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正式考据(十六),灭赵之战,路线战术历史~
他顺着路游荡,在没有牵挂的情况下速度恐怖, 很快就到了荥阳。
然后, 转道溜去了魏国, 去看荥阳不远处的鸿沟。
……
鸿沟这条水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运河之一,比什么郑国渠都江堰都要早一百年,在战国到唐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甚至象棋里的“楚河汉界”,说的就是这条水渠,可惜在一千年的时间里,黄河反复翻脸,没事就从这条运河的方向夺河道入淮河,泥沙淤积下,鸿沟因此被废弃,只剩下一段小小的遗迹供后人凭吊。
可是现在的它却是战国运河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不仅连通了黄河与淮河,更接通了黄淮之间的五条支流,整个魏国都在鸿沟的恩泽之中壮大,什么天府之国,关中粮仓,和魏国如今的土地比起来都是渣渣,这里才是如今整个华夏最大的产粮区,而且由于水路畅通,魏国商贸繁华无比,人皆富足,文化昌盛,私学盛行。

阿江从邺城浪到了荥阳——在成皋右边一点,其实黄河连的是济水,然后鸿沟连的是济水和颖水,而淮水的标志是寿春,寿春这个点的东南方向的水就是颖水
有了这条运河,魏国是战国最大产粮区

秦王刚到东郡,就被随之而来的各种奏书淹没, 跟本抽不出时间去玩。
……
不久前,燕赵和谈, 燕国用赵国代郡旁边的渔阳之地换得被占领的督亢之地
哦想起来了,东郡啊,就是打邺城的时候三位将军往魏国打野,把魏国剃了个平头,这一片被秦王并成了的东郡

濮阳是卫国后来立的新都城,依然有四百年历史,这样的古国都城里还存有大量春秋时期的建筑制式和历史遗留,因为处于齐魏赵之间,这里算是文化充融交流之地,也出现过大量优秀人才。
各国变法人才基本都是从这里出去的,如魏国变法的李悝、秦国变法的商鞅、楚国变法的吴起、还有吕不韦、荆轲、聂政、子路
……
战国为什么是文化天堂,就是因为东边西边亮,卫国这小国不亮,咱们就去魏国,魏国这大国还不亮,就去楚秦赵齐,总有能看上我们的人。
感觉就像现代一样,因为有很多公司,各种风格的老板,所以人才就不愁去处,如果只有一个老板。。。。那就看运气了,像冯唐易老,就是每次老板都不喜欢那时的他的类型。。。

原来,秦国占领东郡后,因为东郡与赵魏皆靠得极近,濮阳大城人口丰富,这次桓齮攻赵,便大肆从东郡抽丁征兵,甚至达到了三丁抽二的恐怖人数,濮阳本是商贸繁华之地,出过吕不韦这等巨贸,可在秦法之中,商贸更是征丁的第一种,征不完商人才会从农耕之户中抽丁,一时间,濮阳民生凋敝,大量商户逃亡,百姓生活一落千丈。
户主看着五十许人,他怀念起当年卫国君主治下的日子,虽然那时卫元君不思进取,但治下从不扰民,哪怕卫国后来被魏国灭宋时顺手灭了,魏国也没有这么可怕的摇役,年满十七就要服“更卒之役”,一年一个月,要去修城墙、道路、河渠、喂养牛马……然后就是“正卒之役”一整年都要在军中训练维护城池卫。这都不算完,过了还有“戍卒之役”得远出边境戍边作战……
……
“沙砾能起高楼、成宫阙,可你看,又有哪里的高楼宫阙可得永恒,沙砾不堪重负时,再华丽威严的宫阙也会倒塌,只有沙砾本身,永远不灭。”
这就是度吧——不堪重负
了解下秦法的严苛。。。。不扰民的国家,外界也会有竞争啊。。。
我还说找不到濮阳,原来找错方向了,沿着黄河往上,在邺城差不多一个水平线上,ok~

李牧用兵奇诡,料敌如神,普通将领根本接不了他的招,派个十万人十五万人去一个不好全都是送的,甚至二十万大军去都很危险,哪怕赢了几次,也会很亏——今天你赢明天我胜,若是这样反复在战争泥潭里拖延,那就是葫芦娃救爷爷,搞到后面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这就是秦赵之间的问题,李牧 一个大将就足以救国,不过真正的实力碾压他一个大将也没办法抵抗一国之力

