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兽性、神性的哲学思考
文/梅明

观操守在利害时,
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
观存养在纷华时,
观镇定在震惊时。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
才歇力,便下流;
从善如缘无枝之木,
才住脚,便下坠。
——林则徐

用眼花缭乱的心,观眼花缭乱的世界,何其乱也。
林则徐老先生以一组人性两端的对比,思辨地看待人性。即使如此,防欲和从善依旧会在修行稍有差池时,前功尽弃。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当他们在一个灿烂辉煌的花冠游行的队伍中走在最前头,率领着 傲慢、放纵、奢侈、无耻行进时,他们赞不绝口,称傲慢为有礼,放纵为自由,奢侈为慷慨,无耻为勇敢。”
可见人性何其复杂?

有人简单把兽性简单界定为欲望、暴力,人性界定为道德是非,神性界定为大爱包容。趋向兽性的程度,是本能战胜理智的彻底程度,而趋向神性的程度,是理智驾驭本能的力度。
各种神的崇拜和道德教化演了几千年。

而事实上,世界依旧乱成一锅粥。用一句话形容“以智外求而迷失,以德内省而折磨”。简单的讲,科学发展没有消灭贫穷饥饿犯罪;道德教化知易行难进退维谷。
新世纪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人自身的生存危机:焦虑、异化与沉沦却不断加重。
逻辑经常能够成立,悖论亦是日积月累。

探寻解题之道,遍寻世界名家,对人性的理解,都没有超越柏拉图。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大部分老百姓听都听不懂,何况“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难”。
弗洛伊德 讲“本我”、“自我”、 “超我”,依然只是分析问题,没法解决问题。

广义的人性,包含了兽性和神性。之所以三者不好区分,在于人从动物发展而来,把人性恶的部分归为兽性,其实还是人性;用高度文明和现代工具把人和兽区分,又远离了人性的核心部分。

柏拉图提供了一种区分人性和兽性的好办法,即睡梦中不尊法律和道德、敢于恣意妄为的部分即为兽性,与中国人说的酒后兽性大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问题在于,醒时也有人不尊道德与法律,人性有恶,动物也有善,我们没法简单地用善恶等同人性和兽性。

再看神性,是人想像出来的自我理想化身,简单地说,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真善美全、永恒不灭。好是好,实现起来有点难。在这点上,东西方的处理不大一样。
古希腊的神话里,神也是有缺陷的,也会嫉妒,也会杀戮,简单的说,也有兽性。虽然是向现实低头了,却也显得真实可信。
中国的神倒是高大上,没有缺点,但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最有温度的却是人间,仙女都要下凡,而且都还是王母娘娘家的亲戚。偶尔来个孙猴子,搅得天翻地覆。

遍观西方哲学史,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上,后代学者还是没有超过柏拉图。他把五种社会模式的相互转换对应三种人性的变化,人类5000年的历史,尽在其中。
后世学者之所以没有超越,一是古希腊智慧已经高度发达,二可能是后代分科太细,学者们向纵深发展了不少,横向跨学科能力却太弱。柏拉图在写《理想国》时,诸多学科还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他除哲学外,对历史、社会、经济、文学、体育、音乐均了如指掌。弟子亚里士多德,更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古希腊人所谓“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天文、数学、几何。)

《理想国》问世2500年后,前1%的人口占有全世界40%的财富,而且伴随着全球化和科技发展,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我们不仅没有摆脱兽性,也没有神来拯救我们。在号称最发达的大洋彼岸,不知是真是假的哲人王如果要登上宝座,首先得有他最鄙视的、坏欲望最多、最接近兽性的商人出钱赞助才行。《理想国》越讲得头头是道,后代学者越难以逾越,越像一个笑话。

再看《红楼梦》,通篇“贾”字,却是人类历史上最真实、最优秀的小说。正因“贾府被抄家”,而成就了曹雪芹写出最伟大、描写人性最深刻的小说。

作为后代的哲学研究者,既需要看到古圣先贤博古通今的真知,也要看到他们时时不如愿的抱憾;既要看到现实生活中还有诸多不平,也要看到人类社会比苏格拉底被砍头时还是进步了不少。
人性的议题太博大,我也谈谈自己的四点浅薄意见:
一是平常心看人性。阴与阳、黑与白、美与丑、香与臭本来相伴相生,世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也是常态,共同构成了这个黑夜与白天交替、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是以自律带动他律。
有好的细胞,才能构成好的社会。
自律了,少则带动亲友,大则带动社群积德行善。

三是形成动态平衡。中庸之道,不是不偏不倚,而是根据事物发展,不断找到新的动态平衡点,与时俱进。
当然了,难也难在如何始终能找到动态平衡点。

四是始终争取化恶为善,把事物向好的方向引导。比如知识本身,经常宣传榜样的捷径,其实已经违背了知识的原理。
但正是抓住了人性中爱走捷径的恶,很多善的知识被保存、不断发展下来了。
比如本文。

最后,祝福大家:
“立道家境,发儒家愿,结佛家缘 ,悟百家妙,证自家果。”
后两句是重点。

后记:我在编写《通向美好生活的路径——人的哲学研究》的课件时,期待由此生发出的诸多文章,都具备可读、可观、可思考的特点。

文中使用了当代艺术画家王慧斌的作品作插图,进一步呈现了人性、兽性、神性并存的复杂社会形态。
梅思源观慧斌画时说,怎么好多场景似曾相识。
由此选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