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办奥运的“小动作”,谈谈日本动画的尴尬现状


前言
东京奥运会,注定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届,除了被疫情憋了一年之后召开,过度“阴间”的开幕式外,最令人关注的便是一些令人不快的“小动作”:



当然还有“柔道门”,“滑板门“等等的小动作,这里就不再叙述了。对于这些现象,撒贝宁老师的评价较为犀利了。

虽然是讽刺日本运动员,日本裁判员没有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精神,但如果直接定义“日本人没有奥运精神”却有些武断。毕竟在今年年初,风靡一时的动画《赛马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体育精神的耀眼光芒。但戏里戏外,竟有巨大的反差,确实令我们感到诡异:那么这其中的缘由究竟为何?在此进行探究。



一、体育精神由赛马娘传承
《赛马娘》这部作品,可谓于“异军突起”,在去年“鬼灭盛世”中杀出一条血路。在2021年时动画初动销量刷新了历史记录,挺进了10万大关。

而在衍生的游戏层面上,赛马娘流水更是一骑绝尘,在主力日本市场的情况下,力压去年大火的国产游戏原神,完成了超一亿美元的月流水。

无数的奇迹,促成了“赛马娘”这个优秀的IP成为日本现在的一股“风潮”,类似“鬼灭效应”,“安室效应”一样,赛马娘也刺激了竞技产业,尤为是赛马产业。


同时,由于《赛马娘》动画过硬的剧本质量,对于无声铃鹿、东海帝皇、米浴等角色的塑造也可圈可点,其中不畏困难,奋勇拼搏,勇不服输的精神深深的震撼着观众。


正如同英国运动员德里克.雷德蒙德所说的那样:
其实我们都会碰上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它们会如同荆棘墙一样横亘在你和你的梦想之间。如果你真的不幸碰上了的话,除了跳过去之外,你还有别的选择——拆了它!

通过《赛马娘》这样的作品作为媒介,体育精神的精髓也逐步传达到每一名观众的心中。文化作品是反映社会风貌的最好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说日本人没有体育精神确实是有些武断。但事实是这一届的日本人确实“不讲武德”,这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个答案恰恰就在赛马娘这部作品当中。

二、优秀剧本下的危机
其实《赛马娘》作品好看,从原因上看与《鬼灭之刃》,与《零的执行人》是有很大程度的不同。《鬼灭之刃》与《零的执行人》更多像是CDE模式下的作品:C即cut,删减篇幅,D即drip,突出重点,E即emotion,诉说情感。
(星野喵0ww :入选杂志的背后:《鬼灭之刃》为什么如此爆火?2021)
而《赛马娘》更多采用了“拟日常”的方式(评论家北千明),日常的生活与不日常的比赛的交互,从而产生差异,进而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物。

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因素促使作品优秀,但还有一个因素也构成了剧本的优势,那就是“演义”的运用。
演义,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在《赛马娘》的故事中,所有的马匹,其实都是历史当中的赫赫有名的功勋赛马,因此在剧中所描写的故事,可以看成是对于角色(马匹)一生故事的总结。这样的故事设定,致使我们拥有上帝视角去看剧情。在这种视角下,难免会唤起我们在角色纵横四海时,产生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但最终角色生命燃尽,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这样的魅力,在其他同类别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作品拥有这样的魅力,便能创造出如此惊异的成绩。虽可喜可贺,但在我看来,在这光鲜亮丽之下,却埋藏着巨大的危机,由“叙旧”所带来的危机不可避免。
如果说,一个人在什么时间段时是最喜欢叙旧的?那肯定会得到异口同声的答案:老年人。是的,老年人回忆往事,是因为老年人已不再年轻,而真正的青春早已成为了过去,回忆往事,其实是致敬自己的青春。文化作品也是一样,如果只是在回忆过往的辉煌,新瓶装旧酒,只是针对媒介,针对设定与创意的改造,但对于核心与精髓并没有实际的进步,甚至与社会所脱节,这样看待很难说是一种文艺上的复兴。(这里仅作为个人观点)

近些年所提到的东北文艺复兴,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个在地的创作者如果不能持续反映当时当地“人”的境遇,或者还用家长里短、口音这些绵延多年的刻板印象去完成文艺创作,那这种文艺复兴口号先行的创作方式就很像是营销上的抱团取暖,何况在地不在地都不一定,毕竟老舅后来搬去了成都,还要看快手视频找东北文艺的创作灵感。
(选自 Gavin知乎上的回答:梁龙、老舅在《吐槽大会》上提到的「东北文艺复兴」究竟是什么?)


