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一个起点:水火流形
古希腊哲学的起点:水火流形
生活在不同的地缘环境中的原始人,依托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工具,从部落开始创造了不同的文明。
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所以在这些初生的、形态各异的文明之中,最容易人口增长因而繁荣昌盛的文明就首先于大的河流附近聚集形成。
处于这些文明之中的人,在疑惑中发问,思考宇宙中的人与其他一切事物时,其思想自然会受到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水与火的影响。
人在生活中,很容易感知到水的各种性质。
比如,水可以在水、水汽(雾气)、冰雪之间变化,因此水具有可变性。
许多物质可以融化于水,改变味道和颜色,又可以从海水中可以晒出盐,因此水具有包容性和承载性。
生命依赖于水,因此水有一种同一性。鱼虾等水生生物在水中诞生与消亡,因此水亦是生命的来源。
水潮起潮落,体现出一种时间性,而洪水和水滴石穿则从两方面体现出一种事物进行变化的力量,因此人感觉到水有分化的性质。
因此,对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如何来”这个问题,人们自然会将“水”用于解答之中,比如把“水”本身作为一种符号来指代某种事物。
文明早期,古人们往往使用宗教神话来回答这些问题。
古埃及人需要直面尼罗河有规律地泛滥,但尼罗河在泛滥时的水量和涨潮时间的变化却很大,河水经常淹没河谷地区,无边无际,仿佛一片汪洋。
有规律却又难以把握的,能带来生和死的尼罗河自然会影响到古埃及人对于宇宙的看法。
在古埃及人的神话中,世界从象征深渊和混沌的原初之水之中诞生。这原初之水被称之为努,而诸神则从努中诞生。
古希伯来人的经书之中,水具有重要的位置。《创世纪》就提到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在此句之后的一大段文字中,水被多次提及,如“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在古印度人的诗歌集《梨俱吠陀》中,水多次在创世神话诗歌中被多次提及。
诗中写道,水与宇宙创造者“生主”和宇宙造化密切相关,且从水中产生了火。
古希腊的社会生活跟海洋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古希腊人亦会使用“水”作为解答。
在古希腊人的秘传教派俄耳甫斯教的其中一个版本的神话传说之中,是这样描述宇宙的诞生的:
太初,有水(hydôr )和物(hylê),由物凝土(Gê)。水、物、土之神名,含糊不清。之后,诞生了时间之神柯罗诺斯(Χρόνος)与必然之神阿南刻(Anagkè)。
柯罗诺斯又称为赫拉克勒斯(Héraklès),而必然之神阿南刻集自然与阿德拉斯忒亚(adtasteia)于一身,她的身体覆盖整个世界直到边缘。
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任众神之神为法涅斯(Phanès),代表“光”,第二任众神之神为“倪克斯(Νύξ)”,代表“暗”,是法涅斯之伴侣。
这其中有一种版本,认为“水”指混沌之神卡俄斯(Χάος),“土”指大地之神盖亚(Γαία),柯罗诺斯与法涅斯混同。
古希腊神话中,第三代神祇有十二主神,第十二位主神原为火焰之神赫斯缇雅。
赫斯缇雅(Ἑστία)是炉火之神,家庭之神,有主掌人间所有家灶的权能。然而,她将主神之位让给了狄奥尼索斯。
在古希腊神话中,狄奥尼索斯(Διόνυσος)作为酒神、农业神、陶醉狂欢神、戏剧歌舞之神,未来的神中之神。
古希腊人把寻找解答的“学问”称之为哲学,也即“φιλοσοφία”,可以音译为苏菲雅,意为“追求智慧”或者“爱智慧”。
φιλοσοφία的英语词为philosophy,sophy指智慧;philo是指爱和追求。
随着“苏菲雅”传入日本,这个词也被日本人翻译为“哲学”。
哲字由折字和口字组成,来源于金文“悊”字,后心字换为了口字,其义未变,有聪明、智慧的意思。
折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斧斤砍断树木,本义为断,分解的意思。斤的甲骨文就是一个斧头的图形。
哲学作为一种学问,离不开用心分析判断,用语言阐明。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判断,然后去证明它,得到确定的答案,也就从中追求到了智慧,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爱智慧”。
泰勒斯,是古希腊已知的最早一位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古希腊“七贤”之首。
