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二模写作话题解读与范文5篇:质疑与相信
2023高考在即,带来2023年上海市奉贤区语文高考二模写作的解读与范文哟! 文末还有全部16的二模写作范文合集分享
「奉贤二模」
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认识和思考。
【话题解读】
这个作文题目比较简单清晰,讨论的是质疑和相信哪个更难的问题。哪个更难呢?或许是质疑难度大于相信,也可以是相信的难度大于质疑。而“不尽如此”,还提醒我们,或许是两者都难,还或许是两者都不难。在看似简单的一个“哪个更难”背后,我们还可以建构起更多的看法。
“质疑”难吗?当然是难的。如果质疑的是一种已成定律的大众认知,那需要有极其专业的知识体系、清晰的逻辑架构,来表达你的“质疑”。同时你会面临的是大众的“狂风暴雨”,因为你是一个特立独行者,“非大众”化的认知很容易被他人所排斥,为时代所不容。
“相信”难吗?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其实简单的是“轻信”而不是“相信”。人们之所以比较常态化地认为“相信”简单,因为“相信”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不需要特立独行,只需要从众即可。但恰恰因为这种常态认知,才让“相信”有了更多可思考的空间,重新去界定怎么才是理性的“相信”。
所以,两者究竟哪个更难?好像我们已经不能随意下结论了。
“质疑”不是简单地、随意地怀疑,更不等同于无端地揣测,它应当是建立在对事情谨慎独立地思考的基础之上,对某事表达自己的疑惑与不认同,并进一步促使大家寻找真相与本质。这样高质量的“质疑”,古往今来都难能可贵。
而“相信”,不是简单的盲从,更不是在自己织就的信息茧房中成为单向度的轻信者。真正的“相信”,也应该建立在“质疑—思考—探究—相信”的理性思考之上,这样的“相信”,虽难,却更有意义。
对于不愿意思考的人而言,将“质疑”等同于随意地“怀疑”“揣测”,将“相信”等同于“轻信”,那么这两者都简单;对于愿意去思考的人而言,“质疑”与“相信”都需要缜密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识,两者都不简单。
参考范文1
重审问题与信条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质疑与相信中前进的,而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身处质疑与相信之海,人们对于二者当中哪个更难产生了碰撞。诚然,质疑与相信的抉择是艰难的,但我们重审它们便可发现,它们失去彼此便不能独活。
所谓质疑,就是提出问题,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不同看法或是在思考过程中有不解,希望有人为自己解答,其本质上是一种外向的索取;而相信,则是对某一事物的接受与认同,甚至能转化为一个人的信条,其本质上是一种内向的接受与转化。
二者在本质上的不同,引发了其难易程度的争论,但往往一个人身上“一边倒”的情况较为明显。对于质疑难于相信者,这一现象说明其所相信的事物已成为他的信条,此时让他对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提出质疑,意味着他要拿自己的思想开刀,甚至可能导致他三观尽毁,使其观念崩塌再重组,于人类,这是一件极其费力的事。此时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开始驱动他对于乐意接受的事没有任何疑问地去接受,其反映的是他对自我价值认识的缺失,这一现象的例子就是对待别人的赞美,正如阿兰·德波顿指出:“人之所以如此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因为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听闻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时,往往不会质问其原因与真实性,而是不假思索地接受,此时的相信,是一种机械的接受,故其害也很明显:将不符合期望的观点拒之门外。
反之,对于相信难于质疑者,此时的相信已建立在审度与慎思的基础上,他会在完全接受观点之前寻找可攻击的点,并一遍遍地质疑,寻找能说服自己的理由以及对事物本身的判断,而非机械地相信。这种相信需要谨慎的消化与吸收,其养分来源于有价值的问题,而非随口一问。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杠精”,他们随口提出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问题,让人们觉得质疑只需嘴上功夫,但这种质疑没有经过大脑周密的思考,不过是一些吹毛求疵和无义之举。
