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研究癌症的九成都“造假”?人类可能并不了解癌症的真相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个世纪难题——癌症。这可能会颠覆你们对癌症的传统认知。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当年《自然》杂志做了一项有趣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癌症研究结果可重复利用,剩下90%的研究似乎难以复制。这一结果震惊了整个学术界。
“癌症会骗人吗?”这个问题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荒谬。在公众视野中,癌症总被刻画为一个冷酷无情的杀手,它损害健康,夺去生命,成为人类不堪回首的梦魇。
然而,如果我们抛开已有的偏见,用宽阔的视野重新审视这个世纪难题,你会发现肿瘤背后隐藏的惊人真相——它其实是一个拥有独特“生命密码”的生命体,正在进行一场与人体“生死较量”的绝地反击。

披露癌症真面目的第一击,来自2019年《自然》杂志一项关于癌症研究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研究结论可重复利用,意味着长期以来大量癌症研究存在严重误导。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海拉细胞。
海拉细胞是1951年首次成功培养的人体癌细胞株,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研究。但是多年来,不同实验室的海拉细胞发生了巨大变异,表型、基因等各方面差异巨大,生长速度五花八门。这意味着建立在海拉细胞基础上的研究结论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人类对癌症的认知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那么,癌细胞强大的变异能力从何而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癌细胞是一个拥有强大“生命密码”的生命体,它需要突破多个瓶颈,才能成功“变异”为肿瘤。
首先,它要打破细胞寿命上限,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正常细胞有海弗利克限制,大约可分裂50次后便面临死亡,而癌细胞可以激活端粒酶,保持端粒长度,突破这一限制。
其次,癌细胞要躲避免疫系统的监控。它会持续快速繁殖,与免疫系统进行“持久战”,并趁机扩散转移。还要面对血管系统的冲击,只有少数癌细胞能够成功“上岸”。
再者,癌细胞需要建立营养供给。当它们成功寻找到血管,会对血管进行“修桥改道”,获取氧气与营养。一旦条件成熟,它们还会与“总部”癌细胞联络,加快向全身蔓延。
从这个角度看,肿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环境适应”过程。正如一个创业者要面临种种艰难险阻,癌细胞也需要顽强拼搏,才能在人体这个“市场”立足生存。

那么,什么条件会促成癌细胞的“创业”?科学家提出“慢性压抑性损伤”这个重要概念。长期的生活压力、负面情绪,都是诱发癌症的关键因素。改变这些因素,就可扼杀癌细胞生存的动力。
正视癌症的本质,既不必恐惧,也不必绝望。因为生命的奥秘就隐藏在这场细胞级的“生死较量”中。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心态,都会增强体内健康力量,使癌细胞无处容身。
生命因为有对抗,所以更有力量。面对癌症,让我们抛开负面情绪,珍视现在,创造每个健康新生的日子。用积极的人生观感染他人,使生命之花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