与古中华的老子相同,泰勒斯的历史记载寥若晨星,两人皆在历史记载中若隐若现。
有关泰勒斯的记载,都是“据传”,往往摸棱两可,含糊不清,难以确定是否准确。
整理有关泰勒斯的记载,可以如此叙说泰勒斯的人生:
泰勒斯,古希腊海港城邦米利都人,大约与梭伦同时代。
他大约在公元前620年诞生,离世于公元前547年,或546年,或再之后的几年。
他是来自腓尼基的特利德家族,一个奴隶主贵族中的一员,他的父亲是艾克萨弥亚,他的母亲是克莱奥布琳娜。
他去往巴比伦、埃及、腓尼基等地向祭司、学者们交流学习了天文地理,以研究自然。
他测量过小熊座(Ursa Minor)诸星,这是距北天极最近的一个北天星座。
小熊座标示着北天极的所在,星座中最亮星小熊座α(勾陈一)即是北极星。
他根据物体影长与高度比的关系,以人的身高、影子与金字塔影长,测量过一座金字塔的高度。
他写有两部著作,一部论冬至夏至,一部论春分秋分。
因为预见会有干旱,他进行橄榄油投机,租了一所油房并获利。
有一个几何定理以他为名,称为泰勒斯定理。
该定理的描述是:若A,B,C是圆形上的三点,且AC是直径,∠ABC必然为直角。
他正确地预测了一次发生在公元前585年的日食,交战的米底王国与吕底亚王国以此日食为契机议和,暂时取得了和平。
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的女婿,居鲁士大帝(کوروش بزرگ)指挥古波斯帝国进攻克洛伊索斯(Crésus)统治的吕底亚王国时,泰勒斯劝阻了米利都与吕底亚结盟。
有说法称,当克洛伊索斯为对抗居鲁士而前往战场,渡哈吕斯河遭受困厄时,同行的泰勒斯指挥人员挖掘出半月形的渠,引导河流改道,使得吕底亚军队得以前进。
在公元前546年,古波斯战胜并灭亡了吕底亚王国。泰勒斯在此之后离世。
也有说法称,泰勒斯在第五十八届奥林比亚赛会时离世,或者在第五十八届奥林比亚运动会举办年前后离世。
从这些事迹来看,我们可以说泰勒斯是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达人事的渊博贤者。
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提到,在古希腊神话中,海洋之神俄刻阿诺斯(Ὠκεανός)与德谛斯(Τηθύς)是一切存在之创造者;
而诸神们以双神之女,冥河斯堤克斯(Στύξ)作为宣誓的见证者。
作为一个文明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当然知道与水有关的宗教神话。
然而,泰勒斯对宗教、对神话进行反思,否定了“神创造宇宙”这个说法。
他不使用宗教神明,而只使用自然事物来解释自然。
对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
并且,他还认为“大地浮在水上,宇宙处处充满了灵魂”。
他有一个格言:”多言并不就表示理智的判断”。
因此,泰勒斯与其他无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将“哲学”从宗教神学中分化出来,创造建立了“自然哲学”。
水可以流动和变化,体现了时间性,而水的可承载性表现出水具有空间性。
有可能,因为水具有这些性质,所以泰勒斯用可以进行不同状态变化的水充当整个世界的本原(arche)。
可以认为,泰勒斯是用“水”作为一种比喻,一种能指,以“水”作为符号来表示“本原”,用来表示某种“流动变化之时空者”。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基于泰勒斯的流变哲学推陈出新。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大约生于公元前610年,离世于公元前545年。阿那克西米尼大约生于公元前586年,离世于前524年。
据传,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又可能师承阿那克西曼德与泰勒斯。这三个哲学家被合称为米利都学派哲学家,亦称为爱奥尼亚学派哲学家。
然而,因为社会的变迁,米利都学派没有流传下太多的思想信息,人们主要是通过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了解到这三位米利都哲学家。
当人面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自然会在思想中产生疑惑。
疑惑就可能导致发问。
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关于哲学的讨论开始遵循这么一种模式:
1.提出问题,
2.列举论据,
3.根据论据得到问题的解答,创造一种确定性,
4.其他人去尝试理解问题、论据和答案,获得其中的蕴意,作出新的解读,
5.进行反思,提出新的问题,创造不确定性。
反思,就是思想之思想,思想至思想,以返回思想本身并对其思想。
