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4【褐藻】泽农耕海曾呈奎,他给国人添道菜

2021-10-29 20:17 作者:芳香炽天使茉莉  | 我要投稿

写在开头的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茉莉愿用自己拙劣的文笔纪念瞻仰“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先生。

写在前面的话:

本系列专栏是关于常见的水族观赏藻类的介绍、展示、饲养要点、个人体会

参考书籍《在日本可以看到的388种海藻写真+生态标本》

参考网站:algaebase.org 、Wikipedia

参考文献:《中国海洋褐藻门新分类系统》黄冰心、丁兰平

图片来源见水印

由于个人感情包含较多、体会和饲养经验主要来自玩家交流讨论整理,并不具有学术严谨性。但本着快乐饲养的前提,应该是勉强够用来参考。同时由于个人整理,可能会出现错误,欢迎大家指出,欢迎大神拍砖,一同交流学习。 

特别提醒:

这是茉莉某天突发奇想开着挖掘机挖的一个大坑,因为茉莉临近考研,本系列专栏随时面临长期不更新、停更甚至断更,大伙们看着图一乐呵就行 


终于是啊,褐藻常见观赏藻给茉莉磨洋工磨到了最后两期,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光速逃跑

这期我们来聊聊褐藻门里面国产的可以吃的品种,顺便补完其他不常见到的可作为观赏藻的家伙。但更多的茉莉想借此文章纪念那位“泽农耕海”,让全国吃得起海带的曾呈奎院士。


说到褐藻门里面可以吃的最出名的,莫过于海带了。夏天吃的冬瓜海带汤,海带炖绿豆稀,卤焯海带结,海带三连绝对是对茉莉这种内地孩子的大海情怀的慰藉。清甜的味道和爽脆的口感,低廉且容易买到,对于植物性海产品来说,海带的地位如同磐石一般不可撼动,不可替代。而且海带还有富含人体可吸收类碘元素,对治疗和预防地方性缺碘性甲状腺肿有奇效,可以有效预防“”大脖子病”。此外,中医上海带还作为清热解毒的中药而存在,性温凉,具有辟易驱邪之效果。

凉拌海带结

海带  Laminaria japonica。

褐藻门海带目海带科海带属本属。多年生大型藻类。孢子体大,褐绿色扁平带状。分叶、柄和固着器三大部分。叶下有孢子囊,具有黏液腔,可产生滑性粘液。海带体长可达2-5M,夸张点可以长到6M甚至以上。

种海带的绳

海带生境要求冷水大浪,低潮线往下一直到潮下带是它们的栖息地。低温的需求,让热带海域不太适合海带生长。而夏季清凉的黄海北部黄渤海环湾,霓虹北部和毛熊国家沿岸,堆着涌起的浪白,成为了最适合海带生长的地方,我国和毛熊国家也成为了世界最大两个海带生产和出口国,占总产量九成以上。

海带生长迅速且能长得巨大,自然对营养的需求庞大。常规海带生长所需求的营养盐含量巨大,就以含氮量计算,每吨水所需的最低量在流动开放水体中都在百毫克以上。而且海带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盐的需求几乎呈指数上涨。

巨浪,冷水,高营养盐,加上海带极快的生长速度和巨大的体型,并不适合在家庭海缸中饲育,不过适合的海带苗可以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海缸中生长到一定程度。

宽大的海带

大海产的东西,自然还是大海里长得好。

可就算是现在随处可见,价格便宜的海带,在百年前,确是无比稀罕的玩意。和海带一样的紫菜,中国人食用紫菜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海带类的昆布(有部分是昆布部分是海带),确切可考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以前,紫菜只能依靠人工采摘,摘海菜的人必须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湿滑的礁石见间挪动,采摘珍贵的紫菜。而海带这玩意,在古中国沿海根本没有,只能依靠向当时的塞北国家进口,比如高丽、新罗。在后来的民国年代的重庆,那时候甚至有海带比黄金还贵的现象,这也是供给和需求的局限性造成的,可以理解的现象。毕竟野生资源有限,无论是从运输商还是采集成本上,要想有稳定供应的食材,就需要在人工养殖上开拓出新的荒地。

虽然不愿承认,但毋庸置疑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海带溯源来自霓虹。古早的霓虹国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会吃海产品的国家啦,同样也是最早开始人工饲养海带的国家。有史记载,早在17世纪就有地方幕府开始研究海带的人工养殖,也有传闻说在18世纪初期有僧人将写满经文的巨石投入海中,后来巨石长出了海带,由此发明了投石法(实际上是人工造礁),当然这也只是传言,并不可考。

