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真题解析—2023北京师范大学广电、电影、数媒专硕真题解

2023-04-02 17:26 作者:陈秋实_壹秋ART  | 我要投稿

721艺术概论

 

Part 1  真题

(一)名词解释(10*5,共50分)

 

1、 造型艺术

2、 审美想象

3、 艺术灵感

4、 艺术意蕴

5、 艺术批评

 

(二)简答题(2*25,共50分)

1、艺术流派的涵义和主要类型

2、艺术形象的涵义和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1*50,共50分)

1、潘天寿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请结合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继承与创新的看法。

 

 

Part 2  押题准确度

 

(一)名词解释(10*5,共50分)

 

1、造型艺术

 

2、审美想象

 

 

3、艺术灵感

 

 

4、艺术意蕴

 

 

5、艺术批评

 

(二)简答题(2*25,共50分)

1、艺术流派的涵义和主要类型

 

2、艺术形象的涵义和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1*50,共50分)

 

1、潘天寿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

   请结合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继承与创新的看法。

 

 

Part 3  历年考点分析

 

通过对2019级到2023级五年专业一721艺术概论试题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的表格。

 

综合来看,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都偏基础,论述题的考试范围相较更综合一些,会结合时代热点考察考生的综合知识,但答题点比较自由,可以回答的点因人而异。

 

 

Part 4 难度分析

 

 

今年721的难度与去年持平,甚至还要简单一些,同学们在回答问题切忌套模板、死记硬背,有思想、有高度、有深度,才是拿高分、不被压分的关键。

 

 

Part 5  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每题10分/共20分]

 

1、造型艺术

解析:

基础题

 

定义: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其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特征:

1.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艺术家通过“造型”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的外部特征以达到艺术效果,同时观众凭借视觉感官直接获得审美感受。

2.造型艺术具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家通过塑造造型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并且表现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蒙娜丽莎》不仅突出女性前额、颈胸、双手的明媚,而且集中塑造其面部发自内心的神秘微笑;维纳斯雕塑不仅突出匀称丰满的躯体和端庄的面容,而且有意省略双手使其断臂,都是为了更加突出女性美、人性美以及实现人的尊严和解放的时代美。

评价:

艺术家通过造型艺术抓住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某一瞬间的状态,即“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创造出视觉可以直接感受的静态形象,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

 

2、审美想象

 

解析:

基础题

定义: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想象过程,它以审美意象为材料,以审美情感为动力,使艺术品最终以时空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审美想象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主观创造。

分类:

审美想象包括知觉想象与创造性想象两种。

知觉想象是面对着审美对象而展开的。它以审美感知为基础,以审美情感为动力。它的展开与深化,促进了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在审美活动中,这种知觉想象涉及到简单联想的诸形态,如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例如感知齐白石的《虾》见到虾在水中嬉戏的神态,就联想到画面上的空白处全是水。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杜甫在对比联想中创造的诗句。

创造性想象是在脱离现成事物的情况下,审美主体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以丰富的记忆形象的触动为必要前提,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推动力。例如维纳斯、蒙娜丽莎、祥林嫂、江姐等都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想象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

作用:

一、促进审美感知的深化发展,实现艺术形象的审美创造

二、强化审美情感的激发,引发审美意象的产生

三、完成艺术作品的个性呈现,扩展审美欣赏的想象空间

审美主体只有加强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知识储备,只有自觉地加强各种心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不断的进行审美实践,才能日益发展审美想象能力。艺术创作需要创作主体不断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这个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正如宗白华描述的那样:“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透。”

 

3、艺术灵感

 

解析:

基础题。

定义:

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

特点: a.

突发性指灵感的到来,大多是不期而至。

b.

易逝性指灵感具有短暂性,来得快去得也快。

e.

