一途。因此,通常只有在曲速引擎系统已经遭到不可修复的损伤导致其输出功率已经不足以驱动舰船进行超光速飞行,同时舰船仍处于战区,随时有可能遭到敌人进一步打击的情况下,启动包裹全船的引力场护盾才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因为这足以帮助舰船争取更多的时间,无论是用来进行紧急损管还是用来等待友军的援助都是有价值的。

诚然,引力场护盾的价值不能被否认,但其特性也决定了其不能作为共同体军用舰船的主流防护手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限于技术发展,共同体军用舰船一直没有很好的力场护盾技术可用。这使得在这段时间内,共同体军用舰船通常仅配备电磁偏转护盾、等离子主动防御护盾和极少使用的引力场护盾,而这三种护盾能够起到的防护效果无疑是较为有限的。这一现象在持续了数百年后终于被反引力子的实用化和反引力场干涉技术所缓解。共同体军用舰船终于获得了一种可靠性足以和装甲系统抗衡的力场护盾技术。

在反引力场干涉技术成熟后,用于产生反引力场的场反转模块被安装在曲速引擎上,其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作为护盾防御敌方攻击,而是使用其和引力场完全相反的物理特性来“抚平”因强引力场产生的高曲率空间(也即曲率航行中产生的航迹),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军事领域能够通过消除曲率航迹来躲避敌人的追踪,在民用领域也能用于清理在长期曲速往返飞行中被曲速航迹逐步占据的空间航道(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阳系-南门二星系航线),进而使得这些被阻塞的航道能够继续维持使用。当然,随着技术和需求的进一步发展,曲速引擎上逐渐成熟的场反转模块还被用于维持在强重力井干扰环境下的最高曲速飞行速度;在星球重力环境下通过反转场让没有加装火箭喷射反推系统的共同体星舰也能“悬浮”在接近行星地表的空中;以及参照引力场护盾的原理,在舰体周边产生一个由反引力子传递相互作用的反引力场/推斥场。任何以一定速度面向舰船飞行且进入推斥场作用范围的物体均会随着接近推斥场几何中心(即飞船船体)而受到不断增强的反引力/斥力作用,最终强大的斥力将迫使其在飞船附近停止乃至被反向推回。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来袭物体依然保有动力(如敌方导弹武器),则会在和逐步增长的斥力作用的此消彼长中最终不得不在某个位置变为0速度,进而达成自身动力和斥力的平衡,直到两方之一无力再维持当前的状态为止。和需要大量能量维持舰体周边空间扭曲的引力场护盾不同,反引力场护盾在任何输出功率下均能起到防护效果,不需要多大的输出功率就能实现对有质量物体的推斥作用,且当输出功率进一步提升时,针对有质量物体的反引力作用也就越为明显。这就使得反引力场护盾对于绝大多数有质量物体均能实现较为有效的防御,不过,由于空间曲率本身有其下限(当空间本身根本不发生任何弯曲时,也即曲率为0的时候),面对以近光速袭来的高能粒子束,低功率下的反引力场护盾也很难对其实现有效的防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应和提前部署的等离子云团共同防御高能粒子束的攻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面对加装了场反转模块的第四代乃至第五代曲速引擎的敌舰时,搭载有一次性曲速引擎或曲速场维持线圈的重型超光速动能打击弹药或各类光束(光子本身不带质量,不会受到斥力的相互作用)、粒子束武器就成为了面对这种几乎是刀枪不入的护盾的少数可行选择。

