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我有话要说!——他们这样说:
风景园林 | 讨论会 | 精彩回顾
作为学生,我们在探索我们所学的到底该如何应用;作为已经工作的职员,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项目到底是在服务群众还是甲方。与此同时又看着竞赛中对于风景园林治理核污染的讨论,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疑惑和思考:我们到底在做什么?针对此话题,我们开展了风景园林圆桌讨论活动。讨论会于昨晚圆满结束,共计527人参会,最高在线142人,无论是发言嘉宾还是聊天框里都能感受到大家讨论的热情!
没能来参会的伙伴们不要急,下面我们将本次会议发言纪要公开,这其中有你拍案称奇的观点或想补充的内容吗?你觉得还有什么不吐不快吗?
大家依然可以在本推文下发表你的观点~
#01 精彩回顾
本部分仅为部分观点汇总,并非嘉宾实际对话
三木:
我不希望讨论的是现实是什么,而希望讨论的现实应该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和民主化建成。
三木:
引用德波的一个观点“永不工作”。什么叫永不工作,是永远不按资本规训或者异化的生活方式工作。
三木:
在该仰望星空的时候仰望星空,在该脚踏实地的时候脚踏实地,我不认可这样的观点。我的观点可能是否定。我觉得,我们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在不想仰望的时候就可以不仰望,不想脚踏的时候能不脚踏。
这才是真正的否定了原来的逻辑,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LA先锋君:
当我们的创意去落到现实的时候,就不得不去考虑现实问题。
我认为创新性思维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但是它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吴签华梦拓景观:
应该以实际的项目为底,然后做科研,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风景园林应该注重可持续性,以及具体的项目和使用者的需求或细节。这是确保项目成功或满足社会期望的关键因素。
LA先锋君:
只有让设计思维的小行星在大环境中去共同演变让创新思考与真实实践共生并行,相互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02 辩论环节
下面是各位嘉宾和观众们在辩论和圆桌讨论过程中的细节,嘉宾们也希望自己的发言能够给还对风景园林感到好奇和疑惑、想要报考风景园林专业、以及此刻或许正在困惑这个专业究竟在学什么的你一些启发和思考。
希望能够打开大家的思路,我们不对专业本身进行批判和攻击,而是共同去思考现状的成因,以及迎接和开创未来的方式。
正方观点:风景园林应该仰望星空
三木:我这次来其实也是想纯粹的跟大家交流我们的一些观点或者是我的一些经历。希望可以给各位同学提供一点视角,在历史上,西方设计学科曾发生过三派争论:灰派、白派和银色派。这些讨论可以给今天的我们很多启发。
此外,类似于在90年代由库哈斯等人确定下来的实用主义设计观念影响了全球设计体系的发展,但在当前情况下可能不再适用。因此,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实用主义与审美价值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等问题值得探讨。
我的观点是,第一点是我们需要独立的思考和执行力,第二点是我希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进行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就是大家也知道,就是说一般大家讨论这个辩论,最后的得出的结论就是我应该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我的观点可能是跟他否定,我觉得我们有权利选择,不用仰望星空,也可以有权利选择不用脚踏实地。这是靠你个人的能力能决定下来的。
第三点是我们提倡的学科建设,我们不愿意把这个学科的讨论放在这么浅的位置上,比如我们只在风景园林里讨论设计怎样,我们去讨论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比如刚刚引用的这些学者或者学派,其实都是在风景园林很难接触到的学者,但在知识界来说,他们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人物,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去思考,有独立的见解,多学习不一样的事情。
我们不希望讨论的是现实是什么,而是希望讨论的现实应该是什么,这样子我们才能推动社会和民主化建成,才能够通过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把它变为现实。
LA先锋君:
我记得2019年的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中,一位获奖同学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立体交通景观,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庆复杂且拥堵的交通问题,这个作品受到了很多学院派老师的喜欢,但是在颁奖典礼的时候,有人提出如果你的作品实现到我们的这个现实生活当中,发生战争,这个交通枢纽点被炸掉,那么整个交通体系就会瘫痪。针对这一个问题,同学回应说这只是一个创意。
但是当我们的创意去落到现实的时候,就不得不去考虑现实问题。
