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第六章3.4.5/5)
第三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两种含义
这一个东西是两个东西(好理解);这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
(1)所谓的形而上学,我们是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的。
第一种含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形而上学,是在与辩证法相对待的思维方式的意义上使用的。我们把形而上学说成是一种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运动和发展,特别是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的一种思维方式。(否认用事物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去解释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种含义,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代名词,或者说是表述哲学的一种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寻求道的形上之思,行下之思那是科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年翻译【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时,才借用了我们中国传统哲学这样一种说法,把它翻译为形而上学。
这就是把一个东西变为两个东西了。学过一点哲学的人都知道,都把一个变俩了。
(2)这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是一个,这是我们通常所不理解的。
整个20世纪的哲学可以概括为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拒斥形而上学”,其他的命题是从它延伸出来的。【观察渗透理论、合法的偏见、存在的遗忘等】现代哲学的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就是拒斥形而上学。
一方面,我们说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就是说黑格尔是最反对形而上学的。但另一方面,哲学界说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是形而上学的完成(这一点也是他被现代哲学批判的原因)。**推荐论文题目:“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为什么说黑格尔既是辩证法又是最大的形而上学呢?
因为形而上学的两种含义是一个东西,我们这是最难理解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传统哲学之所以传统,就在于他的这种形上之思所寻求的是一种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的存在(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的寻求方式),用现代哲学的批评,这是一种永恒的在场,这个才是最根本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传统哲学所提供的这种思维方式。
没有绝对的真理,因为人类永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寻求到了终极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没有绝对真理,都只是相对的绝对】
在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我们称之为那种和辩证法相对待的思维方式,就是原来对哲学的一种传统的理解方式。黑格尔提出辩证法就是针对那个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的形而上学提出来的,这才有黑尔的辩证法。
**【寻求绝对的真理==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运动和发展,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黑格尔由此提出辩证法】
黑格尔之所以要构造这个概念辩论运动,他是从批判谢林直接过来的,他认为只有把概念自身燃烧起来,流变起来,通过概念的内在的否定,才能够表达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而这个人类思想自身运动的逻辑就是一个全体的自由性的现实。黑格尔是在哲学的意义上构成他的辩证法的,因而他也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去反对那个他所理解的形而上学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想理解辩证法的两重含义,特别是他们的合二为一,前提是必须理解黑格。【我说这个绝对没有说这夸大的意思。懂不懂黑格就是你懂不懂哲学,你学你越知道了,懂了黑格了差不多,你也大体上就懂哲学了。如果你不懂黑格,你肯定是没有懂的哲学休息一下。】
我说现代哲学发生了一个从两级到中介的革命,是因为全部的传统哲学之所以传统,而现代哲学之所以现代,绝不是说我们生活在现代就是现代哲学了,我们多数人理解的哲学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因为他仍然是用两极对立(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由此你才能够理解,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和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在传统哲学那里是同一个东西。 【哲学,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名形而上学】
整个传统哲学在其形而上学的追求当中所构成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因为传统哲学总是要形成一种彻底的真理(形而上者),它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整个传统哲学的共同的特征。
二、辩证法的两种形态
黑格尔是要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绝对的本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形而上学的完成;而他对绝对本体的理解是一个“无人身的理性”的辩证的展开运动的过程,因此他又是辩证法的大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既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又是形而上学的超越。
**【神秘的“无人身的理性”不是绝对客观的本体;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着本体的变化】
**【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没有人,没有客观存在,用脑袋安排了 概念的运动】
【为什么马克思提供的不是绝对的本体?→因为马克思说本体是随社会存在变化的】
【为什么说黑格尔提供的是绝对的本体?因为黑格尔说本体是绝对理性神秘 的自我展开】
【神秘的变化--------存在的展开】
黑格尔自身有这样一种最深刻的矛盾性。所以恩格斯说,一方面黑格尔终结了全部的哲学,他以最宏伟的形式总结了以往哲学的全部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他为我们不自觉地开辟了新的哲学道路。黑格尔自身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他是形而上学的完成,而他又自诩为是反对形而上学的辩证法。
形而上学的两层含义是两个东西,两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这就是传统哲学以他自身的形而上学的方式所构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对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是他把这种形而上学的追求诉诸于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也就是概念发展的辩证法。
**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本体论)= 绝对客观不变的思维方式
坚持本体论的寻求 反对本体论的思维方式
我们通常对于辩证法的解释是说,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因此,它把辩证法一分为二,说辩证法首先是客观辩证法;我们的思维和认识是对于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构成主观辩证法。
形而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一再强调哲学就是本体论,必须坚持对本体论的寻求,但是我区分开本体论的传统方式和本体论的现代理解(思维方式的区分)。
**反对形而上学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不反对形而上学是不反对“寻求本体的形而上学(即哲学)”
黑格尔是整个传统哲学的矛盾的聚焦点,一方面它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它是形而上学的突破。我1991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重新理解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黑格尔哲学是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化的中介”对于黑格尔的重新探索。
