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职场头五年你靠什么脱颖而出》 (张涛 著)①
>> 人生发展规律,不一定需要亲自“摸着石头过河”,把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种人”中任何一条即可。
>> 一个非常清晰的职业目标应该描述为:多少年后我希望在某地(北京/上海/纽约/家乡等)某个行业(房地产/物流/教育培训等)某个企业(500强/民企/国企/政府等)从事某项职业(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管理等的高/中/低层)。
>> 在中国这样讲究人脉的国度里,你在某个城市积累的资源会随着地域的变动而大大贬值。
>> 越到中小城市,人脉关系越重要;越到大城市,个人奋斗的价值越彰显。
>> 大城市由于企业聚集度较高,一旦你在某个行业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有更多的横向选择。
>> 大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老百姓对政府要求较高,从而对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公民权利相对更有保障。由于信息传播途径比较多,舆论监督也比较到位。不要小觑这一点优势,政治文明的好处很大,它能给公民相当大的安全感。
>> 一旦你真正身临其境,才会发现物质高压下的大都市,恰恰才是自由精神野蛮生长的好土壤。
>> 在很多领域,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家族实力的比拼,只有在外部资源、现实基础等条件都满足以后,关于商业眼光和技术实力的比赛才真正开始。
>> 在选择行业时,要看重这个行业的产业群大不大,所在区域的产业升级会怎么变化,这样才能保证你有足够的长远发展和跳槽晋升的空间。
>> 大学生一毕业就想着买房,哪里还有心思干大事业?
>>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其本质就是找行业”,而不是看你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行业的选择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在同等努力程度下你能达到的高度,因为职场成功无非就两个条件:“一是找到一个相对不错的行业,二是坚持做下来。”但是,毕业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行业意识,认为自己有能力,到哪个行业都可以发展,这是职业发展的大忌。
>> 要看国家政策导向,认清社会发展前景和科技发展动态,研究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和所处区域的产业发展计划;其次,要看你所在城市的发展规划。
>> 风险资本最大的优势是会比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认可提前两到三年,毕业生要去的最好的方向,就是资本已经布局进入的方向。这个方向非常的明确和清晰,行业、细分行业、企业、产品、服务都会非常清晰地摆在你眼前。简单说,资本其实已经为毕业生探好路了。
>> 如何跟随资本布局你的行业?第一要关注相关信息,尤其是财经、证券、投行等的相关报告,还要了解各行业专家、企业家的最新动向;第二是要核实信息内涵,多跟业内前辈交流,他们更熟悉自己行业的真实情况,这比媒体炒作的和你自己摸索的更准确。
>> 学历只是敲门砖,毕业生需要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所以建议不要被所学专业的固定名称和保守的就业方向所桎梏,还是要以行业为中心。
>> 求职者一定要把平台大小和行业延展性放在考量的第一位
>> 工作的本质是让自己具备越来越值钱的工作能力,而没有让你更有乐趣、更漂亮、更健康的义务,认为“工作应该充满乐趣”的念头都未免失之于天真。
>> 找一份能够养活你的兴趣的工作,然后去不求回报地做你感兴趣的事吧
>> 第一份工作几乎就是你的终身行业标签,即便你不这么认为,大多数HR也是这么想的。
>> 应届生就业时,企业一般会看你专业对不对口,有没有经验,而当你工作以后再想跳槽时,企业往往看的不再是你学的专业,而是看你上一份做的是什么工作、行业是不是对口了。
>> 职业规划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在工作中显现出来的,你要不断去尝试,只有你亲身经历的东西,才会印象深刻,才能让你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它,才知道你是要坚持,还是要放弃。
>> 知识只是一种资源,以前说“知识改变命运”,那是在大多数人无法获得知识的前提下。在大学成为普及化教育之后,同质化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改变命运。工作后你会发现,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你眼界的宽度和境界的高度,这决定了你所能找到和运用的资源。
