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k字长评】理想与救赎,悲剧现实中的一束光

2023-03-24 23:28 作者:欧亨利式结尾  | 我要投稿

warning:本评写于3月6日 如果后续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要当时空警察 如果有新想法结尾会补上 主观性较强 不喜欢本片的请谨慎观看 如果看不管的话你又能拿我怎么样嘛

summary: 全评分为前言、主要内容分析、主旨问题解答和后话四部分 大家各取所需 对原片有一定理解的可跳过第一part

三刷《深海》,我的感想是:

n刷的原因有几:一是画面真的好看,百看不厌,每一次看都是视听觉上极致的享受;二是骂声太多且部分逻辑无法自洽,起逆反心理了,“所有批《深海》烂的滚出来听我激情开麦!”;三是有些细节没记住需要多看几遍哈哈哈;四是票房太虐啦,这种原创技术原创IP很烧钱的,真的怕导演回不了本了要。那废话少说,先谈谈三次观看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第一次看的时候基于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最开始我没有给出特别高的评价,虽然对比起以前我狂喷烂片的架势,当天出来的评价也不算低,但并没有让我产生特别强烈的二刷欲望。然而#后劲强#这个热搜词条是真没骗人,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复盘,不仅能发现很多触动人心的点,还能探究很多的现实问题。

第二次看的时候因为不用费心去观察很多细节,情节也都大概记住了,所以基本上就是去享受&找补一些之前漏掉的细节,发现其实有很多现实和梦境对应的小彩蛋之前没有找到。

第三次看的时候就是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了,以及尽可能的理解每个人物设置的用意,还有就是在片尾尽情地流泪(因为前两次是和家人一起看的所以就硬憋着)

中国奇潭导演在观影礼上说的是对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抛掉所有看到的评价,不管客观还是主观。然后有几种言论是完全可以选择性无视,我也不会专门挑出来对线: 一是张口就“答辩”的;二是不尊重电影的,又要睡觉又要上厕所中途还玩手机,完了一句“没看懂”,要知道我看《阿凡达2》全程手机一次没看啊喂;三是带着极强目的性去看的,不知道是不是题材的特殊和口碑的两极分化促使了某种现象的持续发酵,很多人本着找毛病的思路去看这部电影。然而就像是人无完人,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电影存在,豆瓣top250要挑刺个个能道出一二三四五。Anyway,反驳的话留到后面说,先把影片从头捋一遍。

主要内容分析

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由两条线组成:表线是参宿入海到深海大饭店进行的一系列冒险故事,里线是参宿抑郁跳海被南河舍身救下最后获得第二次生的希望(我都搞不明白怎么会有成年人看不懂剧情还要大骂的,知道自己是个阅读理解fw破防了是吧)。由于表线的一连串故事逻辑性不强,重在画面的冲击效果,且在时间安排上要早于里线一大段,因此有预感的人(或者看过类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人)能大致猜到表线的戏份就是个梦, 而普通的观众则会摸不着头脑,这也是比较可惜的一点。不过也没有啥是完美的,再加上影片其实有一套“流氓”逻辑可以自圆其说:就是表线本身就是个梦,谁做梦不是有一段没一段的呢?这样的编排反而更符合里线的设定,问题就在于对看不懂的人不太友好hhh如果影片的表线能够设计得再巧妙一点,估计口碑能有的飞跃性的突破。

影片从开头的雪地场景就展现出了细致的建模技术,包括被冻红的脸上的疮口、绒毛、红色粒子效果初现。其实和沉在海底的红卫衣镜头一联系,至少能够得出的信息点是:这些红色的东西肯定是负面的且出自参宿本身。参宿讨好型人格的神态拿捏得很好,我们能看出她在强颜欢笑的同时有一些细微的小动作,包括眼球手指嘴角等等。平常的叙述和灰蒙蒙的色调早已为整部影片定下基调,它就不可能是欢乐向子供向的普通动画,这个时候如果是春节和亲朋好友一起看的人就应该敲响警钟了。