考虑到反引力场护盾在不同输出功率下不同的防护水平,因此搭载场反转曲速引擎的共同体星舰通常都设置有多个防护效果逐步递增的防护等级,这个等级包括一系列提前预设好的执行参数,这是在综合参考了场反转模块输出功率、实际扭矩、星舰能源供给、热量管理、外形设计等多个关键因素后,为不同外形、不同能源和散热水平的舰船制订的个性化参数,需要时直接调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为舰船提供被动防护外,也有护盾能在统一战线级的主动防护体系中扮演重要作用,这就是等离子动态防御护盾,这种“护盾”通常被安装在特制的无人机上,这种无人机由于不需要像正规舰载机一样执行远程打击作战,它们的设计目的仅为在母舰附近为母舰提供支援,因此通常体积较小。它们通过在舰船周围释放一个高热等离子云团,并在其他无人机的配合下形成绵延的高热等离子带。由于太空中热辐射效率较低,因此这道高热等离子带可以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以此拦截任何试图穿越这道高热带的敌方武器。动能武器会直面上千度高温的等离子体烧灼,粒子束武器也会被等离子体所散射以减弱威力,而且其携带的原本用于杀伤舰船的能量会反过来给等离子带加热,进而再次延长其维持的时间,不过相应的,在高能粒子束与等离子云团产生撞击的同时,构成粒子束的高能粒子虽然会被等离子体所推开,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功率足够强大,输出时间足够久的高能粒子束依然能够冲破等离子云团的防护;光束武器由于其承载能量的主体是无质量的光子,因此不受等离子云团的散射影响。除此之外,环绕在舰船周边的等离子体作为高能热源,很容易就能将舰船本身的红外信号特征彻底掩盖,在复杂信号条件下使敌方红外制导类武器彻底失去辨别真假目标的能力。

统一战线级携带的845型回热式主动等离子动态防御护盾无人机就是这类无人机中的一个经典代表,它也采取了类似统一战线级本舰的设计风格,中央为约束高热等离子体的中空腔室,并围绕这个腔室进行电源、飞行控制、发动机、散热等其他系统的布置。845型无人机设计成两端细中间膨胀的形状,整体几何构型允许其通过舰载VLS进行弹射和回收,中部膨胀部分用于容纳取材自舰船散热和推进系统的高热等离子体。受约束的高热等离子体对于无人机的运行和任务目标有三个主要作用,一是在中部腔室中作高速切割磁感线运动,为无人机的电力来源---磁流体发电系统提供电力来源;二是通过一路延伸至两端纤细部分的电磁加速轨道向外喷射,一方面作为工质为无人机提供主要的飞行动力和飞行姿态调整,另一方面作为等离子护盾在舰船周边扩散,为舰船提供防护;三是从舰船冷却系统中移除的等离子体带走了大量的热量,有效减轻了飞船散热系统的压力,使飞船的武器和传感器系统可以持续以高功率运行更长的时间。除了这些优点外,由于这类无人机通常仅需在母舰周边飞行,因此当母舰配备的是采用了磁悬浮曲速环的第五代场包裹曲速引擎时,母舰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曲速引擎产生的引力场来辅助无人机飞行,进而赋予它更快的加速度和机动能力。

装甲防护:

作为星际物质防护的补充,统一战线级的主装甲板外层额外铺设有铝合金抗烧蚀惠普尔缓冲层。作为整合了基础防护(太空环境防护)和作战防护(打击被动防护)能力的综合性装甲,惠普尔缓冲层(又称惠普尔盾)的主体是一层由低密度铝合金组成的薄装甲,覆盖安装在主装甲板上,并且在护盾和主装甲板之间有显著的间隙。这层薄薄的装甲往往一受到冲击便会被摧毁,但是它的毁坏会将来袭的超高速发射物蒸发成等离子体。惠普尔盾与主装甲板之间的间隙给予等离子体以扩散的时间,增大其表面积,降低了撞击时的压强,这极大地降低了发射物给主装甲带带来的冲击。

然而惠普尔盾只能用于小面积的一次性防御,如果向同一位置再次射击,由于该区域的缓冲层已被蒸发,因此打击就不会遭到削弱。另外,惠普尔盾也很容易会被较弱的近距离核爆炸蒸发。

