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西晋墓发掘简报
西安南郊西晋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7年08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2004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为配合基建工程清理了3座西晋时期的墓葬(编号为M1-M3),墓葬位于雁塔区曲江乡庙坡头村东(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此次发掘的3座墓葬呈南北向排列,其中M1位于最北部,M2居中,M3位于最南部。现将M1~M3的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M1的平面呈“甲”字形,方向265°,由斜坡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位于甬道西侧,平面为长方形,口残长1.88、宽0.74、残深1.18米。填土为五花土。封门位于墓道东端,用砖砌成,宽0.74、残高1.18、厚0.38米。第一层为纵向立砖,其上为纵向侧斜放置。砖长P-38.宽0.18、厚0.08米。甬道的平面为长方形,长1.14、宽0.74、残深1.18米。墓室位于甬道东侧,平面为梯形,长2.77、东宽2.54、西宽2.6、残深1.2米,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部为砖砌棺床,长2.51、宽1.2、高0.08米。棺床内侧由三列条砖横向平砌,外侧为一列竖向平置条砖,其上有木质葬具痕迹。墓室的前部空间较大,南北两侧放置陶盆、罐、勺、钵、俑等。棺床上有2具南北向的木棺痕,西棺长2.02、北宽0.57、南宽0.46米,东棺长2.02、北宽0.56、南宽0.46米。骨架已朽,为仰身直肢,头北脚南,面向不清。东棺墓主人的头部右侧有1件铜镜,体侧有铜镯等;西棺墓主人的头部有铜环、铜钱等;北端棺床上有1件陶罐。从出土器物推测东棺墓主人为女性(图二)。
M2的平面呈“中”字形,方向265。,由斜坡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墓道的平面为长方形,口残长2.44、宽0.92、残深1.56米,填土为五花土。封门用条砖横向错缝平砌而成,宽0.92、残高1.56、厚0.18米。甬道为平底,平面呈梯形,长1.58、东宽1.08、西宽1、残深1.6米。墓室与甬道相接处有纵向侧立的3块条砖。前室位于甬道与后室之间,平面为梯形,长2.24、西宽2.76、东宽2.56、残深1.6米。前室底部的四角放置随葬器物,西南角有陶盆、陶罐、陶狗,东南角有陶井、陶罐、陶碟、陶耳杯、陶灶及其两侧站立的陶俑(因出土时站立在陶灶两侧,故应为庖厨俑)、陶勺、陶多子盒等,西北角有陶鸡、陶猪,东北角有陶仓、陶罐。后室位于前室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长2.92-3.04,宽1.6~1.64、残深1.6米。后室底部有西北一东南斜置的木棺、木椁痕迹,椁长2.4、宽0.88、板厚0.1米,棺长2.04、宽0.64-0.72米,骨架已朽,葬式不明。在棺内发现铜弩机、铜镜、铜钱(图三)。
M3的平面呈“中”字形,方向265。,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墓道的平面为长方形,口残长1.66、宽0.91、残深0.8米。甬道位于前室西侧,平底,平面为长方形,长0.88、宽0.91、残深0.8米。前室的平面为长方形,长2.28、宽2.51、残深0.8米,在前室的西北角发现2件陶鸭,东南角发现1件陶灶。后室的平面为长方形,长2.57、宽1.51、残深0.8米,底部由于盗扰严重,未见葬具痕迹(图四)。
二 出土器物
M1-M3的出土器物共计97件,分类介绍如下。
(一)陶器39件。
罐11件,其中2件残甚。分2型。
A型2件。双耳罐。侈口,鼓腹,肩附双耳,平底。标本M1:18-6,斜方唇,大口微侈,短束颈,双肩附马鞍形耳,下腹斜收,小平底。通体饰9道凹弦纹,上腹弦棱上饰竖向刻划纹。口径15.8、底径9、高18.8厘米(图——:!)□标本M2:1,双唇,口微侈,短颈,双肩附耳,上腹外鼓,下腹斜内收,小平底。通体饰9道凹弦纹,弦棱上饰刻划纹。口径15.9、底径9.6、高20.7厘米(图五、——:2)。
