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品三国英雄人物,做当下随和阿宅

2020-03-19 22:43 作者:钱坤一  | 我要投稿

第一次看,是中学时好基友推荐的。
在基友家一起看了电视,然后被易中天老师以故事说人物,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所吸引。

比如谈起人物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的不同时,曾聊到“关公与曹操讲价求婚,结果反被曹操NTR截胡”的一则轶事,由此催生群众口口相传“曹魏好人妻”的典故。
诸如此类,给少年时的我不小的冲击。Σ( ° △ °|||)︴

还有老师、教授上课是这样上的啊?太过瘾了,太有趣了。
因此那时看电视,准时收看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就因为易老师。

作为品三国的第一个篇章,易老师大谈曹操的“不拘小节,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以及随之而生的成功之路。
比起死板教条的历史课,内容非常新颖,也由此网络上大家对曹操有了“曹老板”的称呼,很是吸引只看过《三国演义》小说的我。


后来大学时代,在B站把电视上没追完的“孙刘联盟”之后的部分看全了。

在这段精华篇章中,易老师以士族阶级的历史形势为切入点,来看待三国各自的发展路线和最终命运。
(什么是士族?就是中国历史上曾经跨越相当长时间,世代读书为官、垄断上升渠道的名门望族。)

将“三国历史”总结为“士族地主阶级,试图成为统治阶级,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挡的反潮流历史”。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就是“逆流而上”的代表。

观点精辟,自己看课本时闻所未闻,颠覆了对三国停留在“文臣武将各领风骚”的印象——这多半是受日本光荣的各种三国游戏影响。
因此有一种刷新世界观的大开眼界之感!也让刚上大学时追求深度的心理颇为受用。(可以键盘吹牛了!)


现在特殊时期,经常宅家不出,B站引进了《易中天品三国》的正版,此时自己已经工作了几年,又重温了一遍。

这一次看,已经不单单是看说三国本身。

B站有些转载的针对品三国内容锱铢必较的长评,我也认真看过。但历史评说都乃主观上的一家之言,不做历史的学问,也不懂,就看看即可,不参与论辩。

这回看品三国,是通过易老师讲课的方式,无形中对个人学习为人的思路,有一点收获。

易老师在《品三国》这个节目(还有以前的《汉代风云人物》)中,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这是一种我以前称赞过,相当了不起的能力。
而且易老师讲课条理清晰、缓缓道来,这点也让人非常欣赏。

再看现在的播客文化,好似每位UP主讲话都如同开机关枪一样,虽然我自己也是这样;还有在《品三国》最初几集的弹幕中,经常有人提议“调成X倍速”观看为佳。

不禁感慨,面对这些人,已经产生了“代沟”。

慢一点,沉下心,又何妨?兴致所至,易老师还会时不时来上一首呢。

不过也不是对此做批判状,易老师自己就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讲课不有趣的老师”。
这让我又回到了中学时看《品三国》节目最初的心态,因此易老师是心中老师的典范。


易老师是怎么作为老师来表达的呢?
先阐述各方观点,摆事实依据,再根据逻辑思维推导,由此旁列自己的看法。
虽有个人立场,但并不过度渲染激烈的情绪。
这在当今,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说话态度。

就拿自己来说,因为相当长时间泡在网络论坛中,(比如NGA、贴吧等等)
讨论话题往往有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辩论打擂台”的口吻,这是很不好的。
最初可能会在网上获得一些认同的“网友”,但之后也会被曾经认同的人所厌恶。

正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往往就在不经意的时刻表现出来,很难控制,
所以更需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做人不要当键盘评论家(我实在是太管不住自己,去留言评论一番了,坏事啊)。
面对攻击和批评,也要用虚心的态度来思考,而不要去反驳打嘴仗。

(不过,当今移动网络,喷子成风,口吐芬芳,祖安人遍地横行,这又是我远远不及的,小巫见大巫。这是另外的话题,略过。)


还有一个重点是,易老师在“用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的方法之上,蕴含着“抽象继承”的历史观。

抽象继承,这是对个人看待事物最有启发的一条。

什么是抽象继承?
我对此的体会,就是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都有他个人所受的具体背景所影响,其表达也有具体的语境。

对于古人,要站得更高,但也要有同理心;
对于现在的人,不可剥离对方说话的环境,去揣测动机、做阅读理解。

认可的就学习,不认可的就保留意见。别动不动就在语言上“批斗”、“打倒”对方。
这对当今的网络风气,是很有价值的,哪怕非常难以人人做到。

比如对诸葛亮,我们要追求他的“公开、公正、公平”,而对于他治理下的蜀汉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不可全盘照搬,也不妨对他不得以之处抱有理解之心;
比如对于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当时的时代有着宗法制度的背景,因此没有必要揪准了“性别歧视”,这样就能理解他脱口而出对“分寸感”的抱怨;
对曹操,欣赏他用人的“智慧”,对所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知道了是愧疚悲伤的心情下后,则可以保留态度,而不必放去大扣“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帽子。
(当然罗贯中是基于小说的文学创作理论去做的,这又是另一码事了。)

这就是抽象继承。

同理,可以抽象继承:
曹操(前期)的唯才是举;
刘备(前期)的坚韧不拔;
孙权(前期)的随机应变;
诸葛亮(始终)的务实精神。
等等。


抽象继承是一种大气的认知方法,
由此进一步引申,用眼看他人事物时,也不妨大气一点。
我将其理解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什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我从易老师评《品三国》最大的两位主角,曹操与诸葛亮的解读中,感悟出来的。

曹操怎么用人:
面对别人的优点,睁眼;面对别人的缺点,闭眼。
坚守政治路线,不纠缠鸡毛蒜皮。

诸葛亮怎么看书:
睁眼观其大略;闭眼不求甚解。
把握大纲,不抠字眼。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都处于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办坏事的灰色地带。
不必过于求全责备,也不必追求中立客观。

只要多开卷,多换角度看问题,打开思路就行了。
与人相处也是,多欣赏亮点,少挑刺攻击,不要做高低批判。

有经有权,不认死理。根据情况,适当的睁眼闭眼。

现在的网络,常常有人带着显微镜断章取义,曲解原意,眼睛时刻睁得大大的,不知道适时闭眼。

将一切化为简单的敌我斗争,
将一切化为个人的吹黑好恶。

这是不好的。


如此讲下来,已经跳脱了三国历史事件的范畴。
看似偏题,但这是我从《品三国》中收获最大、觉得最需要学习的东西。

从《品三国》、从易老师本身中“抽象继承”全部,可能是没有本事,做不到的,
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最终能学到个一两点,也就够了。

正如我成为不了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
但仍可对其为人,表示深深的敬仰。

品三国英雄人物,做当下随和阿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