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点——先秦平邑六子之一
曾点
——先秦平邑六子之一
王照伦

曾点,字晳。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平邑县郑城镇武城村)人(山东平邑说和山东嘉祥说2说并存尚无定论),生卒年月不详。其远祖是夏朝少康的次子曲烈——夏禹的后代子孙,夏禹姒姓,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少康将曲烈封于鄫(国都在今山东省苍山县),于是曲烈成为鄫国的始封国君。据《世本》《元和姓纂》《曾氏族谱》等记载,鄫国被莒国所灭后,“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鄫”字去邑旁改称曾氏。曾巫之子为曾阜任过叔孙氏家臣,1说曾巫2子——曾夭、曾阜(明人李天植《曾志·曾子世系表》)为鲁叔孙氏家臣。《通志·氏族略》说“巫生阜、阜生皙”。
曾点系儒家1代传人“宗圣”曾参之父,他自己也是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名为“蒧”。曾点被列为孔子门徒72贤人之一,故后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轲之父孟孙激等人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史籍对曾点的记述极少,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及举止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并有鲁之狂士之称。
曾点对子女教育之严堪称第1。据《孔子家语》载,有1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1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1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据《孟子·尽心章》载:“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以上史实被当地人总结、后形成对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说。
曾点在谈论志向时,将他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论语·先进篇》载,他和子路(仲由,字子路)、冉有(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坐侍于孔子旁谈论各自的志趣,当孔子问曾点时,正在弹瑟且近尾声的曾点铿的1声将瑟放下,站起来答道:“亦乎二三子者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点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 对曾点的想法大加赞赏。等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点向孔子请教这3个人志向的长短时,孔子指出了子路的不谦、冉有的不实、公西华的过谦。
对待朋友,曾点也表现出亦乎寻常的情感。我们从曾点吊唁其1友人时的情景中,可见一斑。鲁国大夫季武子死后,曾点前去吊丧,“倚门而歌”,以悼死者。
据《曾氏族谱》载曾点夫人为上官氏,生卒年月不详。《战国策·秦策二》《新语·辨惑第五》有她织布之事。上官氏病故后曾点续娶,续妻姓氏不明。后母不能善待曾参,但曾参仍十分孝顺,直至为她送终,被传为美谈——“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

曾点死后,以孝著称的曾参为其举行了简单的丧礼,被历代奉为后养薄丧的典范。汉代王符在《论侈丧》中说:“南城之冢,曾子非不孝。”“南城之冢”即指在鲁国南武城的曾点墓。曾点墓在今郑城镇武城村北800米处,其封土高4.5米、直径15米。
收入《沂蒙山区好地方·璀璨的历史文化卷》1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收入《文集》时补充了图片和新发现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