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执笔 | 百晓生
编辑 | 古利特
今日立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岁暮的开端。《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立冬后,朔风渐起,细雨生寒,大自然去繁就简,抱朴守拙。此时节,黄花带露,细雨生寒,残枝枯树,红叶满阶,秋意虽未尽消,寒风凛然而至。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世间呈现出一副祥和无为的景象,为来年开春勃发储备能量。
苏轼在《赠刘景文》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在他眼中,立冬过后万物萧条,河面上时候枯荷,连秋天盛开的秋菊也抵挡不住萧瑟的寒风犀利,最终凋零。
诗仙李白则把笔搁在一旁,煮上一壶热酒,过起“冬眠”的日子。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朔风起,地始冻,水始冰。在寒冷的冬季,李白也变得慵懒,缺乏写诗的灵气,于是酌热酒一杯,在醉意中欣赏月下砚石上的墨渍花纹,恍惚间用诗酒情怀感受无尽壮丽大好河山。
劳动人民虽然没有诗人的浪漫气质,但用一顿热闹沸腾的冬日宴,延续着“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习俗。
在南方,很多地方的人们要舂“交冬糍”,以庆祝好收成。有些地区要吃团子,用刚收成的秋粮做皮,里面包裹着豆沙、萝卜、猪油、酱油,经过高温蒸煮,肉味、粮味、菜味相互渗透,很是美味。
在闽中地区更为特别,人们强调滋补,先将各类中药制成片,下锅熬制后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各种食材慢火熬制。这个汤不但鲜美、营养丰富,还健胃养生。
在北方,饺子是人们的最爱。立冬正处于秋冬之交,是“交子之时”,所以吃饺子便是“顺从天意”,素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对于酒业,立冬开启了“冬藏”与“冬酿”。
立冬这天,赤水河畔的酒企已经逐渐完成全年新酿,酿酒人会把新酒“藏”于陶坛中。随着时间的流逝,酱酒以陶坛为介质,经过不断与环境中有益成分发生反应,逐渐完成生长、成熟、老化的全过程,最终变得醇厚弥香。
按照“天人共酿,道法自然”的古老传统,酿酒人在立冬这天开启“冬藏”,是充分利用时节变化带来的气候差异,最终引导酒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充分发酵生成芳香物质。
在四川浓香产区,酿酒人将高粱酒醅“藏”入窖池。酒醅经过整个冬季漫长发酵,到初春时就可酿成美酒,在自然的轮回中,完成“秋收粮-冬入窖-春出酒”的美好旅程。
待到来年春花烂漫时,出窖的美酒层次丰富,拥有高粱的芬芳、小麦的清甜,蕴藏着粮香、窖香、糟香以及万千味道,带给人们意犹未尽的回甘。
产自山西杏花村的大曲清香酒坚守“伏曲冬酿,1022工艺”,采用伏天踩制并储存6个月以上的大曲,只于每年立冬至次年惊蛰时期酿酒,出酒后以宜兴陶缸盛装密封老熟陈酿10年以上,只在最古老的2个车间生产,发酵周期是普通汾酒的2倍。正是源于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成就了大曲清香酒的高品质和好口碑。“冬酿”便是顺天应时,从制曲到酿酒,从夏到冬,一年的轮回,乃至数十年的等待。
在浙江绍兴,立冬是最适合酿制黄酒的时节。此刻,鉴湖水沉淀物下沉、水体清冽、气温低,不仅可有效地抑制杂菌繁殖,保证发酵顺利进行,还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
遵循传统手工酿造的酿酒人,在立冬这天投料开酿,直到来年立春结束。颗粒饱满的糯米经酿酒师的“点化”,吸收一百天的日月精华后,就完成从一粒米向一滴美酒的蜕变。
时光轮回,岁月沉香。人们在立冬这一天,利用美食、美酒庆祝当年丰收的盛况,为来年的辛劳做准备。酿酒人也在立冬这天,充分利用气候变化,酿造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