形而上学的完成:理性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突破: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黑格尔寻求到的本体还是一个绝对的客观的不变的东西。但这个东西是运动展开的。
理解了这一点,辩证法就好理解了。
辩证法首先是黑格尔在自觉的意义上形成的,是和(传统哲学寻求绝对的、终极的、确定的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对待的。它是和真正的形而上学相对待的辩证法。
**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由此,我们又可以区分开我们通常理解的辩证法和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上,这就是我讲的第小点,辩证法的两种形态。
**通常理解的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对待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
现在有人反对自然辩证法,有人坚持辩证法,然而两者对辩证法的理解都是错误的,都是以没有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人对它的辩证的理解”区分开来为前提。我们下面来讲这个问题。我不把它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我认为这种分法是不恰当的。我把它叫做自在的辩证法和自为的辩证法,这样我们才会区别开来了。否则我们总把问题混在一起,永远说不清楚。
**不是说自然界是辩证的,人对它的理解就是辩证的;而是说自然界是自在的辩证运动的,如果人不能用思维(概念)把握到这种辩证运动,那么它就只能是自在辩证的,形而上学的。
所以自然辩证法是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
首先,我们在经验常识的意义上使用的辩证法这个概念指称的都是自在的辩证法。自在是两层意义,自在既是有,又是无。(它存在,是有,你看不见,是无)
为便于理解,我们具体化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平时都说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如江河奔腾,骏马奔驰在感觉的确实性上,它就是运动的、联系的。它在四重意义上都是自在。
第一,在物质世界自身,物质世界自身是一个自在的辩证的运动过程。
第二,我们的意识能够反映流遍的世界,意味着我们的意识本身也是辩证运动的过程。
第三,认识是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自在的运动的过程。
第四,实践是把目的对象化的过程,故也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问题就在于,原来我们在没有区分自在辩证法和自为辩证法的前提下,笼统去说辩证法,说混乱了。因为这种自在的辩证法在同形而上学相对待的意义上,它只能是自为的辩证法。因为没有和自在的辩证法相对待的自在的形而上学。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变不动的,都是自在辩证运动的,所以不存在自在的形而上学】
**原来认为形而上学是静止的,与之相对的辩证法就被认为是运动的。
所以本来是自在的辩证法(有亦无)却被认为是自为的辩证法。
自在辩证法:自然界是自在的、辩证运动的
自为辩证法:人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我举个例子,自然界万里晴空也好,电闪雷鸣也好,都是它的一个自在的、辩证的、运动的过程。在自在辩证法的意义上,世界、人的意识、认识和实践都是一个自在的辩证的运动过程。没有和它相对待的(自在的)形而上学。
那么如果没有和他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我们为什么称之叫辩证法呢?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辩证法,有,就是无。有,自然界都是辩证运动的;无,恩格斯讲的自然辩证法是基于自在的辩证法的自为的辩证法,辩证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否认自然辩证法,你怎么能否认为它这个自在的辩证运动过程呢?如果你承认自然辩证法,那么自然辩证法在没有形而上学相对待的意义上,你在什么意义上把它叫作自然辩证法呢?什么东西都是相对待才构成它概念的内容的规定性。
以自为的辩证法为中介,才构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没有这种中介,谈什么辩论法和形而上学。【自在的辩证法=形而上学?】【自为的辩证法与自在的辩证法的对立】
所以列宁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运动是一个自在的过,问题在于在你描述世界时,你能否把它把握为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这就在于你有没有概念的辩证法,你有概念的辩证法,你就把它描述为、解释为运动了。没有概念的辩证法你就把它描述为、解释为形而上学了。】
【不学黑格尔还想有辩论法。这个不可想见的事情,因为你不懂得概念的辩论运动,你怎么能有辩证的思维方式呢?自在的辩证法是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事物是辩证运动的,所以是有;但是当你用思维去把握这个对象时,由于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看到了表象),所以没有。
运动就是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在每一瞬间既在某一点又不在某一点,这就是概念的辩证法,所以说辩证法只能是概念的辩证法。自为的辩证法只能是概念的辩证法。
所以列宁说:“辩证法就是概念之间的相互依赖,概念之间的相互转化,每个概念之间的相互依赖,每个概念期间的相互转化,所有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所有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转化,所有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
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你能给他这样一个结论呢?因为他在思考黑格尔《逻辑学》的过程当中理解到了,在自为的意义上,辩论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自在的意义上,它当然是个辩证的运动过程。但是在和形而上学相对待的意义上的辩证法,在和辩论法相对待的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自为的辩证法---形而上学(自在的辩证法)】它是两种理论观点,两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所以我在1990年这些研究的第一期上发表一篇文章,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辩证法为什么是本体论?辩证法为什么是世界观?
因为只有在自为的意义上,它(辩证法)才构成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你是用概念的辩证运动去把握经验的对象?还是用作为表象的名称的概念去把握那个经验的对象?这就区分开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如果你的概念只不过是个表象,只不过是个名称,你再怎么讲辩证,你同样是形而上学。比如说奔腾的尖河,奔驰的骏马,这都是感觉确定性上的运动,你不知道怎么用概念去说明这个运动本身。
所谓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一种自为的意义上提出来的。本来辩证法是人类的认识所固有的。列宁说“依凡是人,哈巴狗是狗,树叶是绿的。这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在本性上是辩证的,是人的认识本性所固有的 。人要用概念进行思考,本质上就是辩证的。因为它包含了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概念都是普遍性的,把握的对象都是个别性的,你不可能不是辩证。那你怎么又形而上学了呢?那是因为你在绝对对立的、表象的思维当中进行思考了。所以黑格尔说哲学思维不是表象思维,不是物质思维,不是形式思维,而只能是思辨思维,因为思辨思维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思辨思维。
由于形而上学有两种含义,所以它要求我们在两种不同的形态上去理解辩证法,在自为的辩证法的意义上,才有形而上学,从而构成了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思维方式呢?黑格尔说“从来造成困难的都是思维,因为思维把联系的东西割断了,把运动的东西静止了,凝固了,粗糙化了,而我们要描述运动,就不能不把它割裂化、粗糙化。”
从来造成困难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因为当我们用思维去把握对象时,你只能说男的、女的、桌子、板凳,你只能说他是他或他不是他,它把本来是联系的东西割断了。