看回到我国。到20世纪20年代的某天,海带才莫名其妙在我国北部海岸线内引种,并在海底自然繁殖成功,主要在辽宁那块子。在动荡的1930年,一位叫大槻洋四郎的日本学者来到了旧中国,那时的他无比惊奇地发现,在大连也有逸生开来的海带,更令他惊讶的是,在这片碧蓝的海域内,海带生长如同杰克的魔豆,只能用狂野来形容。“这里可以发展海带养殖业”,他的直觉很准确,他为此返回霓虹带来了新的海带种,在那块土地上开始正式养殖。大槻洋四郎确实是奇才,他对传统投石法进行革新,改为筏式养殖,从成本可操作性和产量上都带来了质的飞跃。正是由于他所带来的技术,我国一跃成为海带养殖第一大国。霓虹战败后,大槻洋四郎继续留在国内研究海带的人工扩殖,不被国籍和历史洪流所冲刷的他,成为了我国解放后留用的日籍技师,1950年青岛筹备山东水产养殖场,1951年受聘并任山东大学水产系教授。他是第一个“海带南移”的倡导者,是海带人工养殖的首操人,为海带养殖方法在国内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海带养殖在国内发展的早期阶段,而真正让海带走遍全国各地,端上百姓饭桌的却是另一位。即“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以下人物生平摘自百度百科)

曾呈奎院士

曾呈奎,号泽农,福建省厦门人,海洋生物学家,是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30年曾呈奎从厦门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34年获得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进入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工作;1938年担任岭南大学植物学副教授兼植物标本室主任;194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43年至194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同时进行海藻调查研究;1946年底回国,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植物学教授、系主任,兼水产系主任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1950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8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1月20日在青岛逝世,享年96岁。

曾院士为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提供了基本资料。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海洋藻类的研究,在人工养殖海带和紫菜方法技术上做出了开辟性的革新,带来了质的飞跃。他也致力于扩大海洋藻类养殖规模,将海带和紫菜端上寻常百姓餐桌是他的毕生所求。而他也最终如愿以偿。

1909 年6 月18 日,曾呈奎生于厦门集美山兜内林,曾家是华侨世家,家财万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家国事业,在地方很有威望。曾呈奎也正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接受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相对先进的现代教育,由此为他将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知名的海洋学家打下了基础。

曾呈奎虽然是个富家公子,但和其他纨绔子弟有着天然之别,不继承家道主流,却对农业抱有极大兴趣。在成长成人那个饥寒交迫动乱的年代,曾呈奎常看见食不果腹的农民在海边吐着苦水冒着危险摘海菜充饥,由此就萌发了“耕海泽农”的理想。他以“泽农”为号,意为惠泽农民百姓,至少让百姓不在饥苦。也许是出于华夏人骨子里的种地使命感吧,他在总想如果辽阔的大海,可以像陆地一样耕作就好了,这是就是“耕海”。“泽农耕海”短短四个字却诠释了早年曾呈奎的理想抱负和追求。

拥有理想人人都会,追求理想部分人会,正确追求理想少数人能会,将理想结合实际变成现实却只有寥寥数人。曾呈奎在美国留学期间,学的是海藻相关的分类。但在参观了美国相应的技术工厂之后,曾呈奎仿佛是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在这里面看到了新的未来。他认为若是积极发展海藻和海藻制品的生产,从衣食住行四字需求内最基本的需求:“食”上下功夫,发展海藻产品,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分子,才能带动在国内仿佛如新生婴儿般开头的海藻研究领域,而这也正符合他的理想追求“泽农”。他又想到,能开拓发展这样产业的还得联系生产,那就必须得是人工养殖领域。于此,曾呈奎从分类学转向海藻栽培原理和加工利用的研究。

