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期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2020-10-06 11:40 作者:Kaede庭  | 我要投稿

大家好,终于迎来本系列的第三期。很高兴和大家再次见面,最近天天都在更新,大家都喜欢吗?好了,让我们继续聊一下吧。
这个梗图,大家都知道吧?

安天旭

就是2019年放错曲的梗,就是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出的乌龙。柴赛乐团那边把顺寻搞反了,本来是先柴一钢协再到帕格尼尼狂想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最后还是先是帕格尼尼狂想曲再到柴一钢协。莫名心疼安天旭30秒,30秒不能再多了。随后这个乌龙事件让安天旭火了一把,这个表情包我还是挺喜欢的哈哈哈。

那这个钢琴演奏家又是何许人也呢?

斯蒂芬·霍夫      Stephen Hough  

侯夫是同辈中被公认为最重要而又最独树一帜的钢琴家之一,超卓的艺术视野不为乐坛潮流和趋势所限。2001年,侯夫获颁发麦克阿瑟奖,多位对当代作出特别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和作家等都曾获此荣誉。

侯夫曾与所有欧洲及美国主要乐团合作,经常于世界各大音乐厅及音乐会系列亮相。他经常参与音乐节演出,包括萨尔斯堡、主要莫扎特、邓肯活、爱丁堡及BBC逍遥音乐节等,更于后者演出共二十场协奏曲音乐会。2010年,侯夫荣获皇家爱乐协会颁发乐器演奏家大奖。

近期及未来的演出,包括与纽约爱乐、伦敦爱乐、捷克爱乐、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三藩市交响乐团、克利夫兰和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等合作,此外,他与柏林爱乐和力图爵士的演出将于全球电视转播,他又将于卡奈基音乐厅及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举行独奏会。2011/12乐季,侯夫为威格摩音乐厅担任驻场艺术家。

侯夫灌录的五十多张唱片赢过不少殊荣,包括《留声机》杂志唱片奖(四项提名及八个奖项,包括两度荣获“年度唱片大奖”及“金唱片”大奖)。继2011年灌录萧邦全套圆舞曲获得乐评一致激赏后,Hyperion唱片品牌于同年发行李斯特及葛利格钢琴协奏曲,与侯夫的个人创作专辑同步发行[BIS唱片]。

作为作曲家,侯夫于2011年在威格摩音乐厅首演他的《钢琴奏鸣曲[断枝]》,而他的另一作品《奇妙弥撒》由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委约创作,于2012年世界首演。他曾获柏林爱乐乐手、伦敦国家艺术馆及西敏寺等委约新作。同时,他也是一位活跃的作家,曾替《卫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撰稿,于后者的网志更是文化版内最受欢迎的其中一个。2009年,《经济学人》和《智慧生命》杂志将侯夫列为20位时代全才之一。

斯蒂芬·霍夫        Stephen Hough

Pre-eminent British pianist Stephen Hough returns to the Barber Institute for a special performance that launches the programme for the 2018 Birmingham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Hough's impeccable ear for the inner voice, his way with line, the sheer musicality of his approach came through with crystal clarity. He's truly an exquisite player." Musical America

这个是我从外网找来的。

让我们一起聊聊他的演奏风格吧。就是演奏的非常深情的,但是又带着一些亮点的。微微细语中也会带着一种光辉,时而诙谐时而明亮。黑暗与光明互相辉映,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还有他的演奏也是非常有炫技性,我听过他演奏的布索尼改编的巴赫那首曲子,非常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接下来,这位指挥,大家也一定知道吧,我很喜欢他的表情包哈哈哈

西蒙·拉特尔    Simon Rattle     

1955年1月19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英国指挥家
1970年,与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合作,举行了首场交响音乐会。1971年,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指挥  。1974年,在英国伯恩茅茨举行的约翰·普莱尔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得冠军,奠定职业指挥家的基础。1979年迎来事业转折,受聘担任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   。1981年,被洛杉矶爱乐乐团聘为首席客座指挥。1987年,与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合作录制马勒《第二交响曲》,并于同年首次执棒柏林爱乐乐团。1993年,被英国政府、《留声机》杂志授予年度艺术家称号。1994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头衔 。1997年,被BBC音乐杂志授予“最佳音乐家成就奖”。1999年,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获法国唱片大奖。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选为“和平艺术家” 
2002年,正式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2003年,当选为德国古典回声奖“年度最佳指挥”  。2009年,开始推广柏林爱乐的“数字音乐厅”;同年,荣获格莱美“最佳合唱表演奖” 。2012年,被列入《留声机》杂志“名人堂”名单。2017年,出任伦敦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

我挺喜欢他的指挥的,特别和朗朗合作那个专辑,巴托克和普罗科菲耶夫的钢协,贼棒。我很喜欢他的指挥风格,带着一点点颜艺,也有一点点逗比。柏林的空气他很少认真指挥过哈哈哈,波来罗舞曲感觉还是有一点点滑稽,又不失一点可爱和调皮的感觉。

说实话,我觉得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总带着那股滑稽的感觉,就像那个滑稽的表情包。

接下来,就到了曲子的介绍部分: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Sergei Rachmaninov: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 43

(俄语: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英语: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俄罗斯裔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作品编号43,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拉赫曼尼诺夫也已离开祖国17个年头了,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根据《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乐谱上的说明,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边Senar别墅创作此曲。此曲于同年11月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拉赫曼尼诺夫弹奏钢琴,费城管弦乐团伴奏。

再到曲式分析部分: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曲式结构比一般变奏曲更丰富和复杂。首先,音乐的发展并不局限于帕格尼尼的一个主题, 作者在这首作品的若干段变奏中,其中的第七、第十、第二十四变奏都引入他所偏爱的中世纪教会歌调《末日经》;此外,这变奏曲的结构还兼具大型器乐套曲的特点——它的主题和二十四次变奏很明显地可以分成三组,相当于套曲的三个乐章,前后两组都是戏剧性情绪的体现,当中一组明朗而抒情,可以说是对幸福的一种幻想,也可以说是在激烈的生活漩涡中对幸福的过去的回忆。

换句话说,这首作品由两组对比的形象构成,一个是阴暗的色彩占优势,它的一系列变奏]描绘出越来越令人惊心动魄的景象,特别是当《末日经》的主题进入时更是如此。另一个则是诗意的抒情形象,它在前面的阴暗色彩的强烈对照之下,显得更加感人。

这首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狂想曲共24段变奏;没有人怀疑,这是自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最后的华章,如同黄昏里灿烂的夕阳,拖着长长的余晖不愿消失在天际。而这种景象在今日看来仍然闪耀着动人的光焰,宛如其中第十八变奏所歌唱的那样,如泣如诉,兀自沉醉。 

虽然前面说此曲带着一点滑稽感,但是又不失那一股的深情。也像一位老人对着他最喜欢的,最挚爱的东西,愿意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去换取所爱之物。这或许就是人类所有最深沉的爱恋。

本期的推荐到此结束了。喜欢我的话请一键三连,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感谢支持的你们,感谢支持的音院大佬.....我会继续更新的。

第三期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