亢奋性指当艺术家的灵感来临之际表现出来的情绪高昂紧张,如痴如醉,忘乎所以的一一种状态。

d

.超常性是指灵感来临之际所表现出来的高于常态水平发挥的一种现象,是极富创造性的。灵感的到来,关键是“长期积累”,而后才能“偶然得之”。任何灵感的产生都离不开艺术家的冥思苦想、长期寻觅、艰辛探索。“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 功夫”就是对灵感最好的诠释。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 他不爱拜访懒惰者”。

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存储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供回顾和寻找;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揭示和认识产生艺术灵感的条件及其神经来路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可以破除灵感的神秘性,从而懂得艺术灵感是长期艰苦学习、实践和忘我探求之树结出的美丽硕果。

 

4、艺术意蕴

 

解析:

基础题

答题思路:

定义:

艺术意蕴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前, 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 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特征:

1.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2.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纷纷、各说不一,有时甚至连艺术家自己 也说不明白。

3.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 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 主题思想来,艺术意 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 “此中有真意,欲辦已忘言” 只有通过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许多情况下,对作品的艺术意蕴的阐释,都只能接近它, 而无法穷尽它。

 

5、艺术批评

 

解析:

艺术批评即指在一定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作出理论上的鉴赏和判断。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艺术批评的作用:

a.

帮助人们更好的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品。

b.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c.

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

a.

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做出判断和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b.

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二)简答题 [每题20分/共60分]

 

1、艺术流派的涵义和主要类型

 

解析:

艺术流派出在简答题,可能让大家稍微有点意外,但在上课时已经给大家详细讲解了类型和例子,所以这道题的难度也不大,开头写涵义,然后三段分别介绍艺术流派的三种类型即可。

答题思路:

 

艺术流派是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派别有的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或体裁,有的则包括不同艺术门类或体裁的艺术家。

艺术流派有以下三种类型:

1、

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或者有一定的组织

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它艺术流派展开论争,以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

例如20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 ,就是以诗人马里内蒂为首,组织了帕尔塞斯齐、戈维 尼作家,发表《未来主义宣言 》系统宜扬他们 “摒弃全部艺术遗产与现存文化””的过激主张,并将它扩展到绘画领域和欧洲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2、

由一批艺术⻛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这些艺术派别一般没 有固一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成因多样,有的是由于某一地区集中了一批 艺术⻛格相近似的艺术家, 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一艺术流派。

“左岸派”电影是以导演阿伦·雷乃为首的一批在艺术上有某些共同点的艺术家们形成的,由于 他们都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由此得名。

3、

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不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 于艺术⻛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再如我国清代的扬州八怪,他们有近似的生活经历,仕途不畅,穷困潦倒,有共同的艺术迫求。

 

2、艺术形象的涵义和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这道题也相对简单,也是上课时一直强调的不要局限于从艺术创作一个角度回答问题,题目中问的是艺术活动,那么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甚至艺术消费三个角度来分析艺术形象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全面。

答题思路: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依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生动具体,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感性存在形式。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它是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晶,是艺术家审美情感的外在表现,蕴含着创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靠逻辑证明的方式来说服观众,而是以艺术形象的魅力感染观众。从古至今,艺术家们创造了姿态万千的艺术形象,从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雕塑中的圣母形象,到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吴永刚《神女》电影中的母亲角色…

这些艺术形象凝聚了人类心灵之光,记录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历程,构筑起艺术的美学丰碑。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它既是受众进行审美消费的对象,也是欣赏者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起点。如曹雪芹用“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

描绘出一个具有朦胧的美的林黛玉形象,但她的容貌、气质、神韵到底是什么呢?只可想象而难以言传。

在这朦胧之中作者赋予形象特有的内涵,暗含着一定的指向性,欣赏者则以此为基础。多方面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展开想象和联想。

在作者描写的形象基础上进行补充,丰富、完善。让模糊的逐步向清晰转化,使朦胧的趋向具体,获得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艺术形象。

 

(三)论述  [每题35分/共70分]