第一个高潮开始于海龙卷的出现,哇操没看过的人是不懂在大屏上看到那个画面的一瞬间有多惊艳,奇幻色彩就随之出现了。随着一个浪打过来参宿消失,这里算是她跳海一个比较隐喻的镜头,很多观众会误以为她是为了救鱼不小心掉海里去的,第一个由于误解产生的槽点就出现了。结合看到的各种采访,我对导演这里用意的理解有三:一是不想太过明显地表露出来,适当的留白多了一点解读的空间;二是导演本身的喜好取向;三是可能和审核也有一定关系吧,抑郁小孩儿跳海的剧情确实挺负面的。

随着参宿的入海,一连串我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镜头接连出现,这段片头完整版官方放出来了(再次感概一下没钱营销太惨了啥都往外放……)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深深震撼到了,当时就下定决心不管后面表现成什么样,它在我心中的地位都不会低。当然宏观上看它在中国动画也绝对具有里程碑的性质,技术、色彩、配乐、镜头全程在线,而且我在了解完所有剧情二刷三刷的时候看到一些暗示性的镜头都忍不住热泪盈眶,真是美学的极致体验。炫彩的水涡随着参宿的坠落一点点出现,代表她的梦正在构建,俗称“世界生成中……”;后面从单细胞生物到水母到飞鸟到大鲲,生命的进化之路由此演绎;小黄鸭的乘风破浪不用多说了,至于鸭子是从哪儿来的,只有看过的人才能懂了【cry】后面的两个大景都有雨过天晴的感觉,也算是参宿潜意识的自救吧,虽然身处黑暗却仍有一丝向往光明的微小祈愿。

后面从参宿醒来到进到深海大饭店里就是无敌技术的展示,用某位博主的话来说就是“这是唯一一部你说它是外包给好莱坞做的我也有可能会信的动画”,由于下一个高潮点要到丧气鬼的出现,中间一段比较长的剧情是受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一是有些场景的描绘让人失去食欲,鼻涕啊疙瘩汤的黏液啊呕吐物啊,确实做的有点真实了;二是男主南河人设上的反差,刚出场那个抓海精灵的帅气啊,不到几秒五官就开始乱飞了;三是舌尖上的美食的bgm和玩梗很老(?这骂的点究竟在哪里 后厨要玩梗不搞这个搞什么 九转大肠homo食雪是吧 乱ky的梗小鬼早想骂了)回归正题,这段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你要积极地去看,它展现出了大饭店充满活力的一面,以及技术力的过关,哪里都是细节;你要消极地去看,它就是乱七八糟不知所云。不管哪方面去看,都不能否认的就是它和参宿现实里的参照,要是留心一点就能发现,六天七晚的团购、熟悉的饭店场景、挤来挤去的大人、乱跑的小糖豆、脸上画着小丑妆的南河,到这里,敏感的观众已经发现了端倪,无所谓的观众开始了吐槽之旅。

丧气鬼的出现让很多人联想到一开始雪地里红色的不明物质,在影片里这些东西就代表了参宿的抑郁病发,在她的梦境里这些负面情绪像病毒一样地吞噬,但是归根结底它也只是为了找到参宿,进行一个“拥抱”。(所以《深海》其实算是一部心理教育片)到最后《深海》之眼里所有丧气鬼汇聚成一个红色卫衣的形状,也可以看出参宿心病的源头还是母亲的突然离去。根据参宿目前学龄和弟弟年龄的推断,她父母离婚的时候她不过4-6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理上亲近母亲并在引导下逐渐向父亲靠拢,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吵架离婚 ,孩子一会失去母爱的关怀,二会失去和父亲建立沟通渠道的机会,从而感到疏离。参宿孤僻的性格由此而来,她因吵架而敏感,因缺爱而患得患失,长期的受挫让她产生消极的归因,这一点在后面剧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南河在梦中拥有可以劈开丧气鬼的魔法也体现了两人救赎与被救赎的关系。