说“飞矢”,只能说它从甲地到了乙地。表象思维无法去描述运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用概念才能描述运动。这就是黑格尔要构建概念辩证法,要以概念的辩证法来体现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原因。所以说黑格尔真是伟大。他就感觉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我是逻辑本身。【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最重要的表现是它概念的内在矛盾的自我展现的过程,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过程。他通过概念的自我的展开,才能够做理解和解释他所要表现的那个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所有列宁最欣赏黑格尔的这段话,从来造成困难的都是思维。在思维的意义上,它构成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用概念的辩证运动去理解事物的运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另一种是概念自身的割裂去表达事物自身的存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所以日常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说以经验常识为基础,我们关于对象事物的一种把握方式,“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当中思维,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你首先理解形而上学两种含义,然后你才知道真正的那个辩证法,它是应该区分开自在和自为的。和形而上学相对待的只能是那个自为的辩证法,这个自为的辩证法和那个形而上学构成了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基本方式呢?那是同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人自身的不人自身的悖论性的、矛盾性的、二律背反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那么我们只好是下一次继续再讲了,下课。
--------------------------------------------------------------------------------------------------------------------------------
辩证法在其自觉的、成熟的形态上,就是黑格尔的概念的辩证法,概念的辩证法就是内涵的辩证法,内涵的辩证法就是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
列宁特别欣赏黑格尔说的“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让思想沉入“内容的逻辑”才叫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真理的辩证法(它有思想内容),它不是一个外在于内容的纯粹的形式,外在于理论的单纯的方法。
我们对辩证法的最大误解是: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把理论和方法割裂开,从而把辩证法当做了一个可以没有思想内容,没有理论内容的外在的、单纯的、纯粹的、工具式的形式。
我们分析形式,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成绩很大,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问题不少。一方面我要看到我有优点,另一方面我还要看到我有缺点,你把他当成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纯粹的外在的形式了,所以他才构成了恩格斯所批评的,当你缺乏思想,当你没有相应的实证知识时,你就开始所谓的辩证了。很多人讲话就是这样,具体内容他说不清楚,所以他就一面又一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过关系,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我们还必须调整生产关系,它变成套用了,它不能具体地去分析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什么矛盾,因为它说不清,它并不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那个真实的理论内容,它只是当做一种套用的词汇的。
然后我说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也这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还有反对,以此类推,所有的问题都这么办,做表面文章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一再提示我们,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哲学是最具体的。因此,我上次具体分析了三个问题。
1.形而上学的两种含义
要理解辩证法,首先我们得知道和他相对待的那个形而上学。正如你要说她是女的,你得知道什么是男的,你没有和他相对待的东西,你永远说不清楚。我首先谈形而上学,以便大家深入地去思考究竟什么是辩证法。
形而上学有两重含义,一重是我们平常所想的那样,是一种否认联系否认运动、否认变化、否认发展,特别是否认内部矛盾的思维方式。另一重含义是,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代名词,或者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
但是我上次着重讲的是这两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正是传统哲学那种寻求永恒的、终极的、确定的、绝对的存在的思维方式。
理解这一点,你就能理解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有个同学问“什么时候使用形而上学”,它这是两个问题。我们日常用那是一种经验常识的思维,就是“是就是”。
它(形而上学)只有升华为哲学才变成一种公式,即恩格斯所说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才变成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把自身绝对化、终极化、永恒化,他才构成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因此这两个东西又是一个东西了。你理解了它是一个东西之后,你才能够理解为什么黑格尔既是创建了(或者说它使这个东西自觉化了、成熟化了的)一种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辩证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是说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完成。
形而上学我们原来理解是一个,通过学哲学,我们知道是两个东西、两种含义。在这样学完之后,我们又把它当成纯粹两个东西了,好像有一个是对于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还有一个作为哲学代名词的形而上学。如果你这样理解,你首先碰到一个当代性的巨大的问题,即现代哲学的共同的口号“拒斥形而上学”。他拒斥的既是传统哲学那种理论,也是传统哲学的那种思维方式。
2.辩证法的两种形态
辩证法也是两种含义,一种是所谓自在的辩证法,另一种是自为的辩证法。自在的辩证法没有和他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我有一篇文章叫做“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理解辩证法,首先理解辩证法有两种形态,这样才有可能理解辩证法究竟是什么。
两种形态,一种是和我们说的那个形而上学没有关系,我把它叫做自在的辩证法,或者说辩证法的自在性。这一举解决了两个问题。
当前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究竟自然界有没有辩证法?有人说连自然界有辩证法都不承认,你这是反对唯物论;而另一面说,你说自然界有辩证法,人没有意识到,自然界就是那样存在的,它怎么是辩证法呢?争论不休。所以我针对这样一个理论困难,提出了“自在的辩证法和自为的辩证法”。
辩证法首先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对于自在的存在,黑格尔说,它既是有,它也是无。
这种自在的辩证法是不是有?肯定是有。对于世界,在感觉确定性上,我们都可以看见运动(如漂浮的白云、太阳升起又落下)。运动在感觉的确实性上是没有任何疑议的。然而,这种自在的运动和发展,当你用形而上学的思维的方式去解释它时,把它静止化和孤立化了,这才构成了一种自为的辩证法与形尔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对立。过渡到我讲的第三小点,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
3.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
自在的辩证法是有,是存在。可是当我们作为人去把握经验世界时,它是一个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这具有最广泛的方法的意义。
自在的辩证法对于我们来说,它既是有,又是无。因为我们必须用概念去把握经验对象,当我们用概念去把握经验对象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把概念流变起来、燃烧起来,我们就会将相互割裂的概念对象化给你所把握的事物,从而也把事物割裂开来了。你把静止的概念对象化给事物,事物也被静止下来了。所以列宁最欣赏黑格尔说的“从来造成困难的都是思维”。
因为当我们用思维(概念)去把握对象,去描述事物的运动、联系时,描述不了。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你怎么联系?发展,你怎么说他发展了?【发展就是我既是生我又是死,我既存在我又不存在,这就叫发展】我怎么叫发展的?我每一瞬间都不是我才是发展。可是你说这种概念怎么说?因为概念只能说“你是你”或“你不是你”,那怎么办?