 

1、潘天寿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

  请结合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继承与创新的看法。

解析:

“常”指的传统,“变”指的是创新,“变从有常起”则指的是创新始于对传统的继承。这道题目也比较简单,只要围绕继承与创新来写即可。

 

答题思路1: 

 

1/借古——继承

2/开今——创新 

答题思路2: 

 

1/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2/创新是继承的目的 

答题思路3: 

 

1/艺术内容的继承创新

2/艺术形式的继承创新 

答题思路4: 

 

1/民族精神的继承创新

2/艺术传统的继承创新

3/艺术风格的继承创新

4/艺术语言的继承创新

 

 

904影视基础

 

 

Part 1 真题

 

(一)名词解释(5*5,共25分)

1. 场面调度

2. 超现实主义

3. 虚拟制片

4. 粉丝文化

5. 媒介融合

 

(二)简答题(25*2,共50分)

1. 简述大数据对影视、游戏产业上的影响。

2. 简述视听艺术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态。

 

(三)论述题

广电方向:

1、近年来,中国原创节目在国外受到了许多好评和关注,“中国式节目”创新之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传媒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

2、以“春晚40年”为主题,创作融媒体节目策划方案,形态不限。

 

电影方向: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国产电影在网络流媒体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趋势

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数字化、人工智能、引擎技术、大数据对电影创作和产业的影响。

 

数媒方向:

1.谈谈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2.谈谈XR和传统视听娱乐的异同。

 

 

Part 2  押题准确度

 

(一)名词解释(5*5,共25分)

 

1.场面调度

2.超现实主义

3.虚拟制片

 

4.粉丝文化

 

5.媒介融合

 

 

(二)简答题(25*2,共50分)

 

1.简述大数据对影视、游戏产业上的影响。

 

2.简述视听艺术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态。

 

(三)论述题

 

 

广电方向:

1、近年来,中国原创节目在国外受到了许多好评和关注,“中国式节目”创新之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传媒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

 

2、以“春晚40年”为主题,创作融媒体节目策划方案,形态不限。

 

*节目策划范本

 

电影方向: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国产电影在网络流媒体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趋势

 

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数字化、人工智能、引擎技术、大数据对电影创作和产业的影响。

 

数媒方向:

1.谈谈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2.分析基于扩展现实 XR(XR 包括 VR、AR、MR)下的视听内容的特征,以及与传统视听的异同。

 

Part 3  历年考点分析

 

通过对2019级到2023级五年专业一904影视创作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三个表格。

904影视基础公共部分

通过近五年的公共部分题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从2021级开始,试题基本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出题方向,名词解释基本集中于影视专题,偶有一题电影史和视听语言的内容,然后基本都有一题从艺术概论里面出,而简答题则基本围绕着影视专题出题。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这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影视专题方面的内容。

 

904影视基础分方向部分:广电方向论述题

2023考题的难度与去年持平,通过这五年的真题,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北师大专业二对于广电纯基础的内容考察越来越少,而是逐渐偏向对于当下热点的考察,并且很多题目都与当年的时事热点息息相关。

 

904影视基础分方向部分:电影方向论述题

根据近四年真题的排列,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方向的论述题基本以电影专题为主,基本不会考察电影史论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够丢弃电影史论内容的学习,要不然类似于2020年考察中国现实主义美学传统这个题目,就没办法答好,我们需要运用大量的中影史上的片例来论证我们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级的考察上,史无前例的出了一个创作题,但是这个题型在2023级时又被取消,那么在未来是否还会出现创作题呢?

