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证实,仅供评议,不足取信!修道的人是什么心态?
心态是修道结果的动机体现。修的道不同,心态差异很大。 把心态作为追求的修习,先入为主的,预设了某种价值观符合或冲突下所对应采取的行为策略,在该策略动机的行为上或迎合或对立。各家有各家的策略看法,策略上予以道德规范的有如儒家,策略上予以法律惩戒的有如法家,策略上顺其自然的有如道家,等等,诸子百家。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心态各异。 狭义的修道,指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之道的修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便是一种具体修习体现。恬淡虚无,是对人动物性的本能欲望、价值取向、对错、影响等等内在思想评判因素保持豁达的心态来淡化。真气从之,真气到底是什么,思维和实际都没有就谈不上这个概念了。思维和实际的两种可能,导致了谁从于谁的问题:真气和思想。若真气是思维设定的某种概念,本质是思想,谁为主导结果都一样了,都是思维。若真气是某一具体的自然现象,道法自然,思想从属于真气这一自然,从之于真气。 真气,现在实践中能够经受住检验的是医家,尤其穴位得气,是个普遍存在的人体自然现象,如男性长胡须一般的先天反应。在气(真气)的众多解释理解中,有其独具的可观察性。 此真气可以用于修炼,区别是刺激的来源不是针刺和艾灸,是思维注意力。修炼过程,是对自然物质与思想意识的相互关系的实践、总结、提炼过程。 初始阶段,意识注意力虽占上风,但不能操控,连主导都说不上。气的感受产生,诱因是注意力,但发生与否,只能说是相关,因果关系在实践中并不成立,更无从量化。 中期阶段,气的感受已经延伸至经脉,如以往知识的正奇经。在此过程中,意识的导引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但跑偏情况频繁,需要有意地纠正。而跑偏这种不随意事件,说明了气有着自身的自然规律。意识能纠正,但不能制止其发生。相互关系上,意识与真气,旗鼓相当中,意识显露败象。 中后期以跑偏这种情况为自然现象作为核心思想,对未知经脉进行探索。斩获坡丰。此时的意识,已经成为了探索工具,居于次要位置。新的经脉有没有,哪里有,意识说了不算。比如,气可以识别骨的经脉,但具体那根骨头有,连接关系是什么样的,气做不到的,意识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儿。此时,思想心态从之于真气,已经现象显著。 后期的意念导引改为意念滞后去维持余感,在排除思维判断和分析预期的虚静下观察,经脉的自然运动得以体现。思想被刻意压制了,心态完全从之于真气。这个阶段,随着对无意识控制系统通讯系统的(元神)探索,找到了“情绪”的来源,刻意压制的虚静下也能识别情绪变化,情绪,不是意识的直接结果。有大脑加工的,也有身体直接反馈的。此时,心态从之于经脉(真气)兴奋状态的情绪,被动地予以了选择,毕竟是修炼,心态弄得功感都没了,不白忙活了。心态从之于真气的时间积累,久而久之,得以固化。 这种固化的体现,是思维不对心态做特殊处理,直接以固化的经验进行体现。喜怒哀乐的心态体现,思维状态与修炼相同,顺其自然。这也算种返璞归真吧。“恬淡虚无”的动物本能保持豁达前提下,心态,从之于真气。 所以,修道者的心态,主要的影响是修习的方法和方向。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