学成归国的他,立马投身于我国刚刚萌芽的海洋养殖事业发展中。他提出“浅海农业”概念和“耕海牧渔”建议,带领团队在祖国的万里海疆的每一处都留下了足迹。在大槻洋四郎等国际友人的帮助下,他和他的团队同时致力于改进海带的人工养殖方法,并且开始尝试将这一冷水物种带去温暖的南方海域。他们在努力,通过选育筛培、改良育种,甚至运用当时时代前沿的技术,让这种充满生机的植物像一头倔牛一样,向着祖国南方不可逾越温度线发起着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从低温向着高温,从温带逐渐跨国亚热带乃至像热带发起冲击,温度线像一座座峰头一样要不可及却又被逐一跨过。他带领团队,秉承着大槻洋四郎方法基础和经验,总结并开拓了广泛适用的养殖方法,更是结合我国沿海海域具体环境,逐渐将方法对应海域国情,走出了中国特色。

那几年的“特大灾害时期”,是国内所有学者的寒冬。有不屈服的刚强骨头,不幸在那场寒灾中被冻作了湮粉。曾呈奎也是在“寒灾”之中的受害者,被发配去打扫厕所,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理想追求,他相信“寒灾”会过去,总有一天,自己还能继续“泽农”再“耕海”。

君子之向,矢志不渝。“泽农”“耕海”的理想也随着曾呈奎足迹一步步从理想变成现实。

曾呈奎带领团队将海带人工养殖带到了全国大多海域,从北方温带迈向了南方亚热带的大山,大规模人工养殖从纸上谈兵变成现实。人工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海带施肥增产、海带南移养殖技术的革新,使我国海带年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九成。曾呈奎因此被誉为“中国海带之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内地百姓眼里稀奇无比的海带,在这十几年的时光中,变成了寻常可见的家常美味。曾呈奎曾说想给百姓桌上添一道菜,到那时起,他真的说到并且做到了。而且他还不止添了一道,在海带人工养殖的研究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合作的参与下,同时也在进行着紫菜人工养殖的研究,并在海带人工养殖宣布成功的不久后,紫菜人工养殖成功的好消息也相继传来。紫菜蛋花汤也成为了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招牌汤品。

大约是70 年代末,曾呈奎提出“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系统理论。到80 年代后期,逐步发展为“蓝色农业”系统思想,随后便兴起了中国海产品研究发展的新春天。直到现在新世纪,曾呈奎“海洋牧场”的理想也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

或许很多人具有首创情节,觉得,莫非是开创性的成就都不算成就。但是,更多的进步是源自开创之后的努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的人,终究会超越前人,成为“巨人”者。曾呈奎虽然没有对海带人工养殖做出源头的革新,但在推广扩殖、人工可控方向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完成了由理论上的不可能到可能的过程。

可即使是有着巨大成就的他,也没有半点骄傲自满。他古道热肠,俯首甘为孺子牛,不遗余力地扶持年轻学者,给我国海洋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曾呈奎一生俭朴,却从自己的工资、稿费和奖金中累计拿出了近3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捐助困难学生和社会弱势群体,他获得国家民政部授予的“2004年度全国爱心捐助奖”。 2004年12月,曾呈奎各脏器功能衰竭,经过抢救苏醒过来的他,第一件事就是表示要向慈善总会再捐款2万元。2005年1月12日,曾呈奎已处于弥留之际,特意委托胡敦欣院士代他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1000元。(本段摘录自百度)

也许是有着老一辈人特有的拼搏浪漫,活到老学到老便在曾呈奎院士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2003 年,94 岁的曾呈奎依然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海洋所宋金明教授长达90 万字的《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手稿,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放过。他治学态度严谨,风雨无阻,片刻不歇,都用作工作学习。一次因病住院,他一边准备手术,一边准备去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了不影响陪床老伴的休息,他半夜悄悄起床躲到病房洗手间里,坐在马桶上修改英文学术报告。手术后刀口尚未完全康复,他就带着助手和学生飞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亚太地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并用英语作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本段摘录自百度)

七十年余的科研与教学,当年理想的种子早就长成了参天大树,结满了累累硕果,曾呈奎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近400篇高水平论文,出版了十余本学术巨著。

2005 年1 月20 日,曾呈奎96 岁,病逝于青岛。他嘱咐:“身体有用器官捐献社会,骨灰洒入大海,所有书籍和资料全部捐献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他曾说过自己是大海的孩子,他生在海边,学在海里,成于海面,最后也魂归大海。

有些人是不会离去的,也许在寻常百姓厨房里,也许在海边,也许在每一个喜欢藻类研究的人的心中。

茉莉才疏学浅,文笔拙劣,仅以此文纪念曾呈奎先生,并向全世界为科学发展而奋斗终生之人致敬。


04【褐藻】泽农耕海曾呈奎,他给国人添道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