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情绪取向关系治疗的机制及咨询理念||情绪取向关系治疗(二)

2020-11-02 11:18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在临床上,依恋通过与他人交流的情感信息实现改变,本质是人际关系的改变。

2.1EFT的作用机制

从依恋的角度看,治疗中发生改变的过程会涉及情绪觉察、表露和升华,陌生的情绪变得熟悉、有意义。在EFT中,通过深度卷入核心情感体验重构经验、帮助来访者理解、接纳和信任体验,促使来访者能以开放的方式展开真实的交往(改变互动方式),发展寻求他人安慰与肯定的能力,发展给予他人支持的能力、

2.1.1情绪在EFT中的作用

情绪是以“生存”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基于进化的重要情境而直接产生的适应性行为和生理反应倾向。情绪有引导、推动行为产生、促进交流的功能:情绪有引导作用。情绪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引导我们的感知,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需要和愿望上,告诉我们什么更让人在意,让人难以释怀。情绪会推动行为的产生,如羞耻感会让人躲藏或逃避。

核心情绪普遍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在与重要他人互动时有“优先权”。核心如趋紧情绪:快乐(开放、放心地卷入)、惊奇、愤怒;回避情绪:羞耻、恐惧、悲伤。像“受伤”这样的符合情绪,可以分解为愤恨、悲伤、失落及对恐惧的脆弱感或无助感。

EFT的治疗目标不仅是将情绪维持在平衡状态,而且还需要利用情绪体验获得新视角、认知和良好的人际互动。EFT创造新体验而非仅是觉察,而体验是具有修正性的体验。EFT更多的是关注情绪如何被建构和调节的,“深入”情绪是其重点,帮助来访者发现表面混乱的反应或麻木的压抑背后有什么。

依恋取向的咨询师与来访者探索无助感,无助感可能有几种类型:(1)对死亡、生命有限性和失去的必然性的担忧;(2)对如何让短暂生命变得有意义的担忧;(3)对选择的担忧,不确定如何承担生活责任;(4)对分离、孤独的焦虑。依恋理论认为,情感分离会导致无助感产生,进而诱发一个人的死亡恐惧,而与他人建立安全联结的体验能够帮助个体处理生存的弱点。

2.1.2人际互动在EFT中的作用

人际共同调节在群居动物里是具有普遍效用的,我们期待支持性的关系能够成为我们因应外界压力的资源。重要他人的支持能够缓解威胁感和疼痛感,对关系感到安全的人同样也会对世界感到安全。此外,脑科学研究发现,与我们联结的依恋客体也会被纳入自我的神经表征成为我们因应外界的支持性资源,当依恋客体遇到威胁时,大脑产生了与“指向自我的威胁”相似的反应。通俗而言,即我们会把重要的依恋对象纳入“自我”,当他们受到威胁时,就好像我们自身受到威胁。且当个体失去伴侣时,自我概念的清晰程度也会下降。

相对而言,有他人参与的共同情绪调节是自下而上的,而个体的情绪调节是自上而下涉及更广泛的认知资源的,因而有他人参与的情绪调节消耗更少。在咨询的依恋情境中,来访者有充分的情绪卷入,情绪可以被接纳、理解,可以真实地表达给他人,从而使来访者能够积极重塑自身体验、信任自己的内心。

2.2情绪取向关系治疗的咨询理念

情绪取向关系治疗围绕依恋、内在人际关系运作:

(1)EFT关注情绪表达与情绪调节。鲍尔比指出,人最为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是在情感联结、维持、破裂和恢复中形成的。情绪最容易由关系问题引发,而情绪稳定需要与他人共同调节(充分感知、认识和理解情绪),“他人”可以是精神上的、假想的。

(2)在EFT咨询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情绪安全感,接受来访者原本的样子,以尊重的态度不断支持来访者人格的发展。

(3)EFT关注内外在、自我与系统、内在现实与互动事件之间的统合。依恋理论和EFT都认为“自我”是由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不断构建的。健康的自我灵活、平衡,不断变化;焦虑型依恋个体的“自我”总是在适应他人;逃避型依恋的个体有严苛脆弱的自我认识,拒绝接受新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从来访者与周围人的关系来看待他,而不是将心理健康的议题理解为个人(独立于他人)的方面。

(4)与人本主义相似,依恋理论认为给予“支持性”的氛围,个体会欣然接受自己对人际互动的渴望,会想要尝试接触他人,接纳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共情性地回应他人的需要。

(5)EFT既承认过往经验的重要性,看到对威胁的敏感性的变化发展,习惯性的处理脆弱或自我防卫方式的逐渐习得;同时又专注于“当下”的过程,指出在当下关键互动中不断确认的过程使工作模型和情绪调节策略变得稳定。EFT关注受内隐记忆影响的准备拒绝改变或接受修正的模式的发生,而不是模式的内容。例如,当A说不相信伴侣不及时回复是因为忙碌时,EFT不关注A“不信任亲密他人”的模式(模式的认知内容),关注的是“听到伴侣说忙碌时的感受”、“让你难以接受这个理由的原因”(模式的发生过程)。

(6)EFT基于经验论,不断致力于观察过程,对行为模式的描述、预测,检验理论构建的解释链。

 

来源: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Susan M. Johnson著【加】

蔺秀云,袁泉,谭玉鑫等译


情绪取向关系治疗的机制及咨询理念||情绪取向关系治疗(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