在别人的这个观点当中,觉得设计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交通节点,需要在后续设计或者实现过程中有安全可靠的理论支撑,但对于创意而言,我觉得能够最大限度上去用清晰的方式来解决现有的一些问题就足够了。过去我们国家在城市规划或绿化建设中也遇到过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小小的错误,但也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我们认为好的做法也同样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慢慢提取的。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认为这种创新性思维模式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但是它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把我们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
从本科生本科到研究生到工作者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也能明显能感觉到我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但我更愿意选择新的方式。大家知道行星之间是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星系系统,我们每一个创新的点和每一个学科,就好比每一颗小行星。只有让行星们在一个大的环境当中去共同发展或者是演变,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这当中去发现和见证更多的可能性。
向上滑动阅览
木木夕:
仰望星空其实不只是包含那些虚无缥缈的设计,而是达成共识的科研体系、有影响力的发表物、包罗多方的行业联盟、定期举办的行业交流盛会等,我恰恰觉得是因为以前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大家都在脚踏实地地做大量的项目,而鲜有人去仰望星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多是借鉴建筑规划、生态、历史地理等研究。
总体来说,大家读书阶段可能都会跟老师们做一些项目,尤其是前些年在我们行业比较好的时候,老师会有大量的项目。
我恰恰觉得是因为大家都在做大量的项目,而没有人去做出来一套理论体系,导致我们现在读博士的时候,最后的论文基本上会是套用建筑或者规划知识,或者是生态、历史、地理等。可能正是因为以前发展的比较好,大家都在脚踏实地做项目,没有人去关注仰望星空的方面,景观专业内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所以可能其实我们恰恰在这种危机的时候,可以去仰望星空。
反方观点:风景园林应该脚踏实地
吴签华梦拓景观:
第一个同学说他觉得是个人生活方式来决定设计,或者独立思考。其实这就存在一个经验主义问题,你只是用经验来做,有可能这个项目就只存在你们的概念中,落地性很差,或者跟业主方、使用者的需求是有偏差的。
因此,我选择脚踏实地的立场。
第二个朋友说到创新,其实脚踏实地不是不创新,反而我们鼓励创新,包括现在国家层面也是在鼓励创新。只是前期是站在具体的项目或者叫脚踏实地的基础上来做。
第三个朋友说到被经济影响,其实这个我想分享下地产,其实是因为发展太快形成一个广告效应,如果你做公建或者做一些私家花园,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我们去解决问题。需要脚踏实地在原有项目的需求上做一些创新。
另外一点是要生存。现在景观缩水严重,其实跟政策和市场经济有关。
比如漂亮国现在在世界各地做项目,那么我们国内的设计师有没有可能拓展到海外市场?要生存的话,其实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实际的项目为底,然后做科研,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因为本身好的设计师是会经常关注一些竞赛或一些科研成果,然后运用到项目里面。
他可能科研精力不多,但他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科研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愿意给基金到很多高校科研,科研成果是供行业一个发展使用的。
我总结下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想强调的脚踏实地主要是希望注重使用和可持续或项目需求。
风景园林的主要的任务肯定是提供实际有用的功能。比如休闲娱乐,社会活动,但过于仰望星空,可能会导致园林的使用性降低,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前面大家说的落地性不够或者是有偏差。其次是可持续性,过度仰望星空有可能浪费大量的资源。后期维护费比较高。
第二,风景园林应该注重可持续性,以及具体的项目和使用者的需求或细节。这是确保项目成功或满足社会期望的关键因素。在脚踏实地的设计中,我们强调,风景园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需要确保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此外,可持续性也是关键,设计应该考虑资源的活力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脚踏实地的风景园林设计着重于实践或可行性。他不仅关注细节,还要尊重使用者或当地的需求。设计方法有有助于造出有意义,有用和令人满意的空间,为社会提供真正的价值。
