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儒鼎教本與實踐(大眾)

2023-03-25 06:11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儒鼎教本與實踐,儒鼎南風。


敬爱的师长,学伴们,现在好:

(儒鼎子花班学员,某)、或(海韵文化公司成员,某)、或(红叶群学伴,某某)、或(学伴,某某)。以下我来练习,儒鼎 "大眾教本與教約實踐"一文。针对大众,使用这四篇文章。


第一、七十七代孔子嫡孙的「庭训与师道。」

第二、阳明子的「训蒙大意及教約」,「龙场教条」等。

第三、汉朝崔瑗,「座右铭」。

第四、教約實踐。



第一


   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先生,是如何落实家庭训导的?我们在文中就可以见到日常状况。再者,学习阳明的内容有些人們知曉,需要附上一篇座右铭,更具圆融境地。



第二


   从明朝当时的情况来看。阳明先生有一篇文章,叫作「别三子叙」。是写给他学生和妹婿等三人的,在书信中说。如果遇到増城,湛先生的话,必当尊敬,就像遇到我一样。这是阳明子在文中,特别嘱咐弟子的一件事。


之前,学习到甘泉的「大科书堂训规」,以及伦文叙之子,向阳明先生请教的书信。这几位贤人,是有积极来往的。


阳明先生,在还没建立军功的时候,身处南京方面的国子学校,也是常常向甘泉兄长抱怨,说圣学衰微了,就只有兄长你我,有所掌握而已。


在征乱安民的事功中,甘泉是代表明朝,去诰封安南国王。安南既为现在的越南。阳明的事功中,被人熟知的是平叛宁王。其中的差别,可以从一个历史故事来说起。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司马懿跟诸葛亮对垒。司马懿底下的将官,各个摩拳擦掌,纷纷奋起想要去迎战诸葛!然而司马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拒绝出战,坚守壁垒。不过,随着战事烟硝浓重,马蹄纷腾,将官们不断请战,有压力顶不着的时候。司马懿便修书回报魏王,这些阿兵哥各个要出战,不受节制,不晓得好还是不好呢?然后,魏王心神领会,再次重申,司马懿的指挥权,要底下众将官,按他的命令行事!于是,诸葛与司马对垒多次,最后,诸葛只能被迫退散。


以上說明了,戰術的優勢,不足撼動戰略的正確。成功的军事行动中,会有一定的特性。又阳明的论述中,有以致刚强的好处,也有心机独断的力量。那军人的要求,和百姓的规范,还是有一点差别的。重大的选择,往往只在一瞬间。临事的主意,也是平日的累积。能够有所成就,能够境地圆融,自然必须教导完整。


所以,在据实的原则下,有这五点考量。


其一、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善人训练百姓七年,也可以让他们当兵打仗了。

其二、现代是相對大統一的時代。

其三、至刚易折上善若水

其四、唐朝制度中,军民比大约是一比十。

其五、面向大众和面向軍職,特性不同。



第三


   综合几项之后,便添加了「座右铭」一文。学习是点点滴滴,牢固功力的。一、由简便来入门。二、在据实中完整。三、向上升华美德。学得简便,学得完整,修德美人。这是学习顺利的三个阶段。这才能与生命的真实,具体对应。



第四


教約實踐。在阳明的经历中,陆陆续续有了,军征的实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霹雳方策后,要恢复生产,大军可不比文教,持久长效。夫子用意真切,来端正民心,欲恢复善良。所以,指导了「训蒙大意」一文,给当时的将官,要他们按照指示,去落实文教工作。其中的教约,是阳明先生说的歌诗必要性,与其功效。


四之一


   原文中第三条。「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这是歌诗的预备要求,和效用说明。


举凡要歌诗的时候,需要服装整齐,有专用的时间,安稳的精神。保持呼吸道的健康,有血气上的充足。调整吐纳出入,维持一定的节奏,不要快慢失当。在整体的练习中,不需要,饱和的个人张狂,也不需要,退却胆小。确实的练习,就有确实的作用!精神舒畅条达,心情清楚稳定,气息安宁和谐,自然在练习中,持续滋养。