除此之外,统一战线级作为应用了大量先进技术的新型舰船,其搭载的纳米可编程自修复装甲系统也能在护盾失效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为统一战线级提供对各种杀伤效果的防护。由纳米强化钢、钛合金框架整合纳米陶瓷复材、智能纳米金属共同构成的复合装甲系统则能有效地防御来自物理、化学、生物、核反应、反物质湮灭等多维度的伤害。其中,作为装甲系统核心的纳米金属内含纳米机器人集群,这些纳米级的功能分子器件能在微观层面有效操控金属内的金属元素,并根据装甲智控系统AI反馈的情况进行位置调动与强度控制。同时,面对外来侵入物体,纳米金属能拥有极强的拦截能力与弱化能力,同时还能减小自身的消耗。

除了固若金汤的防护外,新型装甲系统还有另外一个主要技术特点---自修复性,这一基于舰载纳米蜂群生产工厂/纳米虫巢中搭载的NS800电塑性冯·诺依曼纳米蜂群的先进技术使得装甲系统能够在交战期间乃至平时缓慢修复自身的损伤,这赋予装甲系统杰出的生存和持续能力。NS-800电塑性纳米蜂群顾名思义,是一种特制的分子电体,可在通入1.5V电流(相当于一节普通AA电池的额定电压)后受电磁力作用改变自身的分子排列顺序,从宏观上则表现为通电的纳米蜂群逐步由液体变为固体,在固体状态下的活性纳米蜂群虽然失去了液态时具有的耐高温特性,但却能起到阻碍和支撑作用。当敌方侵略性纳米蜂群侵入装甲系统内部试图削弱防御的时候,处于液态的纳米蜂群可迅速对异己成分展开清洗,而在敌方蜂群占据上风的同时,装甲系统智控AI会命令周边蜂群迅速进入防御姿态,这时接到指令的蜂群就会在输入外部电流的情况下迅速固化,从而将入侵的纳米蜂群彻底封锁在原地,尽可能地控制损害;而在装甲板遭破甲弹攻击导致装甲面板大面积剥离的情况下,纳米蜂群同样会通过迅速固化从而建起一面支撑墙,虽然不用指望这种依靠外部电流才得以构建起来的支撑能有多大防御力,但它在保护内层装甲板内的液态纳米蜂群不至于外溢造成无谓损失的同时,也为自动损管系统派遣的微型机械进行快速修复提供了方便。

主动防护: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毛泽东对于前太空时代战争的总结无疑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合理性。以至于从长期来看,无论交战双方使用的是长矛还是步枪、是武装卫星还是曲速星舰,“在对手的攻击抵达前拦截掉它”在绝大多数时候依旧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防护手段,甚至在很多时候因为掌握了主动权还要优于挨了打才能防御的被动防护。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即便在星际战争中,战争的许多表现相比于过去地球上进行的低技术战争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动防御依旧是星际战舰的主流防御手段,其重要性要更甚于被动的装甲和护盾防护。

统一战线级同时配备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截然不同的防护体系。其主动防御体系主要依靠舰载武器系统实现。由于统一战线级作为航母,大量的舰内空间和资源均分配给了舰载机搭载和作业需求,加之航母职能更加强调舰船的远程打击能力,因此统一战线级的舰体仅搭载有少量应对中近距离的舰炮武器系统和中等数量应对中远距离的导弹发射系统。统一战线级搭载的各类动能打击弹药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数量上均经过了权衡和计算,足以同时满足舰船自保和打击敌人的双重需求。这体现在通过舰炮、导弹、舰载机和传感器体系的配合下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主动防御体系。

