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附庸的下场:德国“去工业化”,美国趁机“挖墙脚”

2022-09-26 22:14 作者:火星方阵  | 我要投稿



文/刺客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德国并非欧洲与国家中支持乌克兰最积极的国家,但绝对是受伤最严重的国家。为了附和美国 ,德国经济因能源涨价危机的高烧不退而遭受重创。但在制裁俄罗斯方面上,柏林一直都冲在最前线。

欧洲能源涨价危机的爆发,造成电价水涨船高,受影响最大的不止是普通民众,还有德国的企业。据海外网报道,能源危机给德国的商品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公司因支付不起高昂的电价,不得不减产或者停产。业界担忧,能源价格的长期走高,将会导致德国“去工业化”。

事实上,美国媒体早前就已经发出过类似的警告,只不过德国的决策者沉迷于政治表演秀。普通老百姓在缺电少气的日子里,咬一咬牙就熬过去。但是,如果生产成本过于高昂,企业熬一熬是会亏本的。资本家谁也不愿意做这种赔本生意,所以企业只能被迫停工停产。

德国企业因能源危机而被迫关闭,被波及到的不止是德国经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商品供应链,会因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倒闭,而陷于断裂状态。就目前形势来看,俄乌战争不大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结束,西方对俄制裁还要持续更长时间。这就意味着,德国最终被去工业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近段时间以来,德国总理朔尔茨为了满足国内的天然气需求,亲自跑到沙特寻求更多的能源供应,同时还从法国进口大量天然气应急。另外,德国还拨出650亿欧元的资金,为企业提供补贴,希望借此帮助他们熬过这个冬天。不过,德国政府这一系列补救措施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很难扭转该国企业当下的这种不利局面。

更何况,德国这些额外进口的天然气,由于价格昂贵,势必进一步推高德国的电价。这不但无法解决德国能源危机,反而会给企业增加更多的额外负担,从而引发企业的关闭潮。德国企业协会一名官员日前警告称,即使有政府的补贴资金,很多企业也将难以生存。就当前德国的能源价格水平,这意味着德国正在自动“去工业化”。

德国工业生产环境急剧恶化,给了美国趁机“挖墙角”的机会。就在越来越多德国企业被迫关闭的时候,美国却趁机捅刀,利诱德国企业到美国建厂。据环球网报道,近日,特斯拉叫停了其在柏林工厂的电池生产计划,并将原本用于该工厂的设备运回美国。

特斯拉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俄罗斯断气导致能源短缺,造成工厂生产成本飙升,企业难以生存。更重要的是,美国近期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承诺给在美电动汽车制造商每辆车7500美元补贴。显然,特斯拉也看中了这块利益蛋糕,因此放弃在德国生产电池的计划,转而将工厂转移到美国,分享《通胀削减法案》的利益蛋糕。

美国出台这一方案,其目的就是为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土建厂生产提供补贴。由于美国这一补贴法案,仅限于北美电动汽车行业,因而包括韩国、欧盟在内的一些在美建厂的企业,都被排除在这块利益蛋糕分享清单之外。为此,韩国政府正在积极与美国进行交涉,不过有韩媒直言“说服美国改变想法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美国抛出《通胀削减法案》这块诱饵,让那些在欧洲建厂的美国企业,回流到美国本土建厂生产。欧盟对此大为光火,日前扬言要对美国这一法案展开调查,以证明其是否违反世贸组织规则。

美国挑起与对手之间的竞争,把盟友推到台上去“唱戏”,然后借此挖盟友的墙脚。这是美国坑盟友的一贯手段,德国其实也并非首个受害者。此前,美国就是利用这种手段,将澳大利亚推向反华的前台,然后趁着中澳关系恶化之际,动手抢夺澳洲商品在华市场的份额。

显然,德国死心塌地充当美国反俄急先锋,最终将自家工厂搞得纷纷倒闭。德国充当附庸的下场,就是美国在背后捅刀。美国此举,给本来就陷于困境的德国工业体系,带来更致命的伤害。对于没有战略自主权的欧洲来说,我们要说的是,活该!!!


当附庸的下场:德国“去工业化”,美国趁机“挖墙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