泰勒斯否定宗教神话,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与此相同,阿那克西曼德对泰勒斯的说法进行反思,亦进行了否定。
阿那克西曼德通过使用否定性的语言方法,从反面来靠近所要言说的本质,提出“阿派朗”作为一种更抽象的、更“无”的“水”来作为本原。
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开端,而本原不具有固定性质,不确定,没有开端,在时空上没有边界。
他称此为ἄπειρον,音译为“阿派朗”,英文称为apeiron或Boundless,可以意译为“无定形”。
若给阿派朗取其他名字,则可以说是“无限者”、“无限制”、“无边界”、“无限定”、“无限的可能性”等等。
在他看来,阿派朗没有确定的形态,有无限的可能性;有相反的概念,这些概念互相否定,导致事物分裂成更多的事物。
阿派朗于运动中分裂出冷热、干湿等相反之东西,冷热干湿组成水土气火,水土气火构成万物。
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由它而生,消灭又复归至它,此乃必然之命运,按照时间秩序,万物为其不正义受到惩罚,并相互补偿。”
可以认为,阿那克西曼德“正义”指起源的无限、无规定性,“不正义”指万物的有限、有规定性,
“惩罚”与“补偿”指同一件事:有限的东西互相补偿有限、有规定性以至于无限、无规定性,复归至阿派朗。
然而,阿那克西曼德对“正义”的定义亦是有限、有规定的。
阿那克西曼德使用命运、惩罚、补偿等有伦理意味的词汇,将其哲学与古希腊神话和故事中形成了联系,这些神话和故事常常出现“命中注定”的悲剧性事件,往往带有某种伦理上的惩罚与补偿。
若去掉伦理意味,这句话与《庄子·齐物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有意蕴相通之处。
水有形,“阿派朗”无形,而气有形亦无形。
阿那克西米尼从日常变化的角度出发,反对而调和泰勒斯与阿那克西曼德的看法,认为气是本原,以气解释东西的形成与变化。
阿那克西米尼的说法大概是这样的:
气为本原,气之变化流动是永恒的,气集合和凝聚,则冷,气稀薄和松弛,则热。
气进行消散与凝聚两种相反的运动,对应为冷与热两种相反性质。
气以聚散冷热形成火、风、云、水、土和石而组成天地、日月星辰、雷电等东西。
泰勒斯认为世界都是“水”组成的,水是世界的同一性,其哲学是一种论述同一性的哲学。
阿那克西曼德的生成观是分裂,而阿那克西米尼的生成观是转化。
阿那克西曼德将否定性、相反性、必然性、回归性引入哲学。其哲学是一种围绕否定性作论述的哲学。
阿那克西米尼引入消散与凝聚这一对概念,以此讲述了数量差异可以形成质量差异,是一种围绕差异性作论述的哲学。
总而言之,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认为本原与一切事物都是流动变化者,世界由此循环往复,与古中华有关“道”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对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后续的哲学家产生影响。
阿那克西曼德的“必然性”与阿那克西米尼的“数量关系”,影响了认为“数是本原”毕达哥拉斯,而赫拉克利特从气本原论的基础出发,认为“火是本原”。
公元前580年,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生于米利都附近的萨摩斯岛。
据传,毕达哥拉斯曾就拜访米利都学派以学习有关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的知识。
他深受以狄奥尼索斯为主神的俄耳甫斯教派的影响,于公元前520年,他到意大利的南部传授数学及宣传他的哲学思想。
他和他的信徒们组成了一个名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秘密团体。
跟俄耳甫斯教派一样,这个秘密团体相信“灵魂不死而轮回转世”。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本原”,由于一切是“有定形”之数,因此毕达哥拉斯对米利都学派的哲学思想进行了一次反覆。
随着米利都被波斯军队攻破焚毁,米利都学派在阿那克西美尼死后30年左右就消散了,学派的哲学原则与精神被邻近的爱非斯城邦的赫拉克利特所承传。
赫拉克利特约前544出生,约前483年离世,作为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位继承者,他将王位让给其弟而离群索居于阿尔迪美斯神庙附近,被称为“晦涩者”。
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
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继承并发扬米利都学派的“流动”思想,认为一切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不断流动而变化。
