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3 家长不躺平 让孩子求得一生所爱
最近,长沙一幼儿园母女被撞身亡令人揪心,肇事女司机,拿刹车当油门,二次碾压,造成悲剧。有人不擅长开车,就有人擅长。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我认为,家长都可以“慧眼识珠”,引导孩子多做擅长之事。终其一生,热爱一事,该多么幸福!

以前我们总说“木桶理论”,恨不能补全自身所有短板;职场亦强调“复合型人才”,尤其在中小型企业。
这种思潮一度影响到我的育儿理念。看到别的孩子上各种特长班,我会焦虑。
怎么办?怎么办?人家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学武术,我家小班只知道玩。
这两年,阅读大量书籍后,我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有擅长的事。
让孩子当众唱歌,哗众取宠,没有必要;让孩子坚持弹钢琴,早早近视,没有必要;让孩子见人就打招呼,无效社交,没有必要……
我们要引导孩子多做擅长的事。活泼型孩子,喜欢社交,妈妈可以多带他出门,和不同的人沟通,锻炼表达能力;敏感型孩子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搭积木、看书,妈妈可以给出自由空间,不做打扰;完美型孩子,注重细节,妈妈可以请他帮忙收纳零碎物件。

孩子做擅长的事,每做一次,便收获一次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感受是他日后应对挫折的能量库。每当他联想起“高光时刻”,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至于不擅长的事情,家长需要耐心引导,千万不能逼迫孩子。
比如,老实、害羞的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家长要以身作则,主动示范,多给孩子讲打招呼的好处。但不能逼孩子必须说:“您好”。一味逼迫,只会令孩子更加不自信。
当孩子做不擅长的事,即使做得不怎么好,也要对他表示肯定。
如何判断孩子擅长的点呢?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他指出人类有8个智能模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组合。

对照上面这张图,给孩子提供多元体验的机会。过程中,家长要耐心观察孩子以下三个维度的表现:
做哪些事,最专注?
做哪些事,最开心?
做哪些事,最容易?
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一个词——“热爱”,而“擅长”是反复实践后的结果。

孩子热爱,愿意在家长鼓励下反复做的,就是擅长的事情。
受应试教育的荼毒,我们习惯妄自菲薄,自己哪有什么擅长的事,只是努力去做罢了。
但真实情况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与人之间在思考维度、心理特质或认知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著名诗人洛威尔说过:“做我们的天赋所不擅长的事情往往是徒劳无益的。”
我的一位旧友,高考时应父母要求,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硬着头皮敲下去的代码,令其几近抑郁。读研时,果断选择四川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书海里恣意徜徉。

作为家长,我不担心找不到孩子擅长的点,我担心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做出规划。规划是指利用相应资源,助力孩子深耕擅长领域,并取得相应成绩。
给予孩子机会,令其深度体验后,越发热爱,越发乐于实践,方能更加擅长。说到底,我们家长还是不能躺平,我们的认知和资源,深度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哎,咱不焦虑啊,顺其自然地努力就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尽我所能,让我们的孩子求得“一生所爱”吧!(全文1210字,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憨妈琪琪”公号主理人,南师大新闻学硕士,前记者,前企业管理层,阅读百本育儿书籍。现居家兼职,快乐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