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统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印度五千年文明史(2)
“天竺”、“印度”,都是对梵文Sindhu(信度)的音译
梵文Sindhu (信度)一词出现在早期吠陀时代后期,当时是指“印度河流域”。2000多年前及以后,该词意为“喜马拉雅山以南,北印度洋以北,兴都库什山脉以东,若开山脉以西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15世纪,印度雅利安人转入定居生活,进入青铜文明时代,建立了古代印度,印度进入早期吠陀时代,本土化的雅利安文化和少量哈拉帕文化融合为了吠陀文化
早期吠陀时代,政治上,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分布着大量小共和国、小王国和部落,兼并战争不断,保留有大量原始民主制残余,出现了分封制萌芽;经济上,农业重新兴起,保留有大量原始公有制残余,出现了私有制萌芽、奴隶制萌芽和种姓制度萌芽。印度雅利安人的原始社会进入全面总崩溃
早期吠陀时代,印度雅利安人仍然信仰吠陀教,但吠陀教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原人补户莎、自由女神阿迪娣、创世主毗湿伐羯摩等抽象神

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已经成书。吠陀的编集者们被婆罗门称为“仙人”
《梨俱吠陀》是具有史料价值的古老诗歌集,虽然被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奉为宗教圣典,但其实并不是宗教专属书籍。《梨俱吠陀》记载了不少唯物主义诗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主义诗歌,例如:
住顶仙人歌曰:
“世界先有,诸天后起;谁又知之,或不知之。”
“世间造化,何因而有?是彼所作,抑非彼作。”
“太初宇宙,混沌幽冥,茫茫洪水,渺无物迹。”
(大意)是先有物质世界还是先有诸天神呢?谁又知道呢?这世间的万物是因什么而有的?是他们神创造的吗?还是并非他们神创造的呢?最初的宇宙是一片混沌幽冥,除了茫茫的孕育世界万物的水,没有别的东西
“无既非有,有亦非有。”
“死既非有,不死亦无。”
“由空变有,有复隐藏。”(这里的“空”是一种物质原素,“有”是物体)
(大意)无就是没有,有也终会无。死就是没活生,生也终会死。物质可以由原素变为物体,物体失去了支持物质现象的客观条件便会消失为原素
《梨俱吠陀》中还有一位仙人质疑道:
“谁人曾看见,最初出现者,不具实体者,支持实体者?
从地生气血,何处有我在?”
(大意)有谁曾看到过最早的出现的事物吗?真的存在没有实体却能存在的事物?“我”是由“地”、“气”、“血”结合而成的,离开了这些物质,哪里还有我呀?
此外,《梨俱吠陀》还记载了此时印度雅利安人的生活情况,仙人们赞颂曰:
(1)“世间众物类,因彼而变动,征服达娑色,使之俱消失;彼如一赌徒,胜利赢赌注。
尘世人须知:夺走敌财物,乃是因陀罗!”
(“达娑”意为“蛮夷、粗野者、未开化者、奴隶”)
(2)“两军同列阵;
分开呼吁彼;
敌对两营地,一远一在近。
二人齐登上,已方之战车,异口念祷词,恳彼来助阵。
世人应知道,彼即因陀罗!”
(3)“彼放箭射杀,众多犯罪者;
其罪极重大,超乎意料外。
彼亦不饶恕,骄傲者傲慢。
彼乃一杀手,杀绝达休族。
世人当知道,彼即因陀罗!”
(“达休”意为“妖魔鬼怪”)
古代印度(“吠陀文明”,意为“知识文明”、“求知文明”)对知识和文献编集者非常尊重,盛行辩经传统,对印度本土不同的文化非常包容

这种传统对后世印度影响非常深远:
佛教的孔雀王朝不会用国家行政力量强迫国民信仰佛教,印度教的笈多王朝不会用国家行政力量强迫国民信仰印度教。你信你的耆那教,我信我的锡克教,他信他的基督教。遇到德里苏丹国这种强制推行思想的统治者,便会集体起来反抗,遇到英属印度这种只管捞钱不管思想的统治者,便得过且过
这种传统客观上大大促进了印度哲学的发展,利于印度古典文化的不断延续,但极大阻碍了印度的大一统
公元前13世纪,在印度河流域南部苟延残喘的古印度文明的残余彻底消亡
公元前13世纪,在亚穆纳河流域有一个世族,他们是从印度河流域南部迁徙过来的,婆罗门认为该世族就是传说中的“月种王朝/月亮王朝”的月种世族。当时,该世族中的一个分支得到了权力
该世族中有一个分支被称为“保拉法系”,保拉法系的萨伐兰那在婆罗门的帮助下推翻了当时同世族另一分支的统治,建立了保拉法王朝
萨伐兰那建立起了婆罗门的黑暗统治,保拉法王朝的生活方式、宗教等被后世婆罗门尊为印度传统文化的典范
公元前12世纪,印度形成了相互敌对的两大阵营,两大阵营的宗主国分别是:
(1)保拉法王朝的第二任国王,萨伐兰那之子俱卢王统治下的俱卢国
(2)恒河流域的般阇罗王国(婆罗门认为当时般阇罗国的统治者就是传说中的“日种王朝/太阳王朝”的日种世族)
公元前12世纪,两大阵营打响了规模大,历时久的“世纪之战”——库鲁斯特拉(位于今德里地区)之战
最终,俱卢国取得胜利,扩张到了恒河流域,保拉法帝国被建立起来。婆罗门的黑暗统治被俱卢王扩大到了庞大帝国的全境,深刻改变了印度的历史进程。日光暗淡下去,月亮最终战胜了太阳