如今的运粮,靠的都是手提、头顶、肩扛、背负、橇引来完成,牛车马车数量极为有限,所以沿途消耗非常恐怖,孙子兵法说过“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就是说抢敌人的一份粮食,相当于节约了后方20份粮食,这还算少的,等秦国打燕齐时,那距离,送去一份粮食路上至少要消耗五十份粮食
在战国这种国与国之间距离还比较近的时候就这样,到了大一统的时候,调兵就耗费更甚
据说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可以在太行山那里运粮屯粮

南郡有云梦大泽取水
云梦泽,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

“从百年前申不害变法开始,韩国上下就流行以“术”“势”治国,而非以“法”治国。闹出的笑话更是一堆接一堆,若灭他还有波折,大王也就不必想灭六国了。”
术治是什么治?就是用君王独有的权术来治理国家,后世开发的应用有东场西场锦衣卫粘杆处等等,反正就是把吏治清明当成国家的标准,让人不知道审查的标准是什么从而不敢乱来,但这种要求难度太高了,一般人跟本玩不来,于是韩国就开始流行起权谋操控、相互陷害,相互警惕的内耗之中。
……
什么祸水东引,肥周之计,水工疲秦……
祸水东引就是上党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太麻烦了,秦军天天从这里过,还是给赵国,让他们狗咬狗去。
肥周就是给周朝一点贿赂,在合纵时把周朝扯进来,结果周天子回头就被秦国灭了。
水工疲秦——韩国临水治河,寻一善于治水之人修一大渠,耗费民力,使其难以征兵东出。这结果就更惨了,水渠一修好,才一年呢,秦王就拿他们开刀了
这个“清明”一定是要打引号的吧。。。
“计谋”这个东西,以正合以奇辅,而不能指望着奇巧计谋

王翦的打法向来稳建,从不打没把握的仗,最擅长以优势兵力打垮敌军,而没有把握一次打垮时,就会按兵不动,寻找破绽,从这一点来说,生在秦国的将领,都是极幸运的。
因为秦王的制度维持了将领权益,让君王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兵领将,若是王翦生在赵魏韩楚,那若是按兵不动几个月,君王能生吃了他,若是生在齐国,他根本没仗可打;如果生在燕国,他连当将军这事都不要想。
更重要的是,秦国坐拥三大粮仓,在拼吃饭这事上,从来不虚。
王翦的打法向来稳建,从不打没把握的仗,最擅长以优势兵力打垮敌军,而没有把握一次打垮时,就会按兵不动,寻找破绽,从这一点来说,生在秦国的将领,都是极幸运的。
因为秦王的制度维持了将领权益,让君王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兵领将,若是王翦生在赵魏韩楚,那若是按兵不动几个月,君王能生吃了他,若是生在齐国,他根本没仗可打;如果生在燕国,他连当将军这事都不要想。
更重要的是,秦国坐拥三大粮仓,在拼吃饭这事上,从来不虚。

前套是黄河上流的河谷地带,后世银川宁夏之地,水草丰美,再远一点就是河套和后套,都是胡人的王庭之地,前套生出义渠戎,河套是匈奴的命脉,后套是楼烦祖地,都是游牧民族会为其打出狗脑子的好地方。
“因为长城,”严江倒是清楚这一点,“秦国这边,义渠已经被同化,镇守北地,有长城在,狼烟一起,大军星夜便至,秦国又喜主动出兵,所以胡人大多绕过长城,前来赵燕之地。”
万里长城绝不是什么空话,而是有其必要,如果没有长城,草原上的小部落招起人手就可以去边地抢了就跑,千里边境,你让大军沿途驻守根本不现实,放哪国也是分分钟破产,修长城投入大是大,但墙一起来就成为一条高速公路,大大降低防御成本,修长城其实是很划算的。
但有一点,赵燕秦的长城都是修了几十年的,后世虽然称秦王是把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起来,可只连了赵燕的两段,在夺河套之后,秦国没有再用原来在黄河之南的秦长城,而沿阴山向西,于黄河以北一线重新修了一条有两千公里的长城。
还是只花了十年修完……果然该破产。
首先,果然义渠是戎族