他的说法大概是这样的:
宇宙是一团永恒流转之活火,既不是神、亦不是人所创造。
宇宙于过去、现在和未来,适度秩序地(μέτρια)在一定时期中燃烧与熄灭,此对一切东西都是同一的。
一切事物都转化成火,火也转化成一切事物,一切在不断地变化。
变化之中,存在某些不变的尺度与规律,这尺度与规律就是命运。
火循着相反的途径创造一切东西的命运,就是逻各斯(ὀ λόγος)。
对立造成和谐,在对立的斗争中,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而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
就如同圆周的起点与终点是重合的,这相反的途径,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
然而,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天都与另一天相似。
水不断地在流,走入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
我们走入又不走入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赫拉克利特通过引入“逻各斯”来表示“道”,由此与米利都学派产生区别。他强调事物是变化的,但事物流变的一切规律是不变的。
在他看来,世界生成和运行的的方式,就是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对所处时代的希腊人多有批评。
以下是他对(希腊)人的看法:
逻各斯永恒地存在着,且是人人共有的,并且人遵从逻各斯生活着,然而,许多人却不了解逻各斯。
多数人只像牲畜一样,以满足肉体为幸福,这些人既不懂得怎样去听逻各斯,即便听见了它,也不了解它,就像聋子一样,并且人们也不懂得怎样说话。
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也不加思索,所以即便受到教训之后也还不了解,然而却自以为了解。
另外一些人则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就像忘了自己睡梦中所做的事一样。
与此相反,最优秀的人以永恒的光荣为幸福,甘愿为此放弃会变灭的事物。
赫拉克利特对于智慧与自然的看法:
爱智慧的人(哲学家)应当熟悉很多的事物,然而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
智慧在于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逻各斯,并承认一切是一,在于说出真理,并且听自然的话,按照自然行事。
然而,自然喜欢躲藏起来。
赫拉克利特的生死观与庄子的生死观相映成趣:
“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
“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睡眠就是我们梦寐中所看到的一切。”
“人在夜里为自己点上一盏灯,当人死了的时候,却又是活的。睡着的人眼睛看不见东西,他是由死人点燃了;醒着的人则是由睡着的人点燃了。”
如果我们将俄耳甫斯教的创世神话、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的理论整合为一体,
可以得到如下说法:
被称为“阿派朗”的,超越的、变动不居的它,产生了“水”。
宇宙,既不是神、亦不是人所创造。
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水是宇宙结构的胚胎,称之为海。
从海再产生出天和地,以及天地之间的东西。
在海中,阿派朗是一团永恒流转之活火,流动着燃烧,一分为二,形成上下通道。
阿派朗向上,成为气,向下,成为土,循着相反的途径创造一切东西,这就是逻各斯。
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永恒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与熄灭,形成明与暗。
变化之中,存在某些不变的数的尺度与规律,这尺度与规律就是命运,就是逻各斯。
阿派朗的聚散形成浓厚与稀薄。在变化中,产生了冷热、干湿两种概念上相反的对立面。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就如同圆周的起点与终点是重合的,这相反的途径,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可以说,这样的混合理论,跟古中华的道家文献《太一生水》的述说非常地相似。
本文参考书籍:
《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