公元前10世纪,印度的制铁技术已经有了显著发展

公元前9世纪,印度进入晚期吠陀时代
晚期吠陀时代,原始民主制已经完全崩溃,分封制统治、奴隶主统治、婆罗门统治确立起来
晚期吠陀时代,铁器得到推广,普遍的农业生产彻底消灭了原始采集渔猎的残余,农作物种类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职业化、专业化,高利贷兴起,采矿业、冶炼业和商业兴盛起来,牛、马和象开始成为运输的主要承担者,黄金成了主要的支付货币,私有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和种姓制度盛行
晚期吠陀时代,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尖锐,印度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穷人的处境日益艰难
晚期吠陀时代,吠陀教已经发展为了宣扬人祭和种姓制度的,奉原人为主神的婆罗门教
那罗延仙人在其作品《原人歌》中写道:
“原人之口,是婆罗门;
彼之双臂,是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婆罗门教相信宇宙的中枢、日月星辰的轴心是一座叫“须弥山”的巨大的金山,须弥山上住着湿婆、毗湿奴、梵天、因陀罗等大神,以及仙人、乾闼婆等其他神话人物。恒河之水天上来,首先落到须弥山上,然后再落到人间。须弥山以东是东胜神州,以南是南贍部州,以北是北俱卢州,以西是西贺牛州
乾闼婆是印度神话独有的特殊神话人物。他们是半神半人的天上雅乐师,是东方持国天的眷属,是东方神州大地的守护者,是人、神的好友。后来,一些现代人把乾闼婆改编成了“兰那罗”
印度神话中的仙人地位极高,有远超天神的神力,甚至可以通过修仙提升种姓仙级。例如,刹帝利出身的王仙迦叶波仙人就通过修仙提升为了婆罗门的梵仙
晚期吠陀时代,原人、湿婆、毗湿奴的地位大大提高,梵天已经出现
帝释天,又称“天帝”,全名“释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够主宰天界诸神的主宰者”),简称“因陀罗”(意为“最胜、最优秀、最优越、征服”),是吠陀教的雷神、战神,婆罗门教的众神之王、宇宙之王。婆罗门教中,因陀罗地位下降;印度教中,因陀罗地位进一步下降
在吠陀教中,阿修罗(意为“非天神”)有时是故事中的神,有时是故事中的妖魔。在婆罗门教中,修罗(意为“天神”)和阿修罗是梵天的后代,阿修罗是妖魔,是修罗的敌人。后来,一些现代人把出现激烈对抗的地方称为“修罗场”
为了垄断知识,婆罗门知识分子们拒绝书写,用口述和大脑传承浩如烟海的吠陀文献
狭义上的吠陀经特指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广义上的吠陀经指吠陀文献,涵盖一切与四吠陀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经书、吠陀支等
晚期吠陀时代,《娑摩吠陀》、《夜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也已成书
解释吠陀圣典的书籍被为梵书;附在梵书之后诠释吠陀本集的书籍被称为森林书;附在森林书之后解释吠陀奥义的书籍被称为奥义书
讲述宇宙和人类的产生、帝王和仙人的世系等过往的事情的书籍被称为往世书,往世书有史料价值

公元前9世纪,阇那弥觉耶大帝在位时期,保拉法帝国达到了强盛的顶点。此后,帝国走向衰落,逐渐分裂
公元前8世纪,尼遮沙王在位时期,位于恒河上游的首都象城遭受大洪水冲击,被夷为废墟。尼遮沙王被迫迁都至亚穆纳河流域的俱赏弥城。此后,各地纷纷宣布独立,保拉法帝国迅速土崩瓦解
公元前7世纪,诃黎族人建立摩揭陀国及其第一王朝——诃黎王朝,定都于王舍城。诃黎王朝历经200余年,共经历了10位君主,但第5位君主频毗娑罗(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2年)是该王朝第一位完全可考证的君主
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