风油精真辣眼睛:
我其实不觉得今天是一场辩论,我们也不需要去站在哪个角度去把对方给驳到无话可说。脚踏实地还是应该仰望星空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而是一个先后的事。我觉得二者本身就不冲突,本身也不需要被拎出来讨论,那既然现在这个冲突出现了,那就是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该做好的事情给做好,所以这些不该被讨论的事情反而被拿出来讨论了。
我的两个观点主要是想去批判现在学院派的一些做法。
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从业者。第二部分是针对学生。
首先,风景园林的教育从业者并没有去很好的把控整个学科的边界。
十来年前,那个时候应该没有那么多老师和学生是在专心的做风景园林领域的科研,因为当时在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红利背景下,学生本科毕业就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
那现在呢?2022年由于各种不可抗的因素,项目少了,公司倒了,老师们呢又无可奈何的要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重新放回到学校。学校内部的晋升、评职称、奖学金、奖金,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你需要有多少篇论文?需要有多少个基金项目?老师们只能眼望这片贫瘠的风景园林科研土壤,没有什么其他的好的办法,就去搞交叉学科。不断的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体系套用到风景园林学科。
学生在这几年也失去了很多能够外出实习,增长工作经验的机会。导致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比较美好的,理想主义的时代。那学校呢?他们没有在教学上及时调整,没有能够搭建学校与社会连接沟通的桥梁。处于象牙塔的这这部分老师们仍然在用他们包浆的PPT里边的那种华丽的词藻,去渲染自己学科的深奥性。
除了这个用生态策略治理核废水的图纸外,还有其他大家看来可笑,在网上引起热议的题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人类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还有自然问题,简单的归结为是风景园林没有介入的问题。
但是我不想把这个责任全部都推到学生头上,我觉得这是风景园林教育从业者的一个悲哀。学生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偏舟,只能在老师们去制定的规则框架下去做出最符合评委老师胃口的一盘菜。
我觉得造成这种乱象的主要负责人就是竞赛题目的制定者,当然不是否定所有竞赛,有部分竞赛他们把风景园林的作用达到了它不该有的高度。然后要求这些参赛者在这个高度上进行创作。
但我不是否定所有竞赛,我认为有些有些竞赛是十分有意义的。
比如说一些花镜设计竞赛,景观构筑物设计竞赛,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如果不套一个比较宏大的壳子也很难获奖。但是这些竞赛最有意义的点在于图纸是有落地性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觉得好的设计不一定需要一些宏大的趋势进行表达,特别是对于景观行业而言,主要还是要去考虑落地的可能性。所以我呼吁,风景园林教育的从业者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个失误还有偏差,并且去做出改正。
有光:
我主要分享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其实是来自最近的李佳琦事件。
我在想,如果说风景园林是一个产品的话,我们该去怎么样打磨这个产品。企业在研发产品的时候,一般会把多数经费放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上。但相反,如果说只是想通过网红直播方式去完成产品的销售盈利,那么可能就会面临现在类似于李佳琦事件的情况。
风景园林的仰望星空,其实是在一个品牌的传播和推广,用很多的噱头去哗众取宠,我方观点认为脚踏实地是在一步步的去打磨风景园林这样一个产品,让它的价值被认同。
第二个观点可能会有点偏激,这个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想法。我自己我在跟我朋友说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算是风景园林的“毁灭派”。
我说的毁灭第一层意思是体量的停滞。我认为这个行业是不需要这么多人的。风景园林在成为一级学科这十年当中发展太快了,让我们认为我们这个专业好像是世界的主宰。
我们目前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一个学科建设点吗?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招生和从业人员吗?这个体量真的能养得起这么多人的生活吗?
第二层意思,现在说一花落万物生,我觉得是一景落万景生。风景园林的衰落其实对于很多可能还没有来这个专业的学生,或者已经在这个专业当的学生来说,会是一个生的机会。很多人说风景园林不好学,综合性很强,我其实并不是特别认可。在行业发展过程当中出现波动,甚至走错道路的一个情况下,牺牲一代或者几代学生是常有的一个现象。
我就在想,谁会是被牺牲的这样一代?
