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凝视与反思:《金发梦露》的真实与虚假

2023-03-04 21:57 作者:终南影话  | 我要投稿

引子:他们把你剪成碎片,但这个碎片并不由你来拼,你只是拼图的一部分。

    《金发梦露》是奈飞根据美国同名小说《浮生如梦》改编的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的“玛丽莲梦露文化”为背景,对明星梦露的生活进行解构,以非传统意义上严肃客观的传记片形式,带来20世纪对剥削女性、物化女性的深度反思。影片“凝视”的真实是好莱坞明星电影制度下观众对明星身体消费的狂热,以虚幻的被解构的人物故事表现明星孤独的内心及浮华名利下悲惨的命运。

    《金发梦露》中是一部真假参半的影片,比起“窥视”玛丽莲梦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导演则试图打破观众通过照片图像了解梦露的行径,以解构的方式呈现出玛丽莲梦露时期的明星文化及明星精神状态的潜意识。玛丽莲梦露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是作为诺玛·简·莫太森时期,患有遗传性精神病的母亲是一位电影剪辑师,在发病后诺玛·简·莫太森在孤儿院长大童年时期的不幸和寻找父亲的执念让诺玛·简·莫太森如《金发梦露》中经纪人所说的那样:“未来就在你手中”,从此诺玛·简成为明星玛丽莲梦露,也开始了她的双重身份。“自我”是诺玛·简,而他者是玛丽莲梦露。《金发梦露》中“自我”与“他者”是两种生活状态,在影片中病态的自我与被凝视的他者共同组成玛丽莲梦露传奇的一生。美丽性感是玛丽莲梦露在观众面前的形象,然而她病态损坏的身体也被观众所津津乐道。与小查尔斯和爱德华的“三人行”恋情、与退役运动员的婚姻状况、与米勒婚姻期间的流产,与总统肯尼迪的绯闻,这些事件夹杂在现实的真假中,驱使记者、作家、好友影迷等人的探究,创作出《玛丽莲·梦露的神及其离奇的死亡》《是谁杀死了玛丽莲》《女神玛丽莲·梦露的秘密生活》《玛丽莲·梦露之谜》等,《金发梦露》中玛丽莲感叹作为演员的身不由己,她说:“他们把你剪成碎片,但这个碎片并不由你来拼,你只是拼图的一部分”,而这些关于玛丽莲·梦露的纪录片书籍,她不再是拼图的碎片,而大家试图用碎片拼成完整的她。

    电影《金发梦露》中诺玛·简并不认同玛丽莲·梦露的身份,从影片中的四段感情可以看出明星身份只是她的工作。在与小查尔斯交往中,对方认为梦露的名字代表着自由和新的开始,而她比起自由更想拥有可以保护她的父亲。而小查尔斯和爱德华是玛丽莲·梦露的镜像。镜像理论又拉康提出,分为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三个层次。“想象界”是一次同化的结果,象征界是“俄狄浦斯阶段”的二次同化。显然这孤独的三个人都处于想象界。因为在拉康的二次同化中,主体通过“弑父”达到理解父母的关系模型,从而建立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金发梦露》中小查尔斯和爱德华因为父亲的光环无法避免的接受外界的关注和评判,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诺玛·简则还处于“恋父”之中,对父亲身份的执念让“父亲”成为一堵围墙,三个人困在围墙两侧,无法与自己和社会和解。而在和狄马乔的约会中,诺玛·简说想拥有一个安稳的家,去学表演,去契科夫的地方,是对玛丽莲·梦露的状态不满,无法选择剧本,无法选择孕育新生命,演技和才华都被湮没在其性感的身体视觉符号下。在与米勒的交往中,诺玛·简无所谓米勒对其称谓,比起玛丽莲·梦露的明星光环,诺玛·简更在意两者是惺惺相惜的灵魂伴侣,对文学的热爱与共情让玛丽莲·梦露做回真实的诺玛·简。在与总统肯尼迪的交往中,诺玛·简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当做玛丽莲·梦露的一场表演,自我的催眠中也是将自我与玛丽莲梦露身份分离的表征。

