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困惑了:在零下45度的环境下,中国用啥方法防止线路冻害?

随着中国将本国的铁路铺设到了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地区,老外们变得困惑了:在这个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5℃的环境下,中国如何防止本国高铁线路的冻害,难道说,提升轨道钢轨枕垫可调范围这个办法,就能让铁轨免遭冻害么?他们使用的这1方法老外们真的没想到。冻土就是含有冰的岩石和土壤,它的冻结和融化问题一直是桥梁建设当中最让人觉得头痛的部分

倘若一个国家想要在冻原又或者是高原区域建造铁路,那么他们最头痛的东西,那就是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融化又或者重新冻结的冻土层,哪怕中国这一有着丰富青藏高原铁路建设经验的高寒区域铁路建造大国,也会因为不同环境下冻土层的变化而感到困扰:热管虽好,也能有效解决冻土层在夏季高温融化的问题,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这种有着高精密度结构的设备价格可以说是非常高,并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防水铺填式路基固然效果良好,但这种特制路基却有着建造工程量相对较大的缺陷,再加上这种路基需要使用大量废弃橡胶材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像是大兴安岭地区等自然保护区,是不能使用这种可能产生污染的危险材料的。
所以,大兴安岭腹地到中国“冷极”这一段路上唯一的铁路牙林铁路,所能使用的抗寒装备就只有从青藏铁路引进的多用途抗寒轨枕了,在热管不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山区,以及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防水路基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轨道枕木的方式,成为了当地铁路工作人员应对冻土环境下地面因为冻土融化凝结地形改变的最好办法,通过对钢轨和枕木预构深度的调整,高厚度的垫板能够让轨道所需要承载的压力变得均匀化,这将让牙林铁路所需的检修难度大大降低,也使铁路工作人员能够腾出时间来,对线路进行更为细致的检查。

从牙林铁路如何对抗零下四十五摄氏度的应对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初的青藏铁路,其修建过程对于中国并非没有任何意义的,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使用到的寒冷环境对抗技术,现在已经成熟,并且下放到其他所有需要应对高寒,又或者冻土环境的铁路当中来使用,并且提升了这些铁路的安全性,有效降低了这些位于寒冷地区的铁路所需要付出的运行维护成本。
就像是通过调整轨道和枕木之间垫板厚度的这点,大概就连老外们都没想到过这的确能用,但这并不代表这一方法就不能使用,随着未来中国在寒区,以及无人冻土地带建造的铁路变得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由青藏铁路的建造研究出来的办法,也将会随着中国铁路的逐渐推广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