 

不确定,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前期尽可能努力地把大部分的知识都囊括进来学习,这样才能百密而无一疏。

 

 

Part 4 难度分析

 

从去年开始,因新增设了数媒等专业,在简答题上不再单独考察广电或电影的基础内容,而是结合热点考察四个专业综合的知识点。

 

壹秋ART在今年同学们的复习中便把握住了这一趋势,没有让同学们学习中外电影史的内容,学习了部分电影专题的内容。

 

因此题目虽然看起来更灵活了一些,但是还是在常规范围内,因此难度给三颗星。

 

 

Part 5  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场面调度

 

解析:

该考点为视听语言基础考点

答题思路:

场面调度指导演在拍摄现场对于视听语言中构图、景别、角度、变焦、表演、录音等 各元素的综合调度和安排,是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在景深镜头与长镜头中, 往往有着复杂的场面调度。

系统地提出场面调度理论的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他从 20 世纪 40 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实践中找到文本依据,提出“场面调度”理论,主张运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并同时进行复杂的场面调度,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同时也尊重观众思考和选择的权利。

 

2. 超现实主义

 

解析:

该考点是对艺术流派的考察。

答题思路:

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局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

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这种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艺术家们用不同手法来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象的释放。

超现实主义强调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真实再现,在手法上自由地使用写实、象征和抽象。

 

3. 虚拟制片

 

解析:

该考点为电影热点考点,与新兴技术相关。

答题思路:

虚拟制片是一个广义术语,指的是各种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和电影可视化制作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及方法。

在实时渲染技术的推动下,其应用包括前期虚拟预演、虚拟角色实时动作捕捉、绿幕虚拟制作和LED虚拟制作。应用虚拟制片流程制作的代表作品包括:《曼达洛人》《狮子王》《阿凡达》《奇幻森林》等。

 

4.粉丝文化

 

解析:

该考点为热点考察,在20年真题的大题考察过。

答题思路:

粉丝文化是依附于大众文化滋生的一种文化形式。

粉丝文化是指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 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5.媒介融合

解析:

该考点考察多次,为基本热点考察。

答题思路:

媒介融合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过程。

媒介融合的运用与发展有利于优化改进媒体运行模式,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多维互动。

 

(二)简答题(25*2,共50分)

 

1.简述大数据对影视、游戏产业上的影响。

解析:

该题目为基础热点考察,主要讲大数据技术在影视、游戏产业上的影响,应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写。

答题思路:

 

大数据是指利用相关算法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存储,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价值,服务于生活与生产。在餐饮、电信、金融、娱乐、体育等领域都能够感受到大数据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通过大数据调查观众偏好、喜爱的节目或者电视剧选题、类型等。

2.

通过大数据选择观众爱好的节目、电视剧元素,嘉宾、演员,舞台设计,视听设计,

放置到节目策划案中进行考量。

3.

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抓取数据,绘制用户画像,分析数据设置观众爱好的服

务环节,例如是否要设计观众互动环节,是否增加明星等。

4.

通过大数据来选择宣传营销方案,例如在哪些平台上进行大力宣发,选择什么话题与

关键词引导观众等,并设置精准的策划方案。

5.

结合人工智能,精准推送目标观众。

消极影响:

1. 

过度依赖大数据应用,不断向受众推送同一类型作品,导致受众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反感情绪。

2. 

过度依赖大数据应用,根据观众喜好创作影视作品、游戏产品,导致同质化严重,陷入安全怪圈,缺乏创新性。

 

2、简述视听艺术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态。

 

解析:

这道题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实际考察的内容是大家所熟悉的,视听艺术即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艺术,其主要形态则包括电影、电视等。

答题思路:

 

视听艺术即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形态则包括电影、电视等。

1、

视听艺术先从视觉上来看,在画面上,主要包括构图、镜头、画面、色彩等。

2、

视听艺术从听觉上来看,在声音上,主要包括对白、独白、音乐、音响等。

借助新兴技术,视听艺术不断地发展,除了电影、电视外,微短剧、VR纪录片等新兴视听艺术蓬勃发展。

 

(三)论述题

 

广电方向:

1、近年来,中国原创节目在国外受到了许多好评和关注,“中国式节目”创新之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传媒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

 

解析:

该题为基础热点考察,主要考察我国该如何向国外输出原创节目,实现文化出海,跨文化传播,从而提高中国传媒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

答题思路:

 

1. 

