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灭明——先秦平邑六子之二
澹台灭明
——先秦平邑六子之二
王照伦

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平邑县郑城镇)人,为孔子门徒72贤人之一,比孔子小39岁,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2位。他以为人正派、刚烈、博学、门徒众多而被誉为鲁之名士。
《论语·雍也篇》记载了1段子游与孔子的对话,从中可见澹台灭明的君子之风。一次,孔子到武城。当他问做了武城宰的弟子子游遇到过什么人才时,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尚至于偃之室也。”
澹台灭明求知讲学的情况,《大戴礼·五帝礼》有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当时的知名学者之列。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澹台灭明到豫章(今江西南昌)的百花洲(今南昌市东湖一带)结草为堂开办学校,从学弟子达数百。他释春秋大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教《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书,兼习“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出1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据《豫章遗韵》载,宋绍兴年间钟傅上任之初入洪州动手拆墙筑城,动了不该动的地方,晚上梦见1名丑汉找到他一边痛哭一边诉说“将军为何暴我尸骨于坟墓外?”长叹1声拂袖而去。次日下属报告在城东南角挖到1座古墓,经验证墓中遗骨为澹台子羽的尸骨。钟傅立即下令停止施工,用砖瓦修复坟墓,并筑1亭。后人在离墓不远处建1座澹台祠,因当时建澹台祠的四周砖瓦成堆,故当地居民俗称那个地方为“瓦子角”。澹台灭明祠后被巡抚扬邦宪砸坏、塑像也被毁,在原址建起魏忠贤祠,因不久魏忠贤遭诛祠没建好即被毁,但澹台灭明祠没有修复成为千古遗憾。

澹台灭明吴国讲学的私塾所在地位于现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长桥村南,后变成一湖(面积0.33平方千米,西界太湖、东过宝带桥入运河,分流入黄天荡、金泾河,直北正行经葑门环城为濠,至娄门东入娄江),当地人为纪念这位儒家著名弟子将此湖取名为澹台湖。为了记住澹台灭明传播文化的功绩,后人把他在吴国居住时间最长的村命名为澹台村,并在著名的宝带桥堍修建了祭祀澹台灭明的神祠。

澹台灭明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1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2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2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台灭明卒年已不可考,在他去世后,其弟子争相立墓以祀。现存澹台灭明墓有3处,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清嘉靖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1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陈留(今河南开封)、豫章(今江西南昌。宋漕运使高过为南昌澹台灭明墓题碑“鲁澹台子羽之墓”,清学使王思训立石碑题“先贤澹台子羽之墓” 澹台灭明的墓碑。已被毁,墓址在南昌市内东湖之滨南昌二中生活区内,在墓址现建造1台子,上移植两棵树并摆放两块石头作为标记)。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祀孔子及72贤澹台灭明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
收入《沂蒙山区好地方·璀璨的历史文化卷》1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收入《文集》时补充了图片和新发现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