    电影中的“凝视”,指的是以男性的角度描绘女性和世界,女性通常是给男性观众提供愉悦的对象。在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发现了叙事电影的“视觉快感”阐释了在父权无意识的形成中,女性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因其缺乏男性生殖器而产生权力缺失的恐惧,另一方面则将孩子转变为想要拥有男性生殖器的欲望能指。在《金发梦露》中充斥着诺玛·简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男性对其造成伤害的悲剧命运。女性理论认为,女性是由男性话语来构建的“他者”,而非“自然形成”的,这是女性被束缚和压迫的源头,电影中玛丽莲·梦露的身体盛宴提供“窥淫癖”的快感,寻找父亲、等待父亲成为玛丽莲·梦露的全部信仰,依附于他者的符码化女性以及粉丝的狂热都暗示了玛丽莲·梦露难以逃避的他者凝视。从电影的标题《金发梦露》就强调了头发颜色对梦露的修饰,人人都爱金发美女,并且玛丽莲·梦露在试戏结束后,无论是制片人还是编剧,都否定了玛丽莲·梦露的演技,认为她像个神经病,然而却都为她性感的臀部,优美的背部线条比例着迷。深情的双眼,性感的烈焰红唇,迷人的身材比例这些无一不满足男性的观看欲望,玛丽莲·梦露在男性的追捧、女性的谩骂嫉妒中,施展她的魅力,被吹吹风口吹起的裙摆满足了观众的“格式塔心理”的无限幻象,却也将玛丽莲梦露困在艳俗性感的“金发愚蠢”角色人设中。

    《金发梦露》并没有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人物形象,自费学习,磨炼演技,争取拍戏机会热衷于儿童慈善事业等被一笔带过或者忽略,而是放大玛丽莲·梦露的的苦难,塑造出一位无助、破碎与崩溃的女性,而借助这一病态的玛丽莲·梦露来控诉男性凝视。精神恍惚的梦露、被男性情感伤害卑微的梦露、被恋父情结纠缠的梦露。这些疾病都与好莱坞的商业发展密切相关。玛丽莲·梦露出生于1926年,父母都为繁华的好莱坞工作,在明星制度盛行的好莱坞,浮躁看脸的环境中,责任感早已无踪影,这也造就玛丽莲·梦露没有父亲的不幸童年,进入电影行业为找到父亲带来希望。在好莱坞的明星制度下,玛丽莲·梦露成为明星制度的践行者,与福克斯签订合同,成为是公司财产的一部分,也成为被压榨的一部分。过低的酬劳,没有营养的剧本和人设,除了外貌条件得不到欣赏,这些都促使她找到心灵切合的伴侣安稳寄居,不再过童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渴求父爱是电影的线索也是困扰梦露的心魔。事业成功却心理精神出现问题可能是梦露生活的一部分,有待考证的虚假经历和真实鲜活的人物历史成为映射历史的缩影,凝视的快感带来了狂热的观众,观众的狂热造就了明星崇拜,明星也在塑造与被塑造中通过自恋和自我构成形成对“自我”与“他者”的转换和认同。

    许多观众认为《金发梦露》是一部失实的、片面的、充满色情、矮化女性的影片,并且在反凝视的意图下强化了凝视效果。在劳拉·穆尔维的凝视理论中,视觉凝视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即自恋与欲望、看与被看、主动与被动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影片将二元两个部分充分的展现出来,紧扣梦露从业“明星”这一职业中的无奈,被无视的才华,权力的抗争等都埋没在资本的操纵下,梦露真实的情感生活或许还无法被证实,但改编的影片提供了一种情绪和出口让更多人关注到那一历史时代和人物。

凝视与反思:《金发梦露》的真实与虚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