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东周六百年
宗法礼乐
为了保持天下的长治久安,分封的体系被设计成了自上而下一体式的。天子分封诸侯,建立各个诸侯国。诸侯在封国中再将大夫分封到各封邑,在各自封邑中,大夫拥有为数众多的家臣士人,由这些士人们统管底下的庶民和奴隶。这五个阶级构成了整个国家的基本组织形态。
为了保证江山永固,周王室对阶级的划分是绝对的,永久性的,地位都是世袭的。为了保证这种阶层的固定性,周朝统治者用法律和礼教双重手段来维护这种阶级划分,既用武力又用文化,软硬兼施。让僭越者不仅承担法律上的严重制裁,也要接受道德上的严厉谴责。而这礼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礼。
按照周礼的宗法分封制度,天子的后代子嗣中,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的长子为合法继承人。其余的诸子是小宗,依次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子嗣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向下将封邑传给嫡长子,其余诸子成为士人。由此形成家-国-天下的社会等级结构。
一旦分封完毕,所封土地就由受封者实际控制,而上一层的统治者对土地只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当时的土地采取井田制任何一块可耕地都被划分为井字形的九块,周围八块为封邑的私田,中间那块是公田。私田的产出归封邑所有,而公田的产出则作为供奉,上交给上一层的贵族。
这样宗法分封制其实就是一种家族化的统治形式,国和家是一体的,公私权利是很难划分清楚的,大夫既是诸侯的家丁,又是诸侯国政府的官员;我是朝廷卿士,我的儿子也是,我的孙子还会是。
周人之所以开创性地分封建制,源于其农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人和土地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依附性,一改商王室政治中心长期游移不定的传统。而宗法制则是源自于周人的祖先崇拜,并将祖先崇拜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阶段。这一点又和商人的鬼神崇拜,凡事以占卜为准,兄弟子侄皆可即位的习俗相去甚远。这是来自黄土高原的农耕部落和来自东部地区的渔猎部落在文化上的主要区别。
宗法分封制这种制度设计非常巧妙地将文化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正反馈作用,加速了周朝初年政治经济方面的稳固。
这样的好处是周朝的统治范围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分封过程中扩张,并且在这个扩张过程中血缘的纽带能保持诸侯们的向心力。
为了便于政治上的统一,周朝统治者淡化了种族的观念,代之以“华夷五方”的概念,即我们熟悉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华(华夏)”来加速周边族群向华夏文明靠拢。
周朝的分封是一代一代持续进行的,因此各个封国的势力范围也是一代代地增长的。这种增长依靠的是农耕程度的提高和文化的融合,农耕文明所能提供的更多食物和由此产生的更多人口能够保证扩张的需要。
在周朝初年,各个封国之间都有着大片的无主之地和未征服地区,各国都是从最初的一城一池向外一个城一片田地扩张的。
和国土扩张相伴随的,是血缘的辐射。贵族血脉的不断扩散和下移,以及持续的通婚和联姻,使整个周朝越来越趋同于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加之辅以“华夷五方”概念的影响,各国内部和外部在血缘上逐渐趋近,文化上也随之靠拢,广义的华夏概念由此形成。
伴随着战争的冲突和文化的交融,西周的诸侯们不断地向外拓殖扩张,逐渐地完成着各个地区的文化整合。尤其是边缘地区的封国,由于和当地的土著部落形成了文化的融合,这些封国往往有着和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如齐文化、晋文化、楚文化,当然这些文化的形成过程少不了刀剑的开道。
高明的封地安排和宗法分封制的巧妙设计让周朝在建立后近两百年间波澜不惊,虽出现几次地方叛乱,却都没能得逞,而且周朝对外的军事扩张和文化扩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过程也为真正的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