第一次危机解决后南河和参宿达成了合作,北戴河之歌的运用很好地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至少用快节奏的配乐+叙事跟在一段小高潮之后不会让人有太大的落差感。后面紧跟着就是参宿放出海精灵,两人吵架,合作破裂,上岸后参宿一个人离去,画面又从高饱和色调下降到灰蒙蒙一层。孤独的参宿细数着回忆,她最讨厌被抛弃的感觉,负面情绪如潮水般涌来,丧气鬼也咆哮着淹没了整个岛,然后南河出现把她救下。这一整段逃亡的画面也是技术的至高体现,配乐也蛮有意思的,以及这里的台词和后面的呼应很好哭,二刷三刷的时候就在心里大声感叹。这里比较微妙的一个点就是,从南河把参宿扔出去到参宿醒来问阿花他们南河在哪儿、阿花犹犹豫豫的样子再到参宿顺着楼梯奔跑,都在引导着让观众误以为南河为了救参宿牺牲, 然而一推门,发现人好端端坐在那里,身上留着伤口(伏笔+1)。我总是忍不住去猜测,这里是否有对现实的映射:南河疑似牺牲是对应现实,而南河得以幸存是因为这就是参宿的梦,参宿希望他能活下来。

接着就是去深海之眼了,又是一首可爱的小白船,我还开玩笑说这动不动就来首歌真的很迪士尼,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想,个人是蛮喜欢这种设置的,毕竟谁不爱看迪士尼动画呢hhh在参宿睡着后第二次出现了雪地的场景,这里妈妈的背影变成了南河的背影,然后再是海精灵。雪地场景全片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三次是最后他们分别之时(李奶奶的这段给我哭惨了)

想要弄明白这三段式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海精灵究竟是个啥?海精灵和丧气鬼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参宿梦中她自己的化身,而丧气鬼源自强大的负面情绪, 海精灵则更像一种精神寄托,引导着参宿一步一步在自己的梦中找寻答案。一开始参宿有很强烈的寻找妈妈的欲望,但是随着上船后睹物思人,看着以前的聊天记录,参宿其实意识到妈妈是真的不要她了,只是她不敢承认这一点,极大的矛盾心理加重了她的抑郁症状,家里没有她的容身之处,学校里没有朋友,她似乎真的只剩下一个人了,这正是她跳海的直接原因。随着剧情的发展,参宿在和南河的谈话中逐渐承认了这一点,也代表着自己的心结正在解开,这个时候真正能带给她快乐的,是自己虚构出来的南河和深海大饭店,她不希望他离开,于是到了第二次雪地场景,黑影从妈妈变成了南河,意味着她的心结、她的精神寄托从离去的妈妈变成了身边的南河。从雪地场景的梦中梦醒来后,参宿找到了打瞌睡的南河,两个人来了一次交心的谈话,南河的人物形象由此立体了起来。那个从小县城走出来的、屡遭挫折却仍旧意气风发的热忱青年,细数着充满光明的未来(也立下了好大的flag)那段黑色剪影的旋转镜头也是美到我了,不是那种特别惊艳的视效,而是能带着你一起感慨生活,触摸到心底的美。最后南河面向的星空“冬季大三角”也是独属于n刷人士的美(冬季大三角由南河三、参宿四和天狼星组成,官方说法:据说参宿四徘徊于崩溃边缘,而南河三一直陪伴在它的身边)