四之二


   原文中第六条。「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这是在学文的过程中,不同科目,各點的进行,以下依次说明。


首先第一點,「每日功夫,先考德。」在常态的进行中,一定要有,能够身体力行的项目,要有实际运动的内容。「德者,人之所得于心者。」你相信的你才会做,做了就表示你有意愿。例如,在家就亲近人伦,落实孝道。透过称呼,和颜悦色,劳务分担等等的家庭事物,就会有不同的实践项目。


不做学习的,是因为没有希望,或者沒有方向。不上轨道的,是因为模糊不清,或者妄自菲薄。无法与人沟通的,是为什么?事務没有动静,又是哪里不对呢?这都是生活的困扰,生命一但明亮了!这些就会有所看见,有所体会,可以进一步掌握命运。


在学习的环境中,就尊敬师长,论学取友,落实道德仁义,养护自己的人品素质。在经文中也是,「孔门四科」中,德行、政事、文章、语言,各有什么落实?阳明「龙场教条」中,警觉到了哪些?甘泉的「大科书堂训规」中,又做到了哪里?


这些圣贤,当年的教导,其中的虚实进行,就如同师长,委办的事物和功课,要有所来往和回馈。内在实成,外在妥当,彼此相辅相成。这些检验的过程,就是「考德」。


第二點「背书」是指要记下来,所要背的书,需要经过筛选,有教育意义的经文,才需要这样做,不是ㄧ些皮毛擦边,或娱乐性的内容。


第三點「诵书」则是要读出声音,读出声音,用普通话就可以进行。很多作品,并不具备教学价值,要注意,不要去作皮毛,或怪腔调的东西!


对于童子学言,一定是要先满足,人际沟通的需要。口齿清晰,字音准确之后,再来练进阶的内容。成人辅导的时后,要明白落实这一点。


第四點「次习礼或作课仿」习礼是学堂中的应对进退、来往周璇,整洁卫生等等活动。课仿是类似抄书,书写的课题。


第五點「次复诵书、讲书」这是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有主题的心得汇报等等活动。


第六點「次歌诗」先经过,考德,背书诵书,习礼,课仿,复诵、讲书等等科目之后,再来歌诗,就容易完整。


项目力行,记下文本,读音准确,应对人事,抄录文本,理解内容,交流讨论,书写心得之后,再唱出来的内容,自然有所韵味,依据经文实现了与古人对谈,体会用心,自然乐声动人,富含蓬勃精神。这些内容会成为诗歌,可以实行乐教的指导,都在经文、乐记中,有准确的纪录!


四之三


     又在「训蒙大意的教约」中,也有关注了书院的分班,与定期练习等等问题,记载上说。


其一,「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每班就固定的数量,人数多了就再分班。可以分成四个班,每天都有一班进行歌诗,其他班级在厅堂中,就座聆听。每五天所有人、所有项目,都要轮上一轮。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各个班级,就在书院的厅堂中,一起作行歌学习。


其二,「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习礼与歌诗,不能没有,次数也不能少,这样才能心思活泼灵明,动作熟悉确实。学习中有乐趣,便使人持续。学习中有乐音,便使人欢喜,那就不会疲倦生厌。个人正气充满了,自然不会无所事事,不会无是生非了!


教学者,不可能模模糊糊,囫囵吞枣。不清楚是非,哪里会有礼仪?不知道来由,哪里会有教导?是懂了的,才能做训导。这是大约的原则。清楚的意识,能明确万物,也就端正了人品,这样就是素质的完整健康!


诗,一定要歌。礼,一定要练。人一定是会活动的,事情也都是人去成就的!以上,儒鼎大眾教本,與实践练习,儒鼎某某某。感谢师长学伴们。去吧、去吧、去吧,生活实践去吧!

儒鼎教本與實踐(大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