由远程和中程动能拦截弹药、曲速场包裹电磁轨道炮发射的超光速弹丸、自由电子激光、宏粒子射弹和等离子云团共同构成了统一战线级环环相扣的防御体系。当有敌方打击来袭时,会首先在全距离内遭到统一战线级舰载ECM/ESM系统的干扰、压制和欺骗;在远距离(距舰体1光时外)时会遭到“星红旗-51”远程曲速场包裹超光速标准拦截/打击弹药和舰载机集群的远程拦截;如果接近到中距离(距舰体1光分-1光时),则会由“星红旗-40”中程曲速场包裹超光速标准拦截/打击弹药进行精确打击拦截目标;进一步接近的漏网之鱼则会在中近距离内(据舰体5光秒-1光分)遭到来自曲速场包裹电磁轨道炮发射的超光速弹丸以及自由电子激光炮发射的高能激光的拦截攻击;当敌方打击已经逼近统一战线级主动防御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据舰体0距离-5光秒)时,会遭到宏粒子近防炮每秒1000发宏粒子射弹组成的云团(距舰体30000公里内)、高能激光、高热等离子云团带(距舰体5000公里内)的共同拦截。即便上述措施全都无效,依然有护盾和装甲组成的被动防护硬接锋芒。在这套高效率的远-中-近程综合主动防御体系的加持下,敌方即便发起针对统一战线级的多层次饱和打击,在层层拦截后能够造成的毁伤效果依旧堪忧,这能够有效地消耗敌方的火力投射能力,让友军舰艇能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完成作战任务,无论是对于战局还是本舰都是极为有利的。


损害管制和自我修复

当舰体遭到打击而受损时,进行应急的损害管制乃至修复损伤,恢复作战能力的要求对于任何一艘服役于高组织度实体正规军事力量的星际战舰而言均是基本功,而这也正是一些军纪散漫的太空盗组织所缺乏的。这不仅要求一批训练有素能够快速反应的船员,对于舰船的构型乃至技术设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得益于共同体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高度成就,统一战线级得以实现高度自动化,这不仅表现在和前星际时代海军超级航空母舰相当的定员人数上(统一战线级光长度就是旧时代海军超级航母的五倍以上),也表现在统一战线级配备的专门用于应急损管和自我修复的智能灾害应对系统上。

智能灾害应对系统的核心是布置在统一战线级舰体核心区内的舰载纳米虫巢。作为智能灾害应对系统的生产部分,这一3D打印工厂所生产出的大量纳米机器人将自行部署于战舰各处预留的槽位中;当出现战舰受损的险情时,遍布全舰的传感器感知网络就会把相关信息反馈至舰载主机,主机将依照险情等级向目标区域派出纳米机器人乃至小型自律机械,并同时启动目标区域的自动灾害应对设施。舰载主机的损管子模块同时也拥有自动灭火装置、舱内排气管网及多段式自动隔断舱门的控制权限,以此确保在人类船员完全不用插手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对受损区域的层层封闭与排空抢险,无惧炮火威胁的微型自动机械群可以在仓储物料的支持下切实负责缺损处的漏洞封堵与管线修复;当核心区遭受致命一击时,它们甚至能够在脱机情况下消耗自身来强行还原部分重要设施,但因此削减掉的部分需要通过虫巢来相对缓慢的制造补充。

除遂行应急损管任务外,纳米机器人和自律机械的集群还被用于进行船体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使得即便是一名普通船员也能控制数十个机器人/机械人执行指定的任务。在绝大多数时候,人类只需动动手指,搬运物资、维护检修、监督运行等日常工作久可以全交给机械,这将船员们从简单的单调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得他们可以着眼于更加全面和紧要的部分。对于全舰的作战效能也是有效的提升。

然而,舰载3D打印工厂/纳米虫巢的生产能力还是不比站基乃至陆基工厂。在最为极端的作战想定中,若遭受了敌方大量且持续的打击,那么用于修复装甲系统和船体结构的纳米蜂群消耗量将会逐步增加,直至最终大于纳米虫巢的生产量。换言之,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统一战线级的纳米机器人储备会被慢慢消耗殆尽。不过鉴于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因此也就不必苛责太多,无论是任何时代的量产型军事装备的设计均应该考虑性能和成本的平衡,为极小的概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共同体而言无疑是极不明智的。