赛马文化也是一样,它是日本昭和时期就流行的一种文化。令和年间赛马文化的兴起,土壤已经转向了二次元,颇有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选自张艾菲在知乎上的回答:日本的赛马为什么这么厉害?)
因此,从《赛马娘》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读出这样的一种信息:这是一种披着“二次元美少女”皮的对于曾经辉煌的赛马文化的复兴。但不幸的是,无论如何复兴,真实的境况却是大相径庭的。自从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再到疫情对于日本的冲击,无不摧毁着这艘虽有体量,但老旧不堪的大船。无论是经济还是奥运会,日本都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虽然大环境欠佳,造成的社会事物的风气也随之发生转变,但赛马娘的大火或许也可以代表着日本人曾经做过的美好的梦。
不巧的是,中国的兴起开始刺痛日本人的自尊,这是不可逆的。

渐渐地日本人的心中开始存在自嘲、自解,自我陶醉过去等等的现象,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这就变成了一派阿Q般的作风。在奥运会赛场上,明知体育精神,但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寻求自然安慰,自然不会在明面上战胜对手,而是利用“小动作”去骚扰对手,最终让自己取得胜利,即使没有胜利的话,也可以“精神胜利”,用“体育精神”去安抚那可怜的弱小的心灵。
可惜的是,更多的情况下,这个方法未必管用,在中国逐步追上,反超日本的过程中,日本的领先项逐步下降但无能为力,自然也就开始“伤今怀古”,开始诉说以前的辉煌了。
这便是所谓“文艺复兴”的真面目。

三、“文艺复兴”下日本动画的尴尬现状
不出所料,今年真的算是动画界的“文艺复兴”之年,例如寒蝉,魔圆外传,佐贺二期,甚至于EVA剧场版也迎来了最终章。


但无数续作的登场,只能更加凸现出当今创作力下降的尴尬处境。而环境的沉沦又会激增对于老故事的需求,这样的循环造就了“文艺复兴”的境况。
即使是新番也难逃模仿老番的道路:例如在热播新番《我们的重置人生》中,可以看到很多类似《樱花庄的宠物女孩》《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relife》等作品的人设及桥段,甚至在最近更新的一集中,出现了“致敬”《凉宫春日的忧郁》的演唱会剧情。


其实如果从“重置”二字判断的话,也能看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过去的追求,因此才会逃离压抑的社会,回到过去的青春。利用这个角度,同样也促成了当代日本动画独特的一种现象:校园背景居多。
针对校园背景这一方面,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的观点有:主要观众来自校园,因此校园背景居多;萌属性适合在校园背景下进行传达;校园背景可以减少背德感,更加抒发情感等。但无论怎么分析,不可否认的事,动画于70年代之后出现过一次“成人化”的历程,《鲁邦三世》便是其中例子。

但随着日本失去二十年的到来,经济泡沫戳穿了日本人骄傲的内心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于年少的时光中,开始重视校园背景,EVA可以看作是描绘此类心理的动画作品。由于经济停滞许久一直延续到现在,进而造成了当今动画作品的背景仍然多局限在“校园”当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白色相簿1》的背景是大学,而《白色相簿2》的背景在高中。

当然“世界系”作品的思路也与日本人逃避现实的思维观念有关,这里不作论述了。



结语
其实日本人作“小动作”,核心点说是丧失了自信力,用类似阿Q精神般的自我麻醉,在文化作品中以“伤今怀古”的方式得以了体现。
个人希望日本能够正视现实,找回自信,脚踏实地去做事,真正去改变“丧”一般的风气尤为重要。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用新干线与高素质展现了一个国家的风气,我希望这一届奥运会后,日本也能将切合时代的风气展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