>> 行业分析正是通过对企业圈、产业价值链、专业上下游的分析,让你从经济、需求变化等全局进行综合宏观思考,从而排除主观偏见,逐步明确个人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与未来行业发展的平衡,从而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 最信任的人,如闺蜜、同学,你信任他们是因为他们是你最亲近的人,但最亲近的人,往往是与你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因为差距太大的人很难成为很好的朋友,所以他们也只能给你一个与你的眼界见识差不多的选择。记住,要去找你身边最欣赏、最牛的那个人帮你提建议,才是正确的。
>> 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外企并不是最优选择,尽管外企白领在毕业后的前几年因为薪水稍高而表面风光,但此后的职业生涯将难以有跌宕起伏的大发展。外企终究是外国人的企业,很少会重用中国人,这一天然原因使然,无形而透明的天花板效应就在那里,你很难超越。
>> 总部虽然难进,但也要尽可能在总部发展,因为国企总部多是资本操作层面,工作经验“含金量”高,市场上有需求。
>> 实力强的国企会给你足够的缓冲地带,让你处理自己逐渐下降的学习能力、陪伴家人的需求、新人竞争这一系列事情之间的矛盾,而民企很少会给你这个缓冲地带。不要忘记,年龄越大,你越需要资源,还有单位对你的保障。
>> 许多40多岁的国企业务骨干,或明或暗地给私营企业干私活、做技术顾问,也有一些管理、技术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掌握一定行业经验后直接被私企高薪挖走。
>> 说国企挣得少也不对,很多国企的收入主要不是体现在工资上,而是体现在福利待遇上,虽然每月到手的现金不多,但是年底一结算,很容易超过同级别的私企、外企。但是一般的中小型国企确实别想了,而对于垄断型国企,工资外的收入会更多一些,尤其是中层以上管理者。
>> 柳传志曾经说过:“国企名义上叫企业,实际上属性不太像企业。因为在一个能够持续盈利的企业里,第一把手要选择好的班子跟他配对制定战略。但是国企中,副总经理等班子成员并不是由第一把手自己选定然后报到董事会批的,而是不同系统、部门安排的。再强的人也很难把这个班子弄成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弊病。”
>> 国企的领导一般都由行政任命,任命时并不太考虑市场经验、管理能力、经营手段之类的东西,主要是考察是否靠得住。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内部简直就是个小政府。
>> 实际上国企也有很多人才,但是他们发挥不出来,因为国有企业每一级领导都仅仅是代理人,你再拼命地工作,单位领导也不一定领情,因为你不是为他干的。这就是“公有制”产权机制的最大弊端。
>> 柳传志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中曾经讲道:“由于国企没有真正的物理上的主人,比如说董事会和管理层,不是谁投资的,不是谁真正自己的资产,因此,短期行为或者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就会比较强。
>> 在很多国企,想晋升,最需要的就是“熬”。熬过10年,能评个高工、混个项目经理。但你要牺牲掉青春、家庭和所谓的理想。同时,由于国企没有清晰的产权机制,即使受一时的垄断保护,从长远看还是面临改革的风险。
>>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体制内的稳定性优势还不是很凸显,但将来如果发生大的经济危机,外资撤离,国内大量企业倒闭裁员,在这样恶劣动荡的环境下,什么人能够活下去并且还能活得好?参照中国历史上历次的运动、危机可见,唯有体制内的人还能活的不错,至少可以不挨饿。
>> 公务人员的隐形福利虽然一降再降,但“铁饭碗”的含金量高,或许并不体现在账面上,而是体现在隐形福利上,小到低价工作餐,大到福利住房(部分地区),从医疗到社保,从机关幼儿园、小学共建到很多企业难以落实的各种假期,还有形形色色的“部门福利”……这些对于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国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 公务员背后的资源掌控力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就显性资源而言,中国特殊的社会运行机制导致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本该由市场调配的大量资源集中在政府部门,而且资源的使用管理尚未公开,导致人们对权力都趋之若鹜。虽然权力本身不创造财富,但权力可以直接参与资源与财富的分配
>> 一般而言,公务员的平台越高、职务越高,影响力越大。你有钱,可以改善一些人的生存环境,可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体制内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命运都有一种无力感,面对职务晋升,有的人十几年的努力都不如领导们谈笑间的一顿饭,这种被当作“棋子”一言定生死的感觉很是让人无奈。
>> 公务员收入最大的硬伤就是无法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忙的累成狗,闲的养成猪”,工资却“一盘棋”。