B型7件。侈口,束颈,腹斜收。分2亚型。
Ba型6件。束颈较短,溜肩,扁圆腹。标本M1:13,侈口,沿外卷,短束颈,溜肩,扁圆腹,底较大,微内凹。小腹有刮修痕。口径7.8、底径12.9、高14.7厘米(图六、——:6)。标本M2:16,侈口,沿外卷,短束颈,溜肩,扁圆腹,底较大,微内凹。口径8.9、底径13.2、高16.8厘米(图——:4)。标本M2:3,形制同M2:
16。肩饰4道按压弦纹。口径9.3、底径15.3、高18.3厘米(图——:3)。
Bb型1件(M2:17)。双唇,口微侈,束颈,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底微内凹。通体饰按压弦纹。口径5.7、底径6.8、高12厘米(图七、—一:5)。
盆6件。分2型。
A型3件。宽斜沿,斜直腹,平底。标本M1∶18-1,敞口,宽斜沿,腹壁斜直,平底。口径52.8、底径23.2、高20.8厘米(图一一∶7)。
标本M2:2,敞口,方圆唇,宽斜沿,腹壁斜直,平底。口径50.4、底径23.2、高20厘米(图八、 :8)。
B型3件。宽斜沿或宽平沿,弧腹。标本M1:18-3,宽斜沿,敛口,弧腹,底微内凹。口径30、底径17、高12厘米(图一-一:9)。标本M2:11,斜方唇,宽平沿,弧腹,平底。口径18.6、底径9.6、高5.7厘米(图九、一一:10)。
钵1件(M1:16)。圆唇,弧壁,浅腹,平底。口径17.1、底径9.9、高3.3厘米(图——:11)
碟1件(M2:9)。圆唇,浅腹,斜壁,底内凹。口径13.2、底径9、高2.6厘米(图——:12)
甑1件(M1:12)。尖圆唇,宽平沿,敞口,腹壁斜直内收,小平底有7个孔。口径9.4、底径3.5、高5.5厘米(图一O、:17)。
耳杯1件(M2:10)。椭圆形双耳,大小不一,底较厚,制作粗糙。腹长径6.6、短径5.1、高3厘米(图一-—:18)。
勺2件。标本M2:12,勺柄粗长上挑,末端下弯。长8.65厘米(图一一:19)。标本M1:15,残。形制与M2:12相似。长7.8厘米。
灶2件。标本M2:7,整体呈长方形。正面有一圆洞形灶口,两侧无饰。灶面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火眼,火眼周围模压案、勺等。后面竖立“山”字形矮墙。灶体内空,无底。长16.2、宽11、高6.8厘米(图——:13)。标本M3:1,整体呈长方形,无灶口。灶面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火眼,火眼周围模压双耳杯、勺、刷子、鱼等。火墙高出灶面,呈“山”字形。灶体内空,无底。长17.4、宽12.3、高9.9厘米(图——:14)。
多子盒1件(M2:13)。案形,侧壁底缘为连弧形。正面有15个方格,模制而成。长13.8、宽8.7、高3.6厘米(图:16)。
仓1件(M2:18)。两面坡式,脊两端微微翘起,正面和背面条有两柱一横梁。合模制成,模缝清楚。高11.7、宽11.1、厚6厘米(图——:20)。
井1件(M2:5)。圆桶形,上有桥形井栏,井管上大下小,下端密封,外壁凹凸不平。高13.2厘米(图——:15)。
动物俑8件。有狗、猪、鸡、鸭,分类介绍如下。
狗1件(M2:4)。双耳竖立,目视前方。全身呈蹲坐状,尾贴臀部,体中空。合模制成,缝隙明显,制作粗糙。长14.8、宽7.6、高15.5厘米(图一三:4)。
猪2件。标本M2:15,肥头大耳,四足站立。体中空,腹下有一孔。合模制成,范缝较宽。长18.8、宽6.8、高10.6厘米(图一三:5)。
鸡3件。形制相似。标本M2:14-3,体呈站姿。头昂立,翘尾,椭圆底,腹中空,嘴、眼、冠不明显。合模制成,范缝明显,修整粗糙。长11.4、宽7.2、高12.8厘米(图一三:2)。
鸭2件。标本M3:3,体呈站姿,腹中空。合模制成,范缝较宽,修整粗糙。长13.6、宽6.8、高11厘米(图一三:1)。标本M3:2,形制与M3:3相似。长14、宽6.4厘米。
立俑3件。标本M1:10,头部残缺。双臂合于腹前,二乳高凸外露,下着长裤,双腿张开呈“八,,字形。残高12.6厘米。标本M2:8-2,圆眼鼓目,高弯鼻,额骨凸起。头戴尖帽,双臂合于腹前,二乳高凸,双腿着长裤。由前、后合模制成,范缝较宽。高16.8厘米(图一二)。标本M2:8-1,形制与M2:8-2相似。双眼下视。高17厘米(图一三:3)。
