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机制引发连锁反应,鹅厂却趁机浑水摸鱼,拿着鸡毛当令箭?
9月11日,CCTV13频道东方时空栏目对于近日网络上热议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事件进行了报道,点名批评了像QQ群、小红书、京东商城等平台,对未成年人租售游戏账号缺乏监管,要求加大监督力度,严惩违规行为。

在这样一档严肃的节目中,居然有一位专家表示:“账号租借与出售属违法行为,成年人跟成年人做账号交易也属违法”,这样的言论一出,瞬间点燃了网络上的游戏玩家,有人表示,看未成年人的戏结果烧到自己身上。

很多玩家表示,按照这位专家的逻辑,因为游戏帐号绑定了个人信息,所以交易账号侵犯了个人信息,因此属于违法行为。这个逻辑说得通吗?我们就以房产举例,房产证上记载了个人身份信息,因此我们出租和售卖就等于倒卖个人信息,房产中介或者开发商都得构成违法行为,那这个行业岂不是人均“张三”,全都得抓走?

所以,专家显然并没有对游戏产业的特殊性做深入了解,就说出这样的话导致玩家群体直接炸锅!大家都表示我们辛辛苦苦充QB氪金的账号,到最后不属于我们玩家个人的私有财产,而且交易账号,居然属于“违法”行为,甚至是成年人也不行?

在某些专家的认知里,玩家交易买卖游戏账号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在《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虚拟财产也是财产的一部分,玩家的游戏账号也属于个人财产,可以依法继承,在《民法典》第127条中规定中,对此也有明确表示:法律对网络虚拟财产是有保护的。

这也就表明了,游戏账号的租借与交易是合理存在的,而专家所谓的游戏账号租借、交易违法,更是以偏概全,毕竟现在我国的法律对于游戏产业的相关虚拟财产,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并且在账号交易中,早就有了新的交易方式,那就是账号内属性转移,但是并不会转移实名认证以及个人信息,这个在某些游戏大厂网易、西山居中早就有了先例。
在正规第三方平台的账号租借与交易,更不会影响未成年防沉迷设定,因为游戏内部的防沉迷验证不完善,才是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的主要原因,这个责任在于游戏商,并不在于第三方交易平台。

第三方账号交易平台不仅没有破坏实名认证以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反而还会规范账号交易市场,来杜绝未成年人跳过防沉迷系统。之所以出现未成年防沉迷系统漏洞,完全就是因为游戏商防沉迷系统不完善而已。

在互联网上热议的老太太凌晨4点使用赵云五杀事件中,根本原因在于从3月到9月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腾讯只进行了17次的人脸识别验证,未成年人完全可以让自己奶奶验证17此,验证一次就可以玩几周。腾讯的回应中完全避开了自己应该用更高的技术手段去防止未成年人借用账号游戏,反而将战火引向了第三方交易平台,实属借刀杀人。

腾讯试图借用专家舆论将账号租售定性为违法行为,完全就是在甩锅,本身自己的防沉迷系统缺乏一套完善的机制,造成未成年人跳过防沉迷系统,却把责任推到了第三方交易平台。

除了甩锅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游戏市场垄断,因为鹅厂也有自己的第三方账号交易平台,如果利用专家的说法成功让第三方账号交易平台停止服务,那在账号租借交易方面,就完全可以直接达到垄断了。

未成年防沉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今来看防沉迷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同时努力,如果腾讯只是一味“甩锅”给第三方交易平台,或者用莫须有的罪名来诋毁友方,这显然并不是明智之举,只会慢慢丢失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