这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说成熟的辩证法只能是黑人的概念的辩证法?你没有这种概念的辩证法,你怎么去你表达这个运动,你怎么去解释那个发展,这可是关键的。
我们通常说的只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一种经验意义上的对于运动的承认。而黑格尔说没有人否认在感觉确实性意义上的运动。因此列宁做了一个发挥,他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它”
跳到这之后,你再想一想,为什么辩证法有两种形态呢?它怎么就会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呢?那么最根本就在于我要讲的第四小点,辩证法与人的存在方式。
四、辩证法与人的存在方式
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哲学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理论。辩论法、形而上学作为哲学来说,它是人类自觉到了自身存在的矛盾的一种理论的表征。就像唯物论和唯心论根源于人自身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矛盾一样,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根源于人类自身存在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矛盾。
人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而实践作为一种目的性的对象化的活动,它自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人类总是以确定的目的去变革确定的对象,从而达到确定的目的,具有确定性。因此,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他在去把握经验世界时,他必然给自己构成一个确定的世界图景。另一方面,实践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无限的指向性。在这个意义上,人类自身的存在又是一个非确定性的存在。人的这种实践活动自身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在人的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当中,就形成了两种理论和方法,这就是辩证法与进而上学。它最深层的依据是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人自身的存在既是确定的又是非确定的,因为人是“非其所是”的存在,但它前提的仍然是“是其所是”的存在。“你既是你,你又永远不是你”,因此你才能发展(长大、变化)。
人类思维的最真实的基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思维更明显地表现为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所以列宁说“辩证法是人类的认识所固有的”。
【“固有的”是说,除了你不认识,认识你就是辩证的。那这样的话为什么还有形而上学呢?甚至说绝大多数人都是形而上学,我还得去学习辩证法,我才不形而上学。这怎么回事?怎么就知道人类的认识的本性是辩证的呢?】
列宁讲的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那就是我上次说的,比如说只要我们说这片叶子是绿的,伊凡是人,哈巴狗是狗,这就意味着辩证法是人类的认识所固有的。
列宁说,人类的思维、意识和认识离不开概念,而概念永远是个别和一般的对立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的认识本质上就是辩证的。
列宁揭示了人类的认识的最根本的特点,它是一种超越表象的认识,它是一种概念式的认识,这种概念式的认识它自身永远是一个个别和一般的对立的统一,除非你不用概念去表达经验对象。用概念去表达经验对象,你可能没有自觉到你是辩证法,但实际上你是辩证法。
他是在人的认识的固有本性的意义上,说明人的认识是固有辩证本性的。这就符合黑格尔的意思了,他说为什么能够去认识那个绝对理念呢?因为绝对理念本来就是自在的存在着。
列宁揭示了“如果人的认识没有辩证的本性,它不可能获得自为的本性”。列宁要解决(说明)的是“辩证法不是人为的”。然而在你思维的过程当中,在你用思维去把握经验对象的过程当中,它必然出现两种状况:
一,人作为确定性的存在,世界作为确定性的存在,它必然以概念的僵化、粗糙化来如实地去把握这个对象,在这个意义上他也是辩证的。这种形而上学也是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本性的,人的认识的辩证本性,就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就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因此在我们认识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两种可能:
一种是我们把个别和一般割裂开了。【比如我们说“这片叶子是绿的”,但我并没有自觉到“绿”和“这片叶子”的个别和一般的对立的统一,我把它的个别和一般割裂开来。】我们在认识的过程当中非常容易出现这种状况。那么同样的,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我们确认了它的确定性,但没有把握它的非确定性。因此这种人类的认识所固有的辩证的本性又是需要自觉地训练的。
所以黑格尔说,逻辑学不是教人思维的,而是自觉到思维的本性。哲学就是这样,它不是教你说你要辩证法,它是让你自觉到人类认识的这种辩证本性。你知道用辩证的智慧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列宁进一步发挥,他说“辩证法就是人类认识成分(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不断增加的认识”。所以列宁从人的辩证本性出发,把辩证法变成了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的科学、哲学、艺术的发展的过程中,给人们不断地提供了辩证的认识成分,我们用这种辩证的认识成分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们才形成了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俩问题了。
我讲第五小点,对于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非常重要的是讲列宁在哲学笔记当中的一个命题“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的认识论”。我认为这是二十年来中国哲学界改革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而哲学界对它的理解迄今为止没有得到应有的、相应的重视。因而我们今天哲学界的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深刻地去体会和深思列宁的这个著名的“关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哲学命题。
五、辩证法与当代反思
我有篇文章题目就叫做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主要从这个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出发,我们谈第五小点,把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在今天的水平上进一步去考察怎么理解这些问题。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首先提出了关于辩证法的五个经典命题。我们要在当代去重新思考(反思)辩证法,出发点就是我们对辩证法的通常理解。那么通常我们怎么理解辩证法呢?我首先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他们关于辩证法的五个我认为具有经典意义的论断。
第一个,恩格斯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证,即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种理解并非没有一点根据,但恩格斯没有提出相应的哲学的定义,我们一般是把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这个论断直接的就转换为了关于哲学的论断。这是第一个命题,也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辩证法,甚至是关于整个哲学的命题(定义)。
第二个,列宁提出的一个命题,辩证法是一种毫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对于我们通常理解来说,我们主要是按照第一个来理解,同时我们也经常引证列宁的第二个命题,但是我下面提出的三个著名论断,我们原来很少触及,而且对它的理解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第三个,列宁的核心论断,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是最根本的,能否理解哲学,直接地说能否理解辩证法,关键是能否理解列宁的这个论断。(我有篇文章叫)“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它和是否理解列宁的这个命题有重大关系。
第四个,大家经常引证但需重新理解的一个命题,即我的博士论文。我的博士论文的第一句话就是引的马克思的一个著名的论断,“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第二句话就是“这个被人们经常引证的论断,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辩证法的一种功能,而没有把它理解为辩证法的本性”。所以我的那个博士论文的正标题是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副标题是“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所以当然这个我就更有发言起来了。
【我今天着重讲第三个,第四个大家都知道,经常引证,但我认为隐含着最大的问题,我们都说辩证法有批判的功能,但完全歪曲了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不是说他有批判的功能,而是说它在本质上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
真正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批判性与非批判性的对立,或者把马克思的话发挥一下,是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当中,是否包含着否定性的理解。形而上学是在肯定性的理解中排斥掉了否定性的理解,辩证法是你在肯定性的理解中同时包含了否定性的理解。
所谓“一分为二”就是在肯定的理解当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矛盾是一个关系范畴,不是实体范畴,如果把一个关系性的东西变成一个实体性的东西,实体化就会提出“一分之N”,然而实际上都是肯定与否定对立统一的结果。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是在于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所以列宁才说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马克思说“辩证法就是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当中,同时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是从事物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从事物的必然灭亡的方面去理解”。因此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这话说得多精辟。