之后从进入深海之眼到影片结束就是全程的大高潮,舵手老金的话“自己没活明白还总想着逞英雄”算是上帝视角的一句双关了。巨大的水流快要把船给压垮,参宿克服恐惧抓住方向盘,算是她和负面情绪对抗的一个具象化表现,积累式的高潮在最后爆发,一切归于平静,然后发现南河不见了,手机在抽屉里震动,接听电话后妈妈的声音以及心电图滴滴的跳动声,配合前面偶尔闪回的海上求生的特写画面,此时再迟钝的观众都能反应过来参宿目前的真实状况是如何的了。这个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明明不少人也猜出了真相,猜出了参宿的冒险之旅本身就是个梦,为什么还要给后期的呈现打高分?不会因为猜中了而觉得无趣吗?这就是电影表现手法的牛逼之处了:华丽的大饭店转场到只是一本书轻轻合上,身边的小猫咪变成之前见到过的雕像摔碎在地上,前后的对比越鲜明,转折就越残酷,彩色的梦醒了,又要回到灰暗的现实,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和参宿狠狠共情。不是说结局非要人哭出来不难受就不是人之类的,而是“气氛都到这儿了,再不难受,就不礼貌了。”悲情bgm+回忆杀穿插+伏笔全部回收+真相大白生离死别,它把buff叠满了好嘛!一切生硬的搞笑、浮夸的表演都是南河为了强行提起参宿的精神刻意做出来的,干裂的嘴唇、脱妆的小丑脸再配上bgm烘托,那句“我要是有魔法就好啦,能劈开大海”不仅戳中了参宿的心,也戳中了观众的心。前面提到参宿对寻找妈妈的心结已经解开,因为真正能给她带来精神慰藉的是救了自己还不停安慰自己的小丑南河,于是在最后的抉择里,参宿挣脱了母亲挽留的怀抱,转向幕布后虚假华丽的梦, 背景转平的心跳声也暗示着,此刻的参宿彻底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她还想要沉浸在幻想中。既然是自己编织的梦,也不会有失去了吧。但是很可惜,就算她不惜划伤自己挣破幕布,奋力地冲上前,也终究抓不住散为光点的南河,梦总归是要醒的。很多很多人(包括路人黑粉甚至不少影迷)认为这里应该才是原版的大结局,参宿经受不住打击撒手人寰,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原因后面细讲。

终于,到了第三次的雪地之旅,参宿终于和南河再次对上话了。这里的南河更像现实中的南河,没有浮夸的动作,不会五官乱飞,两人静静地道别。(诶哟这段我真不想分析,真的心痛)为什么前期导演要把南河设计成那样一个乱七八糟的形象,除了身处梦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先破后立。抛去了声色外貌等比较流于表面的特征,南河的角色魅力完全靠的就是个人的所作所为、他的人品和气质,所以前面有多反感,后面真正的人设立起来就有多喜欢。这应该不算人物弧光,因为角色本身没有改变,只是我们对角色的认知在一步一步改变,就像现实中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认知在逐渐改变一样。我想导演这么做,定是有他的深意。

最后两人道别,然后放歌。(奶奶的这首歌是真过分,完整版官方都发出来了,也忘了自己听过多少遍了,反正是催泪又充满力量的一首歌)然后参宿从梦中醒来,然后黑屏,然后是那句“快醒醒,散场了”,又是一句双关。(所以到底哪些人在说台词不好啊明明都前后呼应而且很有深意的)然后是儿童插画片尾曲和展示深海大饭店绘本的片尾曲,反正这段就是用来给观众平复心情的。我看的三场,没有一场是有观众歌没听完就走的,都是静静地坐着,灯亮了也不管,就看着片尾字幕一点点出来,听着小孩儿的歌声渐渐消失,再起身离场。

