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些围绕青春版《牡丹亭》的人性之恶
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18年前一炮而红,感动了无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18年来也一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奇谈怪论,什么外行就不够资格制作昆曲,青年演员技术不好就不够资格上台的混账逻辑。这些人还有些是人模狗样的是所谓昆曲专家或业内大佬。我只想说,你们不好好地做昆曲演昆曲,说那么多p话干嘛?!
这些人对当时昆曲岌岌可危的局面视而不见,甚至是颠倒了黑白。没有青春版,哪有那么多青年人关注昆曲?甚至关注你们这些专家和业内大佬?白先勇做青春版的目的就是替昆曲圈粉拉票的,不是为了捧红青年演员,也不是为了自己扬名立万,他早就是誉满天下的名人作家。昆曲当年连吃饭都成问题,值得来抢你们的那点残汤剩饭吗?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学也是艺术,小说跟戏剧一样都是讲故事。只是一个用文字,一个用舞台语言而已。白先勇怎么就没资格制作戏剧呢?作为擅长讲故事的作家,他写的故事,你们这些大佬有几个讲得更好。至于那些自以为是的“资深”演员,也不过是作家在舞台上讲故事的元素之一,犹如机器零件,只听说工人有能力把零件组装成机器,没听说过零件嫌弃工人不懂组装的。青春版爆红,纯粹是观众的口碑和追捧。那些青年演员红起来也是观众喜欢他们的表演,不是靠吹出来。难道老演员走红不也是靠观众的口碑吗?有谁走红是靠技术考核评出来的?昆曲界的大佬们不感恩也罢了,还恶意中伤,人性之恶,不可饶恕。
其次,《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不是昆曲的,昆曲只是它的载体。《牡丹亭》中人物,汤显祖说了算,不是昆曲大佬说了算。起码的要求是形似,青春版做到了,不仅青春,而且靓丽,都符合汤显祖规定的人设。何况,演员们的表演也传神的塑造了人物,他们不是在演,而是在经历。老演员可能昆曲技术好,但塑造汤显祖的剧中人物,却不如青春版演员,因为老演员一辈子都没有演过完整的《牡丹亭》,不演完整的故事就不可能了解原著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是他们的老师教了一些折子戏,简单复制,最多磨得更精致一些而已。拿什么来跟青春版的演员比?
第三,有谁规定过必须达到什么技术水平,才有资格上台表演昆曲?大师们难道都是考了什么级才开始上台演出的?汪世瑜说,他第一次登台,连台词都忘了。张继青说,她第一次登台的时候,才是一个后台拉幕布的工人。他们都不是当了大师之后才有资格上台的。青春版的演员都是科班出身,演青春版之前,还有近四年的专业院团演出历练,哪里比初起步的大师们差?如果要到大师的水准才有资格演《牡丹亭》,那舞台上就直接是黄昏恋了,年轻人会看?讲笑话吧?绝大多数观众第一次看青春版《牡丹亭》是冲着《牡丹亭》原著故事去的,不是冲着昆曲去的。昆曲大佬们清醒点儿吧,没人稀罕你们那点儿地盘。青春版的观众跟你们的观众压根儿不搭界,是你们沾青春版的光,而不是反过来,因为青春版替昆曲圈了无数粉,而你们却没有给青春版送去过一个粉丝。
十八年过去了,青春版《牡丹亭》作为汤显祖原著的诠释版本,依然没有人可以超越。至今没有更好的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一众《牡丹亭》集体。就单个表演而言,第一主角沈丰英的杜丽娘也无人超过,不仅技术,而且人物塑造。她至今仍是最完整、最杜丽娘的杜丽娘,从外表到内心世界。恐怕昆曲界找不出第二个像她那样认真通读了《牡丹亭》,领会了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真实含义的演员,甚至可以说百年来都没有像她那样把杜丽娘的情和欲准确生动呈现在舞台上的演员。普通观众看完青春版《牡丹亭》,绝大多数都在议论剧情和人物,感动于杜丽娘对爱情那种上天入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追求坚持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少有人关注她技术如何。说明她的杜丽娘抓住了观众的心,非常成功。如果哪个演员表演的时候,观众出戏去关注她的技术,技术再好也是失败的。艺术的宗旨是传达感情,不是炫技。昆曲专家和大佬们,懂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