根据《共同体舰船操作标准守则:紧急状态下守则》的相关内容,当舰船处于极端危急状态(失去动力、船体严重受创、反物质主储罐即将发生不可避免的泄露等灾难性事件)时,舰船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在最短时间内穿上密封舱内服,随后抽空舰船空气,以避免火灾、爆炸、有毒气体对舰载电气系统乃至人员安全的危害。同时舰上资源将进入完全管制状态,必要时将会完全关闭曲速引擎(这意味着失去舱内人造重力)等耗能大户和大部分舱内照明,并将电力和其他资源尽可能用于维持维生系统和其他必要舰载子系统的运作。舰载主机将同时采集全舰传感器读数并对灾害等级进行评估,如果损害是可控的,那全船人员将尽可能修复损伤以求将舰船恢复至可航行状态;如果损害已不可控或当前外界状况不允许进行进一步的损害管制,舰载主机会和当前船上官阶最高的存活人员共同签署弃舰命令,在确认所有乘员经逃生舱、舰载机或出舱气闸等方式离舰后,主机将加载自毁指令,自动超载位于舰船中后部的正-反物质湮灭反应堆,随之而来的爆炸足以将整艘舰船化为等离子尘埃。在自我删除指令的配合下足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双重手段毁灭舰上的重要设施以防落入敌人手中。

干扰和欺骗措施:

早期太空战中,受限于军舰并不充裕的速度增量,敌我双方的军用飞船都必须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等待飞船抵达最节能的变轨节点,这一现象极大地拖慢了战斗节奏。因此,在漫长的变轨燃烧和飞行过程中,敌我双方必然无所不用其极地试图最大化己方的战术/战略优势,其中一项广泛被使用的措施就是在变轨和飞行期间持续使用各类光学、电磁传感器用于观测对方。加之各类传感器在感知范围和扫描精度上占据的绝对优势,以至于在人类早期的太空作战中,地月系范围内任何一艘飞船的发动机一经启动,其热信号就会立马被布置在环星球轨道、拉格朗日点等位置的多重传感器整合观测网络发现;即便飞船位于地月系外,通过通讯传播和修正误差等过程争取到的少许先手优势在同样受行星际转移而大大延长的飞行时间面前同样不值得一提。而这就代表在交战期间,太阳系范围内敌我双方的所有军事调动、所有参战舰船的热能信号特征都将在各类传感器的不间断搜索和扫描中无所遁形。

这一现象宣告了以往人类在地球大气层环境内在主/被动诱饵、电子对抗、信息战等方面所做的一切干扰和欺骗措施在太空环境中的彻底失效。因为无论怎么使出浑身解数,所做的一切干扰和欺骗在对手长达数天乃至数月的持续观测面前都将是无用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人类开始探索太空起的数百乃至上千年时间内,包括电子战、信息战、认知战在内的一系列干扰和欺骗措施均被认为是完全无效或作用较为有限的。

诚然,这一认知在被称为“亚光速时代”的数千年间确实有效,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空间曲率驱动引擎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从亚光速(SBL)飞行到超光速(FTL)飞行的飞跃促使人类在星舰通讯、推进、武器、传感器等领域的全面变革。而在这场螺旋式上升的军备技术革命中,许多悬而未决的猜想和概念得到了验证,也有不少曾被认为不合时宜和老旧的概念和技术在新生态、新场景中得到了拨乱反正和新的发展。