之所以会提出辩证法是“一分之N”,是因为把辩证法抽象化了,最重要就在于没有理解“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这两个命题。之所以不理解这两个命题,是因为还有第五个命题,那就是我一定要跟大家最突出讲的(不了解哲学史)。
第五个,恩格斯所讲的“辩证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辩证法是有内容的,其内容就是人类的理论化的认识史、哲学史,就是人类思维的历史和承诺。
【【列宁谈问题很清楚,他在构成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知识领域中提供了七个知识领域,你不去研究这七个知识领域,你谈什么辩证法和认识论呢?【动物的智力史、人类智力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哲学的发展史、语言学、生理学、高级神经生理学】这七个知识领域就是认识的历史。和恩格斯说的一个意思,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
所以一再跟大家说哲学是真难学。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离开哲学史,没有哲学。其他学科也是这样,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因此所谓理论首先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它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结晶和升华。你不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不可能有创新。(文章名称)“哲学创新的前提性思考”第一句话发现理论困难是理论创新的首要选择,要发现理论困难就必须先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
我们原来对于辩证法的全部的误解就在于离开了后四个命题而孤立地把第一个命题作为辩证法的定义,从而把第一个命题庸俗化了。大家回去看一下这篇文章,“对辩证法的当代反思”。
本来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这个论断是和其他一系列论述密不可分的,但我们孤立地把这句话抽取出来说这就叫辩证法,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即把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实证化了,这种实证化最根本的弊病就是离开了恩格斯所断言的作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 【辩证法-----哲学基本问题(思存关系)】
我们关于辩证法的全部的误解就在于我们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去看待辩证法了,从而把辩证法实证化、庸俗化了。很多问题都是这样,我们对于哲学的理解之所以最容易站在一种知识论立场,把它实用化,就是因为离开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由于离开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把第二个命题列宁的命题也庸俗化、实证化了。因为列宁说发展的原则和统一的原则密不可分,列宁所说的发展是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具有客观意义的认识的和思维的辩证法,你谈什么发展呢?他早就看到了我们今天会出现这些误解,他说对于发展这个概念,在19世纪的中叶就得到了一种普遍的承认,但只是一种庸俗化的承认,因为你理解的只是一个自在之物的发展,而没有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去理解发展。只有用思维的规律去把握存在的规律,你才能够理解主客统一规律自身所展现的那个真实的发展。
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列宁关于发展的认识,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现实、事物、感性,而没有从主观的方面、从感性活动的方面,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即你原来是“我说手表,就说手表”,你没有说,你说手表是你用思维去表达这个手表,你没这么想】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他认为旧唯物主义就错在这了。旧唯物主义错误是在座的诸位的共同的错误,因为我们都这么想的。你都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现实事物感性,从事物自身去说他怎么样。
我下一次跟你讲哲学转向,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确实是远远没有达到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水平。西方近代哲学叫做认识论转向,认识论转向的含义就是它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去理解存在,而不是我们这样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孤立地去看待存在。
【哲学很难,因为人都是在经验常识中生活。哲学很容易就被理解了,那就不是哲学。他需要学习和训练。要区分开哲学和哲理,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我主要的目的是大家下功夫,和数学和物理学和所有的学问都是一样的,你没有这个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你怎么一下就把一门学问掌握了呢?哲学史必读推荐: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刘放桐《现代哲学新编》,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所以这五个命题,核心我讲第三个命题,而落实到了最后一个命题,即它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概论不是概述,而是论述、论证。哲学概论、哲学导论、哲学通论的重点是论证,而不是概述,不是通篇的概括,否则就不是哲学的通论、导论和概论了。重点是在“论”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没有史就没有论,没有史的论是教条。还需要把史活化,水气火都在讲什么,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然后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怎么理解?你既要下功夫学习哲学史,又要把这史学活了,要把史“论化”。我非常欣赏北京大学的张世英先生,朱德生先生,两个老先生都是治史的,现在发表的文章全是谈“论”的,他真的是论从史出,他原来都是搞哲学史的。80岁的张士英先生(黑格尔专家),现在不光搞西方哲学史,且专门回头搞中国哲学史,中西合璧。那么深刻的人文的学养,我望尘莫及。
具体理论内容怎么讲可以自己去理解它,主要是你要能够理解是怎么学习怎么研究。所以我诉诸这五个问题,大家再来理解问题,你再理解辩证法,不只辩证法觉得都不一样了,你要找到一些最基本的说法,然后你去分析他怎么看它。】
我关于“辩证法的当代反思”就是这样,我首先找到了五个最基本的命题,然后我进行分析。我们当前对于辩证法的全部的误解就在于我们离开了下边的四个命题,孤立地把第一个命题作为标准的定义,结果把第一个命题庸俗化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只有从这些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才能理解辩证法。
我们通常对辩证法的理解最大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了?你们想一想,我们通常接受的,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谁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也就是唯物和唯心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有无同一性的认识论问题,也就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合乎逻辑的我们就会提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实质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没有辩证法,你还能理解哲学吗?这样就造成了两个结果,离开了哲学基本问题去看辩证法,辩证法就被知识化、实证化了,所以就离开后四个命题孤立地去看待第一个命题了。
这是合规逻辑的,离开了思存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就是描述整个世界的。离开辩证法,去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变成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形而上学。把辩证法排除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外,辩证法没有了,哲学基本问题也没有了,归根到底,哲学没有了。理解辩证法,关键在于把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你无法理解作为哲学的辩证法理论,你就会把辩证法当成一个没有内容的纯粹的方法,只有把它与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你才把它看成是一个有内容的思想。
理解辩证法首就要把辩证法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统一起来,列宁最自觉最明确最精辟的点出了这个问题,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这个问题连普利汉诺夫都不懂得,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不用说了”。三层意思,你把这三层意思连在一起,才能知道这个命题的重大理论意义,否则就没法理解,单独说一句话没法理解。
第一句话 他说做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句话 他说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这不是我们理解的“辩证法是认识论,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一般一讲你看讲认识论说的,马克思怎么就是一个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呢?因而他把实践观引进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都是这么背的,要把辩证法法应用于反映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而不是应用于。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论性质的哲学理论。