第三层意思,是对于行业本身的稀缺性而言。大家知道市场是由供需关系去决定的。现在这个市场环境,风景园林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这种新生血液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老人的地位不再岌岌可危,如果说有较少的人去参与到这个行业里,那么现在在的这些老人会不会会好过一点?稀缺性是否会得到一定的尊重?
最后我想分享一段话给大家,风景园林要找出路,就要脚踏实地,不要总想着通过各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的修辞手法来自我陶醉,少一点不切实际,好好静下心去学好数理化文史哲,做真正有用的事。
小马同学: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我们专业太容易被质疑,缺乏权威性。就比如说当下发展特别火热的公众参与策略,这是一把双刃剑。在没有权威性的时候,这仿佛是给居民一把质疑我们的武器。我想针对这个问题反思我们学科的立足点是什么,就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我的第二个核心观点就是我认为的立足点是什么,我认为风景园林其实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央美非常注重艺术方面的论证,我认为园林艺术方面是没有和其他任何学科重叠的净土。这一论点可以从我们学科的发展史中得到证实,比如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每次进步都伴随着技术与艺术的突破。比如我们类比建筑,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每次的理论进步和实践进步,都是伴随着技术与艺术的进步的,比如技术艺术的进步迎来了佛罗伦萨主教堂的大穹顶,成为了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这是非常有历史性、有纪念性的实例。到后来现代建筑运动的爆发,以及国际式建筑以及其后的各种趋势的诞生基本都是沿着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趋势诞生的,所以我比较重点强调艺术性。
既然提到艺术,它并不是扼杀创新,而是说我希望在技术和艺术的领域大胆设想,而不是说只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到我们的学科里做一种策划、做一种叙事或者讲故事。我们也应当有这种能力,但不应当是我们核心的立足点。
第三个观点就是没有边界感。没有边界感导致我们的研究方向都和其他学科重叠,导致很多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可以替代我们的方向,比如说我们现在很推崇用GIS处理各种地理信息,我想这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又分散了太多精力去研究空规划尺度、地理信息方面的分析技能,我们又是丧失了自己学科的立足点。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立足点,比如说要设计一个公园,要设计一个广场,那毫无疑问,应该是我们风景园林设计学科的责任,但是这个事情我们没有做好,我们这一片静寂之地,这个绝对领域是没有维护好的,造成了现在在夹缝中生存的局面。
我的核心点就是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个绝对的领域先做好,先把自己的饭碗保住了,再去和别人抢饭吃。
#03 自由讨论
菜博士:
我是中途看见朋友圈这个很有意义的讨论就来了,我中间进来的时候听到大家在讨论风景园林面临的教育上的问题,我觉得要正反来看。确实在早些时期我们这个学科是非常偏实践的,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里边的评价体系要求这些学科老师也要能有科研上的产出,这就导致有的学校在招收教职老师,或者说有考核要求,老师被迫去做一些科研项目。
但是去年我们也知道我们专业学术博士变成了专业博士,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在国家导向层次上对未来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
在最更早的时候,专硕的培养单纯就是大家只要能够把设计做得很好,然后转换成学学位论文就可以了,但是在前段时间发展比较畸形的时候,要求专业硕士也要做科研。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高校对于学生的引导了问题,现在对于这个学科调整,我觉得也是在整个学科上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要对这个学科抱有信心,因为现在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还比较年轻,大家也应该给予这个专业发展时间。

再次感谢各位参会嘉宾的精彩发言,感谢大家愿意在Needle平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们很高兴看见来自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背景和不同视角的人们与我们分享他们独特的经历和思考。
这其中有你pick的观点吗~可以使用公众号划线功能标注出来哦!
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讨论的问题?你希望之后圆桌会的议题是什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点赞互动量高的也许会成为下次圆桌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