问题解答和主旨分析

来回答一下之前的那个问题吧,为什么我认为故事的结局不应该就停在参宿心跳停止那段剧情那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南河与参宿的人物关系。前面提到过了,南河与参宿之间就是救赎与被救赎的关系,随着剧情的发展参宿一步步放下对妈妈的留恋,转而开始新的生活。如果参宿没有死于海中,反而在病床上撒手人寰,那么南河所作的一切努力、梦境中的所有全都付诸东流,整部影片除了给人挥之不去的压抑和渺茫的前途之外没有了任何意义,参宿努力与心病抗争的人设也悉数崩塌,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烂尾”;二、故事结构不对。很多人觉得真相显露的那一段尤其震撼,然而事实上这一整段是为后续参宿重拾希望做的情感铺垫。电影的结构是为主题的表达服务的,而《深海》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救赎。因此若是最后参宿没有生还,那么故事的核心问题就是没有得到解决,这不符合任何一种叙事类型,最常见的英雄之旅理论也好,好莱坞三段式也罢,又或者是起承转合模式。从叙事角度来看,这就是个不完整的故事;三、导演的用意。根据导演的采访和直播来看,影片结尾那句“献给走过长夜的你”绝不是服从于审核或者临时起意添加的,还有官方周边绘本里面有提到深海大饭店对导演的心理建设,诸类种种,我想对于他来说,这部影片应该也是一份慰藉吧;四、从细节处看。用我初评时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情绪和色彩一样饱满”,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片尾的两首歌真的功不可没。仔细看歌词,第一首从南河的角度讲他的救赎之路,第二首从参宿的角度讲她在心态上的转变,因为歌词涵义不是很复杂这里就不单独列出来了。总得来说,如果原剧情是双死结局,那么这两首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是么。所以《深海》本身就不是暗黑向的负面作品啊,真的不要再说“晦气”啥的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相比之前《深海》就是火不起来?——对比国产动漫票房no.1《哪吒魔童降临》。哪吒以五十亿的票房成绩成功碾压在座的所有国产动漫,我想胜在几点:1.合适讨喜的slogan。“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几乎人尽皆知,因为它简单大气,容易记住的同时又很正能量,不火都是天理难容。相比之下《深海》就比较吃亏,“献给走过长夜的你”不一定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也是真的……【笑cry】2.天时地利人和。哪吒刚出那段时间疫情还没开始,加上《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强片的加持下,整个电影产业欣欣向荣;而《深海》生在刚刚放开之时,百废待兴,再加上环境不同以往,球2和《满江红》的年度闹剧也映证了行业内部就是一锅螃蟹的恶性竞争环境,谁也不让谁上去,只能说比较可惜。3.角色魅力。不是说《深海》的角色不够有吸引力,但是老实说,当时的哪吒和敖丙是真的吸到了很多粉丝和腐女,一众角色的同人作品多到数不清,优秀的二创对于一创能起到很强劲的辅助作用。4.原创IP打不过原有的中国传统神话。这点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原创剧情的难度之大,特别是在当下国产编剧一批比一批烂的环境里,不用多言。我拿哪吒举例不是说要强行比个高低贵贱,也不是说要碰瓷第一什么的,只是想通过分析因果让所有为《深海》成绩鸣不平的观众认识到,票房不能说明一切,《阿凡达2》的剧情烂成那样都能破全球总票房,国内诟病如此多的《蜘蛛侠3》国外一片喝彩,有时候不站在多数派这一边并不能代表我们是不好的,尤其是电影这种充满主观性的东西。(但是票房不高回不了本没饭吃啥的也确实是现实问题……)

第三个问题,《深海》真的是“特效很强,剧情答辩”吗?——对比另一部评价相似国漫《大鱼海棠》。其实看到很多人拿这两部电影作比较的时候,我是很不爽的,因为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对《深海》的一种“侮辱”。从格局立意、人物动机设定来看,《深海》都是碾压级别的,一部讲究怎么正确对待小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影片和一部女主追求心理上的圆满你救我我救你男女之情搞不清的片子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啊喂。所以,我要拿《阿凡达2》来做对比了。(别管我跑题了也别管我已经好几次拿这部片子出来鞭尸了,我就是故意的.jpg)也许有些人在奇怪,同样是弱剧情重特效的影片,为什么《阿凡达2》会被我批得这么惨?老实说,两部片子的特效都是满分水准,一个是一场五彩缤纷的梦,一个则把蓝绿色调玩出了花,那么在特效都是100分的情况下,40分的剧情和80分的剧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深海》的剧情到底怎么样我在前文已经很仔细地分析过了,至少在经过几轮的地毯式搜寻后,我并没有找到明显的bug或者逻辑漏洞。如果一个故事能依照起承转合的结构完整叙述,且还埋有表里两条线路,那它到底“答辩”在哪里?我去看了很多网友的发言,才发现其实他们不满的是剧情的走向、剧情的价值输出,那这和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性格就去骂他一无是处有什么区别呢?他只是没有顺着你的心意往前走,这不代表他真的做错了什么吧。言归正传,我前面已经用大量笔墨去证明剧情的饱满和合理性以及其运用心理学的独特性与专业性,再加上说过不和张口就“答辩”的人对线,因此就不多言了。