这其中,基于成熟超光速飞行带来战斗节奏的显著加快背景下的新型电子战、信息战、认知战等一系列干扰和欺骗措施在数十乃至上百年的持续探索中逐渐确立了自己在FTL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除去舰上原本搭载的诸多硬杀伤措施外,统一战线级还安装有增强型电子战系统(Enhanced Electronic Counter Measure,EECM)、可抛式热容等软杀伤措施。其中,舰载EECM系统能够高效地敌方来袭弹药的雷达系统进行干扰、压制和欺骗。统一战线级的舰载EECM系统整合了ESM(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电子支援措施)系统,拥有针对来袭智能弹药进行定向干扰的精确模式,和主动释放大量信号掩盖自身信号特征的高耗能模式。在精确模式下,通过曲速场包裹技术、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统一战线级搭载的EECM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干扰对象的跳频图谱自动追踪其发射频率。采用上述技术的EECM精确模式可以规避相对论光速壁垒,有效干扰以本舰为中心5光分内的雷达和其它电子设施。在高耗能模式下,舰载EECM系统将配合可抛式热容、等离子护盾无人机等外部支持,释放大量的复杂光、电、磁复合假信号让对手的传感器无法找到边缘特征。在高耗能模式下,对手的传感器在远距离尝试观测统一战线级时只能观测到一个巨大的信号球体(可能会相当巨大,有时会有十几到几十甚至几百光秒的直径),但无法识别内容物。加之没有边缘信号特征,导致绝大多数智能武器的先期引导无法锁定。

统一战线级携带的845型护盾无人机也能通过自身携带的ECM单元,在母舰的微波供电支持下可释放大量的杂乱信号掩盖母舰信号,或是模拟母舰信号以欺骗为了适应战斗节奏、减少体积和重量而仅配备单一电磁制导方式的敌方智能武器,也可以配合其他措施对采用复合制导的重型智能武器进行干扰和欺骗。

值得一提的是,统一战线级搭载的各种电子战设备均采用开放式系统架构。自身具备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运行能力,甚至能够在无人状态下完成高度复杂的电子战、电子支援等任务。在战区内若有其他拥有友军单位存在,统一战线级也可通过全域联合作战网络将其电子战系统与外部资源连接,从而增强整体运算能力来对抗敌方战术网络。

除了配备大功率的电磁、光、热信号诱饵以掩盖本舰的信号特征外,统一战线级还在降低自身探测性方面做出了相当努力。其在舰体最外表面(惠普尔盾装甲外层)喷涂的电塑性低可探测度隐身涂层采用电磁/光学复合隐身涂料,这种先进的超物质复合材料不仅能在通常情况下对电磁波吸收率达98%,还能通过调整通过电流的电压实现对光线的负折射率,从而使得敌方光学探测手段误判本舰的位置而使打击落空。除此之外,同属统一战线级电子战系统的全频段综合射频管制系统(ARFCS)也有利于对舰上光、电磁、热信号进行统一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无谓的信号外溢和耗散,亦或者通过增强/减弱某种信号的逸散强度来伪造作战意图乃至掩盖其他信号。这使得统一战线级得以凭借超远的交战距离和相对较低的可探测性成为战场上的“沉默杀手”,于无声无息间摧城拔寨。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指挥系统(DJC2)”中的关键节点,容易遭受对手电子战措施针对的统一战线级自身也需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统一战线级的计算机基础硬件设施均存放于分布在舰体各处的电子模块化封装箱(EME)中国。所谓的“EME”通过体积巨大、坚固的封装箱将任务系统电子设备与外部太空环境隔离,包括辐射、冲击、震动、电磁干扰等环境。同时EME提供对商业准军用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物理保护、噪声隔离、冷却和电源制式等要求。为提高冗余,统一战线级除了在核心区部分布置了集成式的舰载主机,还在舰体的周身布置有25个这样的封装箱,内部容纳了安装有分布式操作系统的量子处理器集群、机柜及配套设备。极大地增强了本舰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在对外通讯方面,统一战线级采用基于共同体星际联合舰队(ICF)标准数据链的JTIDS 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采用了高速跳频、跳时、直接序列扩频和纠错编码等多种反侦察和抗干扰措施,是共同体当前最为“坚固”的无线战术通信系统。只有在形成输出功率和运算力的双重压倒性优势下才能对JTIDS形成有效的干扰,而面对统一战线主力舰级服务器的澎湃算力,和打击群友舰提供的算力支援,想要对这套系统进行有效的干扰对于任何同技术等级的文明来说均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架空设定】【EVE宇宙航母预研计划】统一战线级星际航天母舰(2) 舰船防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