>> 如果选择从政,在35岁之前不能获得一个处级实权领导职务的话,你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差不多也就这样了。平均而言,大部分公务员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大概85%左右),毕竟领导职务就那么多,不能当官,一辈子只能当个一般干部或者有级无职、有职无权的干部,都是靠工资吃饭,和公司里普通的员工一样,这个很现实。
>> 只要你有心,企业能提供将自身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财富的可能,但在体制内,即便你是名牌大学、名牌专业毕业,没有一个有效的积累,你的知识经验体系能够与社会谈判的筹码只会越来越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越老的公务员越是容易出现“老油条”,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已经体制化了。
>> 他们也直言体制内的问题,那里不需要聪明的人,只需要听话的人。
>> 公务员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制,个人能否“进步”,主要看上级和同事对你的认可程度,而这种认可,一方面出于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则出于关系亲疏。
>> 公务员职业不适合四种人:有思想的人,具有创新思维和冒险精神的人,爱做学问的人,有技术专长的人。原因是很浪费。
>> 在中国众多类型的企业中,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
>> 按照优先级排序,“行业>城市>公司>职位>老板”是个基本的公式
>> 而对于管理和销售岗位而言,一流公司会有一流的团队,遇到更多的高手,从而服务更好的客户,运作和积累更大的资源,这些能帮助你积累行业经验和人脉。
>> 好的公司首先会显著提高你的价值,只有能力不断提高,你在单位时间内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享有更好的价格,从而在未来中年以后,当你的体力已经远远不及年轻人的时候,才能过上更自由的生活。
>>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讲为什么长辈都觉得去国企好,去私企就不靠谱,说的很有道理。很多长辈在内心都有这样一个假设:你进了一家单位,个人能力从此就再也不会增长了,一旦失业了,没能力没本事的你在社会上就举步维艰了,所以你最大的风险就是企业倒闭和被裁员。长辈们还有一个假设:国企就是这个好下家,因为不会倒闭,不会裁员,可保你一世安稳。
>> 具有某种市场化的能力才是确保自己不会失业的根本保障。
>> 但所谓的“不裁员,不倒闭”只是政府的口头保障,为了安稳而进国企,是在依赖这种保障,可事实已经证明说不好哪天你就成了那个被甩掉的“包袱”呢。
>> 判断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参考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道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公务员都只是一个职业,而且不是特别好的职业,中国再有特色,也不可能走回公有均分的老路。现如今,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现在的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很多岗位设置不合理。而任何不合理的事情,要想长期存在,都会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政府机构也是如此。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很多国企工人下岗吗?
>> 你要想在职业上有上升空间,最好尽可能地到核心岗位去发展。
>> 当经济不景气、公司裁员时,往往也是从边缘部门开始,如行政、公关等,而那些公司的核心部门反而需要加强。
>> 无论职场还是社会,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自身能力,更是取决于他所整合资源的质量与数量”。
>> 能力只能帮你争取机会,而资源才决定你的能力能获得多大的回报。
>> 哪些岗位有利于打开你的思想格局呢?总经理助理、老板专职秘书、顶级投行、咨询公司专业顾问等岗位,都有利于尽早“顿悟”。说白了,就是能把你带到顶级圈子的岗位都是好岗位。
>> 对新事物学习的快慢可以反映出你的天赋和优势
>> 你最终的职业与你最初的兴趣和专业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专业只是基础,兴趣可以培养,资源和能力只是决定你能做什么,而性格决定你愿不愿意做,价值观最终决定你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你能做成什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