因此,精心的质疑难于机械地接受与固执的坚信,而谨慎的相信难于随意的提问与无意义的挑刺。可见,二者的难易程度实则没必要讨个说法,不如重新审视它们:质疑的建立需要不同观点与信条的碰撞与摩擦,当有不同的观点来攻击自己的信条时,经由大脑的思考才能产生有意义的质疑;而相信的建立则需要不断寻找观点与事物可能的漏洞并一遍遍地质问,才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真理。当二者失去彼此时,它们各自只能沦为口舌之快与思想垃圾。
因此,在做出相信或质疑前,我们应动用另一方,来为做出一方决定前打下扎实的基础,审度之后,方能出真知,让人的思辨能力成为二者的纽带,人才能在独木桥上保持平衡。
点评:作者从“质疑”与“相信”二者所呈现出的“外向的索取”与“内向的接受与转化”心理表征入手,顺利引出“质疑难于相信”和“相信难于质疑”两种看法,并分析其原因,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精心的质疑难于机械地接受与固执的坚信,而谨慎的相信难于随意的提问与无意义的挑刺”。小作者的理性思辨也恰恰体现于此,给概念的比较加上充分的条件,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关联与纽带,两者互为基础,方能得到真知。说理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体现出较强的思考力和表达力。建议文章标题可以更加清晰,更有统摄力。
参考范文2
直 面 质 疑
有人认为,质疑一件事情比相信一件事情更困难。尼采曾说: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对他精神的考量。确实,质疑、纠正一个众人认定的事实,往往比相信需要更大的力量。
质疑一件事,即推翻已被多数人默认的事,它带来争端、混乱,甚至变革,而相信一件事情就如如同在白纸上作画,它带来新奇与希望。所以质疑往往在外界上首先遭到了大于相信的阻力。正如哥白尼质疑地心说被教会迫害,古代贤臣质疑朝廷暴行被贬谪驱逐。历史上的种种向我们证明,质疑往往遭到社会的反抗,从而难以前进,因为那些已被搭建的事实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依据和社会的地基。当自己的立脚点被动摇,人们就会去逼迫质疑者闭嘴。这在当今网络社会也是如此,你的质疑在当下更加凸显,而易遭受舆论的挟持。正如温柔博主质疑豫章书院从此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和舆论的中心。若一个人没有特立独行的勇气,质疑往往被淹没在了只愿相信的呼喊声中。
除去外界和社会影响,质疑对于自身心灵则是更大的挑战。首先,质疑一件事情,不代表你能同时找到一个新的真相,“不立先破”是一个极具危险的做法。人们出于对于稳定性本能的追求,更愿意相信事实而加强构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而质疑,如关上一盏灯,置自己于黑箱之中,承受着怀疑与迷茫,去寻找下一个足以说明自身的灯。
并且质疑可能会触及到了人们所认为的最重要的内核,如信仰、生命之意,所以质疑则远比相信艰难。人奋起一生寻找生命之意所在,相信自己的存在,怎么能忍心打破呢?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你的质疑与相信对于你的价值判断与人格极其重要。质疑是困难的,但我们仍需质疑。
不论是韦伯为世界祛魅,还是尼采呼喊“上帝已死”,这些质疑动摇了我们为人的根基与信仰,宛如陷入了无穷的黑暗,但我们从而有了继续寻找明灯照亮自我的意义的机会。
本真性的说法认为,我们不能盲从外在的压力,做到清醒地与自己对话,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要承认质疑比相信更困难,更要相信质疑本身所带来的力量,从而引导自己与社会走向一个更加明亮的,开阔的世界。无论风暴将我带向何处,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点评:文章观点清晰,顺承材料的观点,即“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为何更困难?小作者分别从社会影响、心灵挑战和内核触及三个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思考,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可见其功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在分析“质疑”更难时,一直将其放置在与“相信”比较的维度上去分析,做到了准确扣题。整体行文思路清晰流畅,写作过程中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密度。

今日资料分享
2023年上海高考二模语文写作范文汇总,16区共87篇

搜集整理不易,有需要的同学家长,别忘了一键三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