(二)铜器55件。
钗4件。形制相似。标本M1:2-1,钗首略宽,外饰凸棱,钗身渐细。残长9.5厘米。标本M1:2-2,钗首略宽,钗身渐细。残长15.2厘米(图一四:1)
镯1件(M1:3)。圆形,有缺口,断面呈圆形,缺口处略粗。直径6.9厘米(图一四:7)。
环1件(M1:7)。圆形,外饰凸弦纹和乳丁纹。直径2厘米(图一四:2)。
镜2件。标本M1:1,半球形纽,四叶形座,四叶根部与纽相连。两叶之间有铭文,隶书,逆读“君宜官位”。纽座外有一圈宽凸弦纹,再外为一圈八瓣内向连弧纹。宽素缘,斜沿。直径12.8厘米(图一四:8)。标本M2:21,残。桥形纽,圆纽座,外有两周凸弦棱,凸弦棱之间由八条斜线分成八等分。其外为铭文带,字与字之间用云形符号和弧线隔开,篆书,顺读,残存“之光,长不相”。直径7.4厘米(图一四:9)。
弩机1件(M2:20)。郭、牙、悬刀齐全,郭面后方前尖,设滑槽。郭长5.6、宽1.6、高1.4厘米(图一四:6)。
钱46枚,其中1枚残甚。有半两、货泉、五铢、剪轮五铢,分类介绍如下。
半两2枚。圆形,方孔,缘正、背无廓。标本M2:19-2,正方形穿,穿正面起廓不明显,背面无廓。文字篆书,“半”字上两笔居中,横笔上折,下横笔稍长;“两”字上横短,下部稍瘦长。直径2.4、穿径0.8厘米(图一五:1)。标本M2:19-3,方形穿,穿正、背无廓。文字篆书,“两”字方而笔画粗拙。直径2.5、穿径0.9厘米。
货泉2枚。圆形,方孔,缘、穿的正、背皆有廓。文字篆书。标本M2:19-1,直径2.2、穿径1厘米。标本M2:19-4,直径2.3、穿径0.8厘米(图一五:2)。
五铢39枚。分2型。
A型14枚。“五”字交笔较曲,“铢”字金旁三角较大,四点较长。标本M2:19-11,缘正、背有廓,穿正面无廓。直径2.6、穿径1厘米(图一五:3)。
B型25枚。仅见“五”字或无文字。标本M2:19-20,正面隐约可见“五”字。直径2、穿径1厘米(图一五:4)。标本M2:19-17,无文字。缘、穿的正、背皆无廓。直径2.1、穿径0.9厘米。
剪轮五铢2枚。穿宽肉窄。无外廓,文字外边缘不全。标本M2:19-6,“铢”字金旁仅存一半,五”字外两角不存。直径2、穿径1 J厘米(图一五:5)。
(三)铁器3件。
刀1件(M2:22)。残。圆环形首,单刃,脊宽平,有鞘痕。残长11.6厘米(图一四:5)。
钉1件(M2:23-2)。“U”形盖,钉身弯曲,断面呈半圆形。残长7.5厘米(图一四:3)。
片1件(M2:23-Do残为4段。长方形片状。长30.6、宽4.5-4.8.厚0.3厘米(图一四:4)。
三 结语
M1为斜坡墓道带甬道的单室墓,M2、M3为斜坡墓道带甬道的前、后室墓。M1的墓室虽为单室,但分为两部分,前部放置随葬器物,后部放置木棺;M2、M3的前室放置随葬器物,后室放置木棺,三者的布局相同。此外,3座墓葬放置随葬器物的空间较大,M2、M3的前室甚至是专为随葬器物而设。
M2随葬器物的摆放较有规律,前室四角的功能有明显区分,东南角为厨房饮食器具,东北角为仓储器具,西北角为家畜,西南角可能与储存有关。M3被严重盗扰,陶灶位于前室东南角,陶鸭位于前室西北角oM1墓室前部的功能区分不甚明显。但与M2、M3相同之处是随葬器物摆放在墓室两侧。
长安县206基建工地的西晋墓M12、M17、M19为长斜坡墓道带甬道的前堂、后室墓,随葬的陶器也多放置在前堂,后室放置木棺叫西安北郊晋唐墓中的西晋墓M6也是此种布局⑴。此次发掘的M1-M3与上述情况相似。
在出土器物中,陶立俑M2:8-1、M2:8-2,M1:10与西安东郊田王晋墓M462出土的陶俑⑶、长安县206基建工地西晋墓M17岀土的陶女俑M17:10相似。陶多子盒M2:13与西安东郊田王晋墓M462出土的陶果盒M462:8、长安县206基建工地西晋墓M17出土的陶多子盘M17:19相同。此外,M1~M3出土的陶耳杯、陶勺、陶灶与西安东郊田王晋墓M462、长安县206基建工地晋墓出土的同类器也类似。西安东郊田王晋墓M462的纪年为西晋元康四年(294年),长安县206基建工地M17为西晋墓,据此我们认为M1~M3为西晋墓。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建林研究员的指导,特此致谢。
发掘:任科社 齐军 齐金凤 何熊彪 肖健一
绘图:齐金凤 雷立智
摄影:张明惠
修复:杨产量 王腊梅 杨转丽
执笔:肖健一 张小涓 孙安娜 汪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