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宣传中国精神。

2. 

聚焦于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引起共鸣。

3.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创造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

 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直接面向海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例如youtobe平台,抖音国际版,腾讯视频国际版上线,多部节目获得大量海外观众的关注。

 

2、以“春晚40年”为主题,创作融媒体节目策划方案,形态不限。

 

解析:

该题为节目策划结合热点考察,“融媒体节目”是当下热门的节目类型,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个节目同时在多个平台播出。

答题思路:

 

电影方向: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国产电影在网络流媒体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趋势

 

解析:

流媒体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考点,因为时下流媒体的崛起,致使传统影视行业均纷纷与流媒体结伴而行。这个题目主要便是讨论当下的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在流媒体平台上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趋向,其实非常考察同学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答题思路:

(1)院线电影上线网络流媒体,实现从大屏到小屏的切换,满足观众随时观看的需求。

(2)国产电影上线网络流媒体,降低花费,降低门槛,受众面更广。

(3)未来发展趋势:电影将结合VR/AR/互动电影等技术登陆流媒体,以作为与院线电影的区分。

 

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数字化、人工智能、引擎技术、大数据对电影创作和产业的影响。

 

解析:

这个题可以写的内容非常多,因为题目里给的内容就很多,所以我们只需要根据题目要求的按顺序写作即可。

答题思路:

(1)数字化:全面数字化对电影创作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后期制作的特效层面,还在于终于的拍摄能够运用动作捕捉、绿幕技术等。

(2)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对老影片进行修复、上色,是还原历史记录电影的绝佳手段。

(3)引擎技术:虚幻引擎正在改变电影制作人和广告商使用新的虚拟制作工具制作电影和广告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实时添加特效。这项新技术取代了传统方法,例如使用绿屏或在后期制作中添加特殊效果,LED墙可以实时创建沉浸式虚拟环境和电影。

(4)大数据:大数据一般结合人工智能在电影产业中发挥了前期调研、给出用户画像,后期进行票房预测,适时调整宣传策略等。

 

数媒方向:

1.谈谈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解析:

本题属于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主要就是分析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这个创作不仅仅是影视作品,也可以是绘画作品,基于当下AI绘画的火热,大家可以把这一内容作为较为重要的论点来进行答题。要注意的是,影响应该分两方面来写,一个是积极影响,一个是消极影响。

答题思路:

(1)积极影响: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辅助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电影后期剪辑中加快素材筛选,电影前期筹备时进行题材筛选,帮助制片人进行用户调研,以及现在运用得较多的AI修复,让多年前的低像素电影能够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消极影响:AI技术让艺术创作失去了“光韵”,例如AI绘画,这些作品不再包含人类的情感,只不过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工业品。

 

2.分析基于扩展现实 XR(XR 包括 VR、AR、MR)下的视听内容的特征,以及与传统视听的异同。

 

解析:

这个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XR,XR其实是VR/AR/MR的结合体,题目也明确给出了。那么我们可以得知,用户/观众的体验应该是带着VR眼镜,然后在VR眼睛中能够看到真实场景/人/物品与虚拟场景/人/物品的充分结合,且同时这个结合是实时的,也就是不是事先预设的。这样一来,我们能够提炼出XR的特性:虚拟性/现实性/沉浸性。

答题思路:

(1)先说明XR视听艺术的虚拟性/现实性/沉浸性。

(2)接着说异同点,先说同,那就是都有着现实性,不论是虚拟的内容还是现实的内容,都由现实而来(艺术概论的内容),而且二者都是视听艺术。接着说异,传统视听并没有XR视听一样的沉浸感与虚拟性即可。

考研真题解析—2023北京师范大学广电、电影、数媒专硕真题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