**不是说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块,这不是马克思的哲学。
“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有从认识论的角度才能够理解辩证法,即只有从作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基本问题出发,才能够理解辩证法。而我们原来的全部的问题合在一起,就在于我们离开了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看待辩证法,从而把辩证法实证化、庸俗化了。
正因为这(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所以列宁说,由于对于这个问题不理解,人们就把辩证法当做了实例的总和。我们怎么理解辩证法的?你信不信对立统一?你看自然界都对立统一吗,你看社会对立统一不?你看你思想对立统一不?既然都对立统一,还不对立统一吗?列宁说这叫实例的总和,你把辩证法实证化了,你根本不理解何谓辩证法。
所以列宁尖锐的指出,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通常都把它理解为问题一个方面。比如很多人说,别光把辩证法理解为本体论,也要把辩证法看成认识论。然后辩证法还可以应用到历史嘛,还有历史辩证法,还有可以去考察艺术,还有艺术辩证法。没了,还什么辩证法啊。
第三句话 所以列宁更加尖锐的指出,这个问题连号称是当年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宣传家普列汉诺夫都不懂得,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不用说了。因此列宁才说不懂得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懂得马克思的资本论。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
我们今天有一些人一说还要读马克思吗?你不读马克思,你怎么知道马克思的伟大呢?你没有读列宁,你怎么就敢于轻易地否定列宁呢?你没有研究恩格斯,你怎么就可以简单地断言恩格斯是什么科学主义者呢?我下边还要讲这个问题。他们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人、巨人。你这些问题他看得非常透彻,我们不是说他终结了真理的道路,而是说他确实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你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无法研究哲学。
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去琢磨这个东西,抓住最重要的命题。就像列宁这个命题,如果我们真正去想了,就能够不断地深化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如果你没有想这个,那么你永远也进入不到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人类智慧的结晶,辩证法理论。休息一下。
3.辩证法就是认识论
“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这个命题是难于理解的。我们所说的捅破哲学这层窗户纸,它不是抽象的,我觉得这是具体的,落实下来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能否理解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这对于你整个理解哲学来说是带有标志性的。因此,列宁才说这个问题连普列汉诺夫都不懂,那么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没理解,这个确实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状况,也是我们现在在哲学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当中,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们说“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其他人就问(或主张)辩证法还是不是本体论?辩证法还是不是历史观?或者说历史观还是不是辩证法?如此等等提这些问题。实际上,这样提出问题是以误解列宁的命题为前提的,因为列宁说“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我们说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是说辩证法是一种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的哲学性质的理论,它的含义是这样的。
【而不是说或者我们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辩证法,或者我们可以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反映论),这两者都是以误解、曲解或阉割列宁的这个命题为前提的。看起来好像也是振振有词,你说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那全面吗?辩证法不是本体论吗?辩证法不是历史观吗?辩证法不是一种艺术吗?辩证法不是什么吗?是。但问题在于列宁要回答的是“怎样才能把辩证法视为是一种哲学理论?”【所以我说这整个课程就追问什么是哲学,那很不容易,,哲学究竟是什么?问来问去哲学说不清楚,离开了具体的思想内容,哲学就没有了。】
我们很容易把这个问题(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简单化庸俗化,因为我们不理解这句话的真实的理论内涵是什么?
4.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这个命题和第四个命题(马克思:“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你从认识论去理解辩证法时,你才能理解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否则你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辩证法为什么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辩证法是以思存关系作为基本问题的。恩格斯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所以我的博士论文“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的正标题就叫做“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辩论法就是认识论,辩论法是关于思存关系的理论,而思维和存在在自在的意义上天然是统一的,而我们在哲学的自为的意义上就要追问为什么它是统一的(或者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我们觉解到思维的规定就是存在的规定)?所以大家回去看我们的博士论文,这就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了。
任何一门科学都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当做一种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从而运用思维的规定去把握、描述和解释存在的规定,从而达到思维和存在的现实的统一。与此相反,哲学是把科学当做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由此构成的辩证法理论只能是批判的革命的。
前期批判理论的形成正是基于对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的思考。辩证法之所以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能不是批判的革命的,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作为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没有批判性的反思就不能超越这样一种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状态,你要想超越这种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状态,你就只能是批判的和反思的,而这正是辩证法的本性。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辩证法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这种辩证法去考察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哲学就是本体论了,你这都说了,那哲学究竟是什么?黑格尔、列宁都看清楚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是同一个东西,不必要三个词。这就是列宁在哲学笔记当中得出的结论。
我们有的人不理解,说辩证法最大的圈,自然、社会和思维都辩证法;然后中等的圈思维和存在相统一,就是认识论;最后一个最小的圈,逻辑学是思维自己运用的规律,这就叫三者一致。这怎么能叫三者一致,这不三个东西吗?最大的包括中等的里边包括最小的。列宁说不用三个词,就是一个东西。你再回头想,为什么黑格尔对把自己的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命名为逻辑学,因为它认为逻辑学就是认识论,逻辑学就是本体论,因此逻辑学就是辩证法。
辩论法就是本体论,辩论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就是逻辑学。
辩证法就是本体论,是说辩证法揭示的是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
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是说辩证法是从思存关系去提出和回答问题。
辩论法就是逻辑学,是说它把思存的统一规律描述为人类思想运动的概念发展的逻辑。
这才是一致的。它作为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它就是本体论;
它作为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角度去反思存在,它就是认识论;
它作为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展现为概念的变更运动,它就是逻辑学。
三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不是三个东西,它(辩证法)本性上就是批判的革命的。
而怎么才能理解这些东西?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第五个命题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原来把这五个命题隔裂开来,专门背第一个,结果就把(恩格斯的)第一个命题误解了。
**第一个命题:(恩格斯)“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实际上是说,在思存统一中,它实现了一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的规律和存在的规律服从的是同一个规律,也可以叫做普遍规律。但它作为一个哲学研究来说,它是以思存关系为它的基本问题的,是在一个反思的意义上形成的结论,而我们在一个非反思的常识的意义上把它作为了一个定义。
你怎么能理解恩格斯呢?所以现在发生两个方面,一种是叫否定恩格斯,说恩格斯是科学主义者,这是现在很时髦的一种倾向。另一种说你还敢说辩证法是别的,恩格斯都说这么明确了。又是殊途同归,两极相通。无论是坚持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还是把恩格斯视之为科学主义者的,都是以不理解恩格斯为前提的。
