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还要读书
你是否记得,上一次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如今,获取信息空前便捷,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为什么还要读书?
写文章,稍微长一点就没人看,因为习惯了短视频碎片化的投喂,对于需要自己咀嚼、动脑思考的事情,立刻就特别排斥。实际上,人是必须要有“自我性的”——工作,是自我的延伸;阅读,更是自我的探索以及寻找。我们对这个世界、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太多疑惑,有太多不确定以及迷茫。阅读就是重新找回确定性的一个过程。读书越少对环境越不满意;读书越多对自己越不满意。读书少的人,看问题越主观,越简单,越容易对什么都抱怨。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特别是从前人的经验与分析中,增加了自己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知道怎样看问题,更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不仅通过文字信息更清晰的看到自己,更能照见灵魂,触碰到内心最深处的感受以及真实。唯有如此,才能免于麻木的活着,免于僵硬机械的成为工具,免于混沌沮丧的行走世间。让自己感受到是在生活,触碰到有温度的呼吸,体验生命活色生香的美好——这件事很重要,直接关联幸福度。所以,请大家尽量做好深度阅读。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然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