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44 别林斯基

2023-05-04 08:3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44、别林斯基(公元1811—1848年)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出身于钦伯尔城[1]的医生家庭。他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因写反对农奴制的剧本而被开除。先后当过《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现代人》等杂志的主编或编辑。列宁称他是俄国解放运动中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2]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别林斯基还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主张用普及教育和提高人们的道德等办法,来达到取消农奴制的目的。到四十年代初,他在农民解放运动浪潮的影响下,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来消灭农奴制、专制政体和教会这三座“顽固堡垒”。他主张实行“没有富者,没有穷人,既没有沙皇,也没有臣民,大家是兄弟,大家都是人”[3]的所谓“社会主义”。他以文艺批评为武器,不断展开同资产阶级自由派、斯拉夫主义者等的尖锐斗争。列宁对他写的《给果戈理的信》给予极高的评价,赞扬它所表现的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战斗精神,认为“直到今天,它仍具有巨大的、生动的意义”。[4]

  在哲学上,别林斯基起初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统一的、永恒的理念[5]的呼吸而已”,艺术就是这永恒理念“在声音中、在文字上、在色彩上的映现”[6]。直到一八四五年,他才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读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之后,曾写信给赫尔岑说:“我为自己找到了真理,在上帝和宗教这两个词里面,我看到了阴霾、黑暗、枷锁和鞭笞。”[7]此后,他认为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东西,主张把科学从先验论和神学的怪影中解放出来。但他的唯物主义也是不彻底的,宣扬才能是“可喜的天赋”,未能摆脱唯心论天才论的束缚。

  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虽然宣传“暴力革命”,却没有说明究竟是怎样一种革命;他虽然讽刺费尔巴哈的泛爱,认为“那太不像话啦,对每个人都摇着尾巴”[8],但他也宣扬人道主义,他对果戈理说:应该“告诉地主,农民是他的基督兄弟,弟弟不可能是哥哥的奴隶,所以应该给他们自由”[9];他虽然主张发展大工业,但所鼓吹的却是空想社会主义。

  他的文艺批评文章帮助了当时俄国的青年作家,对果戈理、屠格涅夫等的成长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的文艺思想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修正主义者所利用的恰恰就是这些糟粕。周扬曾不断叫嚷:“什么叫社会主义文化呢?就是全民的文化。”“使全民的智慧都能充分的发挥,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定会产生无数的别林斯基”。这就充分暴露出他想以资产阶级文艺代替无产阶级文艺的野心。

  主要著作有《文学的幻想》、《论普希金的作品》、《给果戈理的信》等。


注:

[1] 今别林斯基城。

[2] 《列宁全集》第二十卷240页。

[3] 《给波特金的信》。

[4] 《列宁全集》第二十卷241页。

[5] 统一的、永恒的上帝的理念。

[6] 《文学的幻想》。

[7] 《给赫尔岑的信》。

[8] 《别林斯基书信集》。

[9] 《给果戈里的信》。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44 别林斯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