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五章 取舍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五章 取舍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什么是真正的“盗竽”,也就是强盗头子。韩非子在这里不是讲我们通常认为的强盗,而是指国家的强盗,致使国家贫弱的人。老子和韩非子都没有明确指出这个“盗竽”是谁,只有一句“朝甚除”供我们判断与猜测,“朝”可以是朝堂、朝廷,也可以是官厅,大堂,言下之意“盗竽”既可以是君主,也可能是大臣。不管是谁,他们都是国家的强盗头子。老子更倾向于是君主和天下人,韩非子侧重于是大臣。
君主荒淫无度,朝政腐败,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却还“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馀者,是之谓盗竽矣。”。君主如此,大臣随之效仿,韩非子讲的就是大臣的效仿。君主行邪道,带错了路,大臣自然是跟着错下去,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自然歪。整个朝堂上的君臣实为国家的强盗,盗走了国家的强盛与百姓的幸福。普通人亦如此,不走正道,不务正业,偷奸取巧,实为人生与生活的强盗,盗走的是个人的生活与生命。老子提示了“大道”的重要性,行大道是走向成功的开始,大道就是正道,正道就是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办事要合于规矩遵于律法。与正道相对的是邪道,邪道是事物失败的开始,违背事物规律,违反社会规则。
韩非子揭示了封建时代中央集权制的弊端,君主的极权犹如利剑的两刃,好则好矣,坏则坏矣。君主开明行为君之道,臣民效仿,勤政专农,国家富强百姓幸福;君主昏庸违道而行,臣民效仿,奸盗成风,国家贫弱。中央集权制式的上层建筑,决定了行政体系与文化思想的整体化与统一性,统治者必须代表全体民众的利益,而不是某部分人的利益。一句话:堂风决定民风。
韩非子讲完老子的“大道”后,今天开始讲人性。为什么会有人走大道,有人走邪道?是什么决定了这样的结果?在“正与邪”的取舍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有的人选择了正道,让有的人选择了邪道。是否能用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能回答,本恶与本善应该是同时存在的,本恶者走邪道,本善者走正道,那如何回答“浪子回头金不换”呢?善恶是否在人性中游走不定?
韩非子认为“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意思是人们不论是愚蠢还是聪明,没有不进行取舍的。为什么要取舍,这是欲望所致,喜好所为,取舍的结果一定是自以为是的结果,不管这种结果是否存在天然的正确性。取得的是自己认为对的和喜欢的,舍得的是不对不喜欢的。在以人为中心的自以为是下,事物本身并不是取舍的关键。自己喜欢吃,不在乎糖尿病的禁忌,自己喜欢玩,不在乎熬夜的害处。我们取舍的是事物,事物本身应该是我们考虑的核心,但,现在却变成了自己的欲望与喜好成为考虑取舍的核心。又是什么让我们有了欲望与喜好呢?是人心还是外界事物,人心只是产生欲望的地方,并不是原因,那就只剩外界事物,而外界事物是先天本有的,并没有力量能使人产生欲望与喜好。看来人是问题的核心。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选择中度过,走什么样的路,这是战略选择,怎么走路,这是战术选择。时间不能回头,所以我们的人生不能重来,决定了选择的重要性。其实,何来的选择,时间不能停留,选择也只是过程,只不过是一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