我不认为恩格斯是一个所谓的科学主义者。
第四节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不外乎是以人的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矛盾的(悖论的二律背反的)存在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一种理论表现。经验论、唯理论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悖论的存在。
没有人是跟着感觉走,拉梦的手。我们都是跟着理性走,紧拉着哲学的手,而哲学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因为人是悖论性的,所以你不能简单说他到底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谈生存论转向就说:“包括黑格尔在内都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本质主义的”。我认为可以从一种对比的角度做这样一种概括,但是不能把问题简单化。正像卡希尔在《启蒙哲学》中说的,人们现在都是说有经验论,唯理论,有的相信人的感性,有的相信人的理性,他说其实近代以来的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理性论,(他就变得更深刻了),实际上都是用人的理性为人类建构知识的基础。
你看到那个真正哲学家的著作,他振聋发聩,不像我们简单讲的那样。这些问题我在讲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时,我曾讲过一些,大家还可以回头看一下书,所以说人们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它根源于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1.经验论和唯理论它根源于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对于人的感性来说的存在,对于理性来说是非存在,对于人的理性来说的存在,对于人的感性来说又是非存在。由于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就对象化为了存在与非存在,一般与个别,有限于无限,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等等全部的矛盾范畴。
你没有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说手表的现象和本质,你手表什么现象和本质?我曾经说对一个不是人的动物来说,你说羊要吃那个小草,草对于它来说,现象和本质,现象是绿色的,本质是什么化学元素构成的?没有,它就吃完拉倒了,还什么现象本质啊。人有感性和理性,就像列宁说的,这片叶子是绿的,个别和一般的,当人看到那草时他马上就说了“草我们看到是这样,但这草有它生长的规律”,所以我们理解对象化的现象和本质、一般和个别、必然和偶然的全部的关系时,不能离开作为主体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而在对这些矛盾的理解中,它构成了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
2.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冲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的来源问题。人的知识究竟是通过感觉获得的,还是理性自身所具有的呢?【但这个问题非常之复杂,时间问题我现在只能简单地说了,有时间你看一下,从培根特别是到洛克,大家有兴趣看看洛克的书,再看看邹华政老师写的洛克那本书,《人类理解论研究》,最终的就是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认识的来源,人的知识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第二,认识的方法(逻辑)的问题。(二者的理论内容主要是在第二方面)
我们原来一般都是主要诉诸于空洞的追问认识的来源问题。其实之所以有理性论和经验论关于认识来源的不同的认识是和他们对于认识的方法的理解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是第二个问题,而我们原来一般没有去考虑第二个问题。
洛克就揭示了这个问题,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主要就是讨论这个问题。按我们通常去想,我们一般都是这样认识,说我们有感觉知觉表象所谓的感性认识,然后我们把它飞跃、升华为所谓的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我们都是这样简单地说,这种理解把毛泽东的实践论庸俗化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说“在人们认识的感性阶段形不成深刻的概念,也就是说感性阶段不是你不运用概念,而是你把概念当做表象和名称了”。
【毛泽东是思想家,哪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呢?所以现在又是两种倾向,一个把毛泽东实践论说的一无是处,另一方就是抱残守缺,用他的那种非哲学家的思想去坚持所谓的毛泽东的实践论。而这两个极端两极相通,真实的毛泽东是有他真实的哲学思考的。而我们后来对他解释时非思想化了,这很重要的问题。】
人的认识,作为他的一种知识的形成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近代的哲学家探讨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作为一种感觉知觉的表象,如何能够合理地变成一种我思想的观念?它形成了两种认识论。一种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是可以从感觉当中升华提炼出来的,而另一种认为它没有一种特殊的认识的机能,它全是不同的形态(表象)。早期的唯理论者是一种天赋观念论,所以卡希尔说17世纪的理性观念是一个“真理的容器”,而18世纪的理性观念是一种“真理的能力”。卡希尔《启蒙哲学》关于这个问题谈得非常细腻。
到康德,【为什么康德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呢?为什么现代哲学叫做回到康德那里去呢?】康德把这个问题尖锐地揭示了出来(“认识/知识何以可能”)。
恩格斯以一种非常精辟的语言做了一个概括,他说“作为理论思维前提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8世纪的法国唯物论只是从内容的方面去研究了这个前提,只有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别是辩证的唯心主义,才从形式的方面去反思了这个前提”。这是恩格斯对于整个近代哲学的一种最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他看得多清楚啊!他说18世纪的法国的唯物论只是从内容方面,他说人的这个观念从哪来的得有经验对象,只是从这个方面去问思维和存在那个不自觉的前提了,你没从形式方面考虑。只有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别是辩证的唯心主义(黑格尔),还从形式的方面去考察了这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才叫认识论转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加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论:观念来源于经验对象(意识内的存在与意识外的存在相同一)
唯心论:思维形式对于存在具有逻辑先在性。
列宁说的“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它的具体的内涵就是恩格斯提供的这个最著名的论断“对于这个理论的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旧唯物论只是从内容的方面去思考了,而辩证唯心主义,它从形式的方面去追究和探索了,它才构成了黑格尔的概念的辩证法,才构成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
@归纳法自身的悖论
所以一个问题是所有问题,这是个认识的方法问题。人类认识的逻辑怎么上升的?我们曾一起探讨过大一同学刚学过的逻辑学,归纳逻辑,完全归纳逻辑,一做不到,二没意义,三简单归纳的方法,得到是个或然性的结论,不可能是必然性的结论。而你说用科学归纳法,你首先悬设了一个前提-----具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你的结论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边了。
这就是现代的科学哲学对于这种认识方法,特别是归纳方法的一种现代水平的反思。这才叫哲学。你想获得知识,不能不使用归纳,但现代哲学自觉到了这种归纳方法自身的悖论。
【教大家西方哲学史的汪天成老师的博士论文“逻辑与直觉”,是以他写过两部著作为前提的,他专门写过一个创造思维理论,他是以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包括从康德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的系统研究为前提的,他才能去探讨这样一种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钟闻天老师在写“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当中,第三个大问题专门探讨的这个辩论法究竟是一种逻辑还是一种艺术或者说是直觉呢?都是这个问题,这都是博士论文。】
经验论、唯理论不像我们简单一说,这叫做承认经验,那叫做只承认理性,其实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最核心的实际上是现在的逻辑与直觉的问题,人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去认识。但是你所有合乎逻辑的思考里边是无处不充满的直觉。
所以你那个经验内容看起来是源于经验对象,但实际上是(康德所说的)你的先验统觉能力的一种结果,因此由此引发出第三个问题,
第三,知识或者说认识的可靠性问题,究竟它的可靠性是源于人的感觉经验,还是源于人的理性能力呢?由此引发出第四个问题,
第四,我们究竟用什么来检验我们的知识或者说我们认识的结果呢?这就构成我们所讨论的关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四个问题。
我觉得这样一些个具体的问题,都是的次要的,重点在于抓住那个最根本的东西。哲学就是要抓到那个根。它那个根本的东西是什么?→经验的自我分裂。经验论和唯理论集中的体现了经验的自我分裂,所以才构成了对象、经验、思想三点的关系,你对它理解不一样,当然就构成了所谓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对象决定经验 或 思想决定经验】
现代哲学的派别冲突,直接地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冲突,这是它深层的理论问题,它才构成了我要讲的第五个大问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我们现在最时髦的两个概念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但人们往往把它当做了两个时髦的名词。你没有对于前面的我讲的那几个派别冲突的理解,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矛盾冲突是空洞的,是抽象的。你只有特别地去理解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冲突,你才能够理解现当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人自身是一种逻辑性与人文性的二律背反的存在。