“不过长城亦有坏处,”严江叹息道,“有长城之后,草原诸部,便得抱团而活了。”
……
如今草原诸部还都可以顺着秦燕赵三条长城间的缝隙前来骚扰,等到秦王修起万里长城,草原怕就是一统之时了。
话说此时,一统草原的冒顿单于还没出生吧?
所以,利害都是要放到时空里的。。。。。

云梯都是的小儿科,冲车、投石机、火箭、巢车、轒讟车……秦墨的攻城之技在此地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代地小城无一是对手
曾经看【亲爱的爱西丝】时候,关于攻城器械感兴趣,后来在淘宝卖家攻城器械模型那看了好多。。。。不过真的,自己的兴趣就是一时一时的,过了那个时段,真的就没兴趣了。。。

这是侦查车

这个。。。无底轒讟车——这字复杂的。。。

攻赵之前,秦王政举倾国之力,三十八万大军出关,却没有一个要求,只是淡然地表示灭赵不问时不问策,将军大可放手一行。
当时就把在场将军感动地磕头谢恩。
不问时,就是像长平那样打三年都没关系;不问策,就是打仗的细节每时报我知晓,但不用回答是什么目的,放手一博,避免君臣相疑。
这绝对是君王对将领的最高信任,焉能不誓死报之?
大王绝对的千古一帝!

“倒郭”集团要的必然是李牧参加废赵王立新王;郭开要的是李牧受他控制。
李牧选哪个都是错,但严江想,换他,他会选郭开。
李牧这个时候屈服于郭开,愿受控制,把“倒郭集团”收拾掉还好,这些赵国大夫手中无军,只是政治上的波动,这样朝堂毕竟是平稳的,过了这关再说以后;而废赵王必然与邯郸守军有军事上大战,又有秦军在,搞不好就是大家一起上天。
而李将军的选择是我谁都不选。
这正好是最不对的选择!
这个世界尤其是政治上,从来不存在“你不招我我不招惹你大家和平共处”这种玄幻事件。
郭开都做到国家总理了,本身是肯定是不愿赵亡的,但是有一个随时可能和“倒郭集团”一起灭掉自己的李牧在,那他自己的性命优先权,必定是大过赵国存亡的。
政治一事,从来都是势下权衡,而不是绝对对错
所以感觉自己开窍后就比较喜欢能政治上混开的将士——当然李牧这种气节是被赞扬的

赵国基本没有法制这个词,轻侠杀人,投入一强权门客之下便可护佑,乡村互殴以争水争地,都是人多说了算。但民间就算了,赵国朝堂之上,居然也是这么玩!
廉颇见蔺相如一个平民比他位置高,就叫嚣遇到一定要他好看;
蔺相如硬拖着赵王去和秦王约会绳池,约会前还硬要赵王下令“未免不测,一月不归就立太子为王”——也亏赵惠文王能忍,若换成秦王政,怕是当场就要把他做成兵马俑。
赵武灵王废了太子退位后,却又反悔想把太子复位;
说好秦国拿太原地换河西,结果秦国给地我才说不想换了;
李牧有地有兵,便觉得自傲可以不在朝里找靠山;
赵奢连着赵国国王一起骗,打赢阏与之战……
赵国真的没能臣吗?不,他们的能臣名将从不比秦国少,甚至不像秦国的文相都是外来人才,他们有自己的培育的土壤,但是这些能臣一个个都太有性格了,权力的游戏自有它特别的玩法,只按自己的意思来,那就会成为输家!
也因此,这些能臣反而让才能不高的君主们无法忍受,赵偃为何任郭开任用心腹,不就是因为朝野不听指挥么。
……
说到这,严江冷笑道:“赵偃令廉颇交兵权,廉颇当时既然敢把来接任的乐乘打回去并逃往魏国,就别怪后来会“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李牧既然一个选择都不做,就别怪赵王猜忌,无论古今,墙头草自古都是第一个被收拾的对象。既然废太子是赵国传统,就别怪赵嘉被废时毫无阻力。所以李牧无力挽天倾,因为朝中所有可以帮他的人都明哲保身。子房你记住,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赵国如此,韩国亦如此。”
不过这种分析啥的。。。。都是在历史分析文件里选择自己比较倾向于的“事实”,或者按自己的经历带来的认知惯性来理解
我终于不想继续考据了。。。。
等我修整下再思考后面怎么安排吧。。。。学的东西感觉太多了,需要重新再梳理一下了~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