第四个问题,影片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先引用观影礼上导演的一句话吧:“我相信很多人就是南河和参宿的一个共同体”。其实不只是抑郁症群体,很多时候一般人也有遭遇难以跨越的挫折,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外界的南河来拉一把,许多人就是在独处的深夜默默流泪,平复心情后再次启程,这样的经历反映在影片中正是参宿在那场大梦中的自我救赎。所以正如结尾那句“献给走过长夜的你”,《深海》记录的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深海,带来的是许多人自我慰藉的共鸣。

除此之外,影片以大量儿童心理要素向观众敲响警钟:不要不把心理疾病当回事儿!早发现早治疗!我们要合理地引导青少年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影片到底有没有在消费抑郁症群体?完全没有。这个我甚至可以斩钉截铁地给出答复。这是电影刚上映时大多数差评的口径,网络上突然多出了好多抑郁症患者,一边为自己鸣不平,一边说看了电影病要复发。这里我无意针对有心理疾病且受到伤害的病人,因为这种情绪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我想说的只有两点:一、影片并没有让人对抑郁症群体产生误解。病发了会难受、会自残,要康复得吃药、得配合医生治疗,还要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不存在误导的地方。而由于整部影片的主角正是一个抑郁症小孩儿,如果有病人看了会有触景生情甚至病发的情况,因此请不要盲目地把心理影片当作治疗工具。很多人在质疑:参宿的根本问题不就是出在原生家庭上面吗?这个现实问题不解决又谈何救赎?很抱歉的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有确切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一个小女孩能左右得了的,而影片一开头参宿拼命地找妈妈又何尝不是一种失败的方法呢。相较之下,自我安慰是多么关键且重要的一环啊,用老话说其实就是,“求人不如求己。” 二、就像我之前说过的,这部片子其实并不只是写给抑郁症群体的,只是当下的网络环境导致群众对于这个词汇特别敏感,因此被无限放大了。很多人因为一系列原因,不管是落后的中老年人,还是受网络文化影响的部分年轻人,对于抑郁症抱有嗤之以鼻的态度,希望这部影片能让更多的人再次拾起对抑郁症客观、严肃的态度吧。(然而有的人既不看解说又不试着去理解,凭着主观臆断张口就来,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静下心来看完整部电影再进行反思呢。)

后话与致谢

我最敬佩《深海》的一点,可能是导演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深海》的发行,是面向网络丧文化的宣战。近年来丧文化由于时代、科技、网络等多方因素愈演愈烈,比较大众化的“躺平”“摆烂”,比较小圈化的孙吧、鼠鼠人、乐子人、厕所文化,通过消极对待一切事物(包括自我认知)来达成心理上的满足,网民们乘着悲观主义的列车,往丧气的低谷驶去。所以当面对见义勇为事件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要去批判、冷嘲热讽;当面对大声宣读自己梦想的人,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尴尬、无地自容或者不理解,甚至进行党同伐异;当面对悲剧的发生,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果然,这个世界不会好了”,进一步迈向怨天尤人的深渊。《深海》的出现在小范围内打破了人们思维的固着,南河的行动告诉人们,为什么不救人?那可是一条人命啊,见义勇为是好事啊,是好事就应该多做不是吗?【后补:我常看的影评up路温对见义勇为的力度进行了批判 但我想说的是 见义勇为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不可控的啊 很容易出意外 不然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见义勇为奖又是怎么来的】参宿的经历告诉人们,做错事了又怎样?自怨自艾又能解决得了什么?只要心向光明,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吗?虽然负面情绪会一直存在,丧文化可能仍会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理想主义者、对于乐天派来说,这样一部电影的存在,更加坚定了我对于正能量事物追求的内心。

我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部电影,除了上述的诸多原因,除了独属于理想主义者的浪漫,可能还有的就是电影用了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将现实中可能仅仅用一句新闻带过的事件描绘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华丽冒险吧。(摘自热评)感谢《深海》,我还是第一次码这么长的影评(或感想),回头每看一遍底气都能足上不少,如果再碰上诋毁的、质疑的、阴阳怪气的,或许我也能淡然地一笑了之了吧。

以及导演可能很喜欢《星际迷航》吧哈哈哈,把深海大饭店做成大船,还有南河施法的手势就是这个🖖🏻。

【9k字长评】理想与救赎,悲剧现实中的一束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