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莲灯到深海,国产动画进步了吗?


在我小时候大概零三年吧,那时候互联网还没发展起来,手机也只流行诺基亚,那时人们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方式除了电视机就是DVD影碟机,那时候阿公有一台影碟机,有很多碟片,以潮剧和潮剧小品以及潮汕戏曲居多,还有三部名著电视剧,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当阿公放西游记的时候,小小的房间里总是坐满了小孩子。那种一起看电视剧的快乐氛围,不亚于过去人们一起看露天电影。
偶然一次机会,在姑妈家看了《宝莲灯》,碟片放完之后,我又把碟片借回家里,看了很多遍,那是一种视听的震撼,里面很多情节和配乐,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多年后,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人可以随时在手机上看任何电影。而我也已经是个成年人,当各路媒体开始鼓吹国漫倔起的时候,好像是从《大鱼海棠》开始,确实挺美的,徐佳莹唱的配乐也真的很好听,到后来《大圣归来》《哪吒》《姜子牙》,我看完就忘了,似乎也没有说的那么好嘛。直到这两年有两部电影引起了热烈讨论分别是《雄狮少年》和《深海》,朋友带我去看了《深海》
走出影院,像吃了一口五颜六色包装精美的棉花糖,或者说它就像是一幅油画,所有高饱和度的颜色都往画布上倾泻,确实绚丽夺目,但是却会让人视觉疲劳,更像是一种炫技,像是为了向观众展示新的粒子渲染技术是如此的震撼人心。我对朋友说:不如我小时候看的《宝莲灯》。
第二天,我们在电脑上重温了《宝莲灯》,仿佛又回到十几年前那个下午,回头才发现,国产动画进步的似乎只有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的三维渲染技术罢了,《宝莲灯》里的剧情设置,镜头语言,配乐配音,都全方位优于《深海》。
从最基本的剧情说起:《宝莲灯》说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深海》说的是男主救了抑郁症女主而牺牲自己的故事。一个是传统故事,一个是现代故事。传统故事可以有不同演绎方式,但基本的故事框架是相同的,《宝莲灯》加入了小石猴儿,已经成佛的孙悟空,土地公,噶妹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他们始终是配角,我们还是能够清晰的看到沉香一步步成长最后打败二郎神救出母亲的基本脉络。而《深海》似乎从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似幻似真的世界,导致你无法分辨那些奇幻现象是这个故事里的基本设定还是故事里的故事基本设定,到影片结束,我们才焕然大悟,这原来都是梦境。这种类型的故事我在《爱丽丝梦游仙境》看过,只不过梦境的场景一个在深海,一个在森林。可以说前者是迂回婉转的,后者是平铺直叙的。影片从一开始小女孩梦里妈妈的黑色背影变成满是眼睛的黑精灵,和后面梦境里绚烂多彩的海上餐厅各种动物,影片想让现实的东西去一一投射梦境里的东西。那这就导致了我前面说的无法分辨奇幻的现象是故事里的基本设定还是故事里的故事基本设定。这就导致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故事逻辑,你要不在最后说这是梦,而是跟我说这是进了一个海底马戏团,我也会认同。毕竟我怎么知道你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设定动物是可以说话的呢?所以说,最后男主的现实人格和梦境人格的截然相反才会让人无法接受。
第二,镜头语言,《宝莲灯》的镜头语言很简洁明了,往往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交代的内容很多,没有多余的镜头。在当时也是创造性地用了三维与二维的结合,可以看到人物和布料是二维的,而一些厚重的建筑是三维的。画面的色彩更是如中国传统水彩画般美好,沉香和三圣母泛舟荷塘的美景已经是我对夏天的美好想象,人物形象塑造上三圣母的柔美,二郎神的阴骘,沉香的单纯,哮天犬的狡猾,小猴儿的可爱,巨灵神的笨拙等......谁是正派谁是反派一目了然。反观《深海》虽然也标榜中国水墨画风与三维动画技术结合,研发“粒子水墨动画”,但明显,对于中国水墨画的理解可能跟传统相差甚远,而更像是西方油画和三维动画的结合。因为基本上中国画是写意的平面的,西方画是写实的三维的,实际上近十年来除了大鱼海棠,动画片都有三维化的情况,这两年更是为了拿补贴把很多原本二维的动画片做成了三维,如《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三维渲染技术的提升固然是好事,但是三维的就一定比二维的好吗?换句话说,西方油画就一定比中国画好吗?显然不是。《深海》的色彩表现无疑是丰富细腻,但是很明显失去了影片的色彩情绪倾向,对比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全片黑白直至最后一个镜头的彩色。我们很直观的感受到两部电影在镜头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加上《深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是十分怪异,基本是类似于《雄狮少年》的模型,尤其是南河这一角色偏要塑造成吊梢眼,宽眼距,阔嘴巴的形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或许是为了符合他小丑的定位,但是就算是星宿的小女孩形象也明显不是大众眼中的动画片可爱女孩的想象,对比小沉香,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甚至连自己的审美都要怀疑,于是那些亚洲脸上整着欧式双眼皮和高鼻梁的演员网红充斥着我们的屏幕。
第三,配乐配音,《宝莲灯》最著名的配乐应该是张信哲《爱就一个字》,虽然歌词像是写爱情,但是终归是旋律动人,让人过耳不忘。李玟和刘欢也分别唱了《想你的365天》和《天地在我心》。在影片中丝滑融入,让人陶醉不已。就算我当年只有七八岁,也能记得这些旋律。配音阵容更是豪华,徐帆配的三圣母,声音真的太有古典韵味太温柔了,姜文配的二郎神也是成为我小时候的阴影,宁静配的成年噶妹,声音太有辨识度了,陈佩斯配的孙悟空也是特别有味道。这些声音都让我难忘,基本可以从声音就能辨别正反派。再看《深海》配乐,看完没记住什么旋律,配音方面倒是星宿和南河的配音十分具有反差,一静一动,特别生动。动物们的声音也是很有趣,各种音效环绕也是让人身临其境,配上热闹的场景确实让人心情愉悦。
从1999年的《宝莲灯》到2023年的《深海》,我们的科技水平己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审美也在融入世界的潮流中发生改变,各种媒体各种舆论信息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好与坏的评判标准似乎变得灵活多变起来,但正如我前面说:我吃了一口五颜六色包装精美的棉花糖。现在想起来,或许我小时候吃的是一块简单包装的大白兔奶糖,它的味道是那么经典,以致我现在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