当我下一次再讲哲学转向当中的语言转向时,就更清楚了。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是如何构成的?为什么我们把现代哲学叫做语言转向?不是简单地说以语言为对象就叫语言转向了,而是说语言作为对人的存在方式,它最深刻地去显示了人自身的逻辑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怎么就有英美的分析哲学、欧陆的人文哲学了?都是在语言转向当中形成的?因为语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人的世界的消极的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积极的界限”。
大家看我1988 年写的“从两极到中介”,我做了一个概括,我说“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人的世界的消极的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积极的界限。”这就叫做语言转向。
【因为人是历史文化的存在,而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人的用具或者说工具。】
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现当代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现当代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现当代哲学,它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而语言自身正好显示了人的悖论性的存在,语言既要求它的单义性、确定性,但是语言本身就不可逃避的具有它的多义性、歧义性、隐喻性。【所以我说哲学既不是表述,也不是表达,而是表征,这里边就体现了语言的隐喻的特性。】
一、科学主义
正是因为对人类自身的矛盾的特性的一种极端性的思考,它才构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锋对峙。而理解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首先要理解科学主义,你才能对应的去理解人文主义。那么为了理解科学主义,需要大家去思考五个小的问题,
第一,科学主义与科学
第二,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
第三,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第四,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第五,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必须把它(科学主义)具体化,你才能够理解。当代哲学,特别是现在跨世纪的世界性的哲学的趋势和潮流,一言以蔽之“反科学主义思潮”。这要一旦搞不好,他就完全不可理解了】
我们说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为什么说现在的潮流是反科学主义呢?这就是因为我们把科学主义和科学混同了。因此我们要考察的第一小点就是科学主义与科学。
1.科学主义与科学
科学和科学主义不是一回事。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卡希尔说科学是人类自律的极致,人以系统化的概念系统去表现了人类所认识的那个世界的规律,它以规律的方式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因此这个科学对于人类具有最重大的实践意义。我们现在讲三个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它首先是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科学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都不可取代的、不可比拟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崇尚科学,但是我们反对科学主义。因此过渡到第二点,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
2.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
你不把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联系起来,就不能理解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是一种哲学运动,是一种企图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从而把哲学变成科学哲学的哲学思潮和哲学运动。
【哲学通论中,我大量地引用了已经去世的舒伟光老师的论述,他的题目叫做“科学哲学研究初步”一开始就区分开了。他非常清楚地辨析了这个问题。】科学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哲学运动,这种哲学思潮、哲学运动就需要我们从两重性去看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本来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或者说对科学理解的理解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他对任何一种哲学开放。
然而在西方的哲学史上,他的科学哲学是作为一种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的哲学思潮和哲学运动出现的。这才叫做科学主义。它是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在整个20世纪,尤其是在20世纪的前半期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这种哲学思潮就是试图把哲学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理论。
【人们总说要哲学要科学化,就是这种科学主义思潮的一种结果。这种结果不是没有根据的,这是因为随着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试图用科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去代替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好像什么东西都需要用科学去把握。】但哲学不能科学化。
3.科学主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不能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因此科学主义思潮不是科学精神。
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正因为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因此从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在整个的20世纪兴起了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它是作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对立面出现的。他反对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人,而要求用哲学的方式去理解人(关键就在这),他反对把人逻辑化,他要求把人文化。因此,它才出现了新世纪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双峰对峙的消解。
5.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我提示一下第五小点。我们有好多人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来评价早期的马克思和晚期的马克思,来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列宁。我认为是不成立的。现在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现当代哲学当中有一种思潮,他认为1马克思是一个人本主义者,或者说早期的马克思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它相对应地说,成熟的马克思是一个科学主义者;或者说2马克思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而恩格斯是一个科学主义者,或者说3马克思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而恩格斯和列宁是科学主义者,我认为是不成立的。
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是非常复杂的。你如果说能够找到他们具有某种倾向,我觉得那是可以商量的。但如果简单的我们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来区分早期和晚期的马克思,来区分马克思和列宁,来区分马克思与恩格斯和列宁是不成立的。我只要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而这是需要大量研究的。
我曾经写过相当多的论文来讨论这个问题,恩格斯和马克思他们的开放的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它绝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科学主义者,或者是一个单纯的人文主义者。
而我最近写的这篇文章,“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实际上是更深层地去论证了,它作为一种解放的旨趣,它毫无疑问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的理论的旨趣;然而当他把这种解放的旨趣诉诸于解放的历程或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解放的一般条件时,他不可能不对这种解放的根据做科学性的研究;【大家想一想,资本论,它如果不去接受人类历史的运动的规律、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它如何去实现人类解放的历程的理论的表达呢?所以我说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而马克思回过头来又是用人类解放的尺度来关照整个人类的进程,这又是一种最伟大的人文情怀。
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最亲密的战友,他和马克思共同地创立了这个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我们有什么根据简单地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呢?
所以我在说到哲学主义思潮时,我只是做这样一个提示,因为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也想无论如何,在今天也需要结束这个第六章,所以后边说的相当简化一些。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能够结合阅读哲学通论这本书,比较深刻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能够为我们下一次讲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和实践转向,有一个良好的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