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造电影感——透视篇

当然大多数人觉得透视没什么好深究的,你要拍一个wide
shot(远景)你就拿一个广角头,generally 35mm or less on a FF35
camera(通常在FF35相机上用35mm或者更低的镜头),如果景别紧一点的,那就用长焦,FF35相机上通常是70-135mm焦段的镜头。但是,我总觉得在选择焦段上总还有点别的神马的。曾经问过一个老摄影师(对啦,就是霍老头),为什么选23mm不是21mm,然后他给我的回答是“well,
it depends on long years of experiences”(多年的经验所得,答了等于没答)
对新手来说,镜头上的选择非常浅显易懂,如果实在要深究为什么自己拍的东西和电影感无缘,那么确实有必要深究一下透视的技巧。

就拿假设你在拍外景举例,首先选择你的地平线:
对于户外的拍摄,最先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哪里放置你的地平线。地平线就是在画面中天空和大地交接的地方。通常地平线的放置十分讲究,总体来说有三个地方可以放置地平线。



So,怎么选择?
像第一种下方三分一的地方比较适合介绍环境或者大气的镜头,如果你想表现广阔的天空大地下方三分一能美丽地传达史诗级的壮阔。中间对分的情况经常用于相对平衡的构图,总是能在“有电影感”和“讲故事”之间给观众一种平衡。如果把地平线放在了上方三分一的地方,那么经常就是在强调前景里面发生的事情。例如两个人物在躲子弹或者打架之类之类。如果一定要把念台词和对话的分量也加上的话,那么还会牵涉到lens
height(镜头高度)。
拍摄的时候试图把你的地平线摆放进去,这样会创造出一个场景的电影感。如果你要表现你的英雄夕阳下逝去的青春,那么你的地平线就会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如果你拍的是车水马龙的街道,那么你的地平线比较可能会在中间。如果你拍的是醉汉被扔出酒吧开始抽西瓜刀砍人,那么你的地平线应该是在画面的上方。

选择镜头的高度:
当我们吐嘈一部业余水准的微电影,通常无外乎以下的几种情况:恶心的收音,俗烂的灯光之外紧跟其后的就是乱七八糟的镜头高度。
摄影机究竟该放在哪个高度?
在叙事电影的拍摄中,相机通常有四种高度可以摆放:





区分这些高度的要求,非常,严格。
我们去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看到我们的人物是比较高大上地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让人物显得高大一点有助于让观众摆脱掉现实生活,而进入一个他们相信的电影设定的世界。正常的镜头高度是胸部高度,因为如果你想拍人物的时候想把眼睛放在三分点的话你会发现胸部高度能很容易实现。Guess
what(你猜!),太多的行业边缘者(貌似很多人躺枪了)喜欢斜上45度的自拍角度,这个小小的tilt
down(扣着点儿拍)不会把你的演员拍瘦,不会把你的演员拍美,不会让你的电影看起来专业,OMG(喔天啊)破坏了整个观影体验。
如果拍特写摄的时候略微低角度,然后我们会有个轻微的仰角,那么你的演员真的就从整个荧幕上蹦出来了,观众会觉得这个庞然大物的演员好高大上,所以他们表演的角色也很高大上,说的台词也一定很高大上。
中景的时候通常都会用到腰部高度,还有群演比较多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个高度。这样很容易把重要的东西放到画面的三分线上,这也是dolly(轨道)的正常高度。(因为楼主个子不高,这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高度)
最后是膝盖高度。通常在比较广一点的景别的时候用,这样地平线可以放低很多,因为相机总是上仰的样子。这样做有一种“胁迫感(menace)”,让观众觉得像是个小朋友打大怪兽的感觉,这样的镜头不能太长,因为观众觉得不舒服。不过仔细回想一下你看过的电影,是不是那些大反派都是这么登场的。
最后关于镜头的高度和角度,我可以举一百个例子让你的相机微微仰着拍,也可以举一百个例子让你的相机完全处于水平状态。但是我只能想到有限的情况你的摄影机角度得略微朝下(tilt
down),一个是high angle(特意的高角度)和POV(主观视角)。其它之外,把你的摄影机架低一点不要tilt
down(扣着拍),你会惊奇原来制造电影感是那么tricky(狡诈)也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