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奇人异士列传:斯提利科(之一)
斯提里科生活在罗马帝政时代末期,他的家族属于“归化蛮族”,他的父亲是汪达尔蛮族,而母亲是纯种罗马人。
罗马社会是父系社会,如果父亲是罗马人,母亲是蛮族,那么子女就算作罗马人,但是斯提利科的母亲是罗马人,而父亲是蛮族,所以他在血统上依然算作蛮族。
因为他是蛮族,所以在历史上并未记载他出生于何年何月何地,是否接受过教育,甚至连他父亲的名字都不为人知,只知道他大概出生于公元360年左右,他23岁之前的人生是一片迷雾,不为人知。
斯提利科在23岁时,出现在了罗马派遣到波斯的外交使团中。斯提利科表现不错,他的才能在外交使团中获得了大多数同僚的认可。
斯提利科回国以后,得到了狄奥多西皇帝的奖赏,晋升为近卫军团的行政长官。
斯提利科早年在军队中服役的时候,应该有很多机会结识常年随军出征的狄奥多西皇帝,否则难以解释皇帝对他的赏识。
皇帝不仅破格提拔斯提利科,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当时狄奥多西皇帝36岁,斯提利科23岁。
然后,28岁时,斯提利科率领近卫军骑兵队击败了高卢的叛军将领马克西穆斯,31岁时,参加了西哥特战争,获得了辉煌的战绩。
西哥特战争结束之后,斯提利科被提拔为大元帅(magister militum)。
出身蛮族的年轻人,在短时间内被火箭提拔。这既是对斯提利科的才能的肯定,但同样也会招来同行的不满,尤其是宦官。
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宦官,和同性恋不同,并不会尊敬或者崇拜具有男子气概的武官,而会嫉妒、憎恨他们。
斯提利科是幸运的,在早年,他有皇帝和妻子作为政治后盾,免于受到宦官的刁难,但是,在他35岁时,一切都改变了。
这一年,狄奥多西驾崩了。皇帝临终前,任命斯提利科为联军总司令,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狄奥多西的两个皇子,一个18岁,另一个10岁,只要斯提利科愿意,完全有机会取而代之。
老皇帝死后,之前在西哥特战争中吃了瘪的西哥特人就坐不住了。他们立刻点起大军,大举南下,准备进攻罗马,一雪前耻。
斯提利科率领大军北上应敌,他的军团一分为二,重甲步兵支援高卢防线,而自己则率领骑兵驰援巴尔干半岛。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生的对手——阿拉里克。后者和他一样,都曾经在罗马军团服役,但是阿拉里克退役之后就落草为寇,成了西哥特人的雇佣兵队长。正是阿拉里克率领手下两万余人,在巴尔干半岛烧杀抢掠。
斯提利科率领的骑兵,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地进攻阿拉里克的阵地,结果阿拉里克大败,留下3000多具尸体后狼狈撤退。
斯提利科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想要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这一支蛮族军队,但是这时候,皇帝的诏书来了。现任皇帝阿卡狄乌斯命令斯提利科立即停止战斗,返回君士坦丁堡。显然,皇帝害怕他功高震主,所以故意阻止他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斯提利科心知肚明,他远远望着逃窜的蛮族士兵们,只能鸣金收兵。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96年,阿拉里克卷土重来。这次他率领近十万大军,由北往南,席卷了整个巴尔干半岛,攻克了雅典、柯林斯、埃来福西纳,甚至连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大的城市——阿格斯也被付之一炬。
阿拉里克的目的并不是占领,而是掠夺。年轻男女和孩童被掠走,有钱人被洗劫一空。
但是,此时罗马皇帝阿卡狄乌斯,只是命令军队加强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对阿拉里克的烧杀劫掠置若罔闻。阿拉里克彻底洗劫了希腊之后,又率军北上,打算进一步进攻高卢东部地区。
这时候,斯提利科不顾皇帝的反对,私自派兵出征。他亲率两万军队乘船在希腊西北部海岸登陆,拦截阿拉里克的军队。
斯提利科提前修筑了战壕和栅栏,加大了周边丘陵的坡度,利用有利地形阻击阿拉里克的十万大军。结果十万蛮族在两万罗马军团的面前竟然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斯提利科见状,打算派出骑兵出击,一锤定音。这时候,皇帝的诏书又来了。
万万没想到,被蛮族吓破了胆的皇帝,竟然在这时候任命阿拉里克为伊利里亚的大元帅,执掌罗马帝国在伊利里亚地区的一切行政和防务。罗马帝国的皇帝,竟然任命进攻罗马的蛮族敌人为罗马将军!这和割地赔款,不战而降又有什么区别?再说了伊利里亚地区其实并不归东罗马帝国,而属于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竟然擅自把西罗马帝国的领土送给了蛮族!
这份诏书毫无疑问地又救了阿拉里克一命,
然而,阿拉里克的蛮族入侵刚刚结束,南边的北非又出问题了。
北非地区的大元帅吉尔多叛变了。北非是罗马重要的粮食产区,和今天不同,古罗马时代的北非绿草如茵,水草丰茂,是主要的粮食产地。北非大元帅吉尔多叛变,意味着整个罗马的粮食供应都会出现短缺。
斯提利科回到罗马之后,下令从高卢和西班牙征调储备粮食,缓解粮食短缺问题,然后任命自己的部下马西泽尔为远征军司令官,率军前往北非平叛。马西泽尔是叛将吉尔多的弟弟,兄弟二人一直相互嫉恨,所以任命他为平叛大军司令,其实非常合适。
马西泽尔不负众望,第一战就歼灭了叛军主力,不到半年,北非叛乱就彻底平定,罗马重归一统。不幸的是,马西泽尔在平叛时坠马身亡,没有能够参加战后的凯旋仪式。
斯提利科在叛乱结束之后,提议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利乌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因为斯提利科出身卑贱,再加上多次违反皇帝诏令,在宦官集团中已经有很多反对者了。这样下去恐怕他本人也有性命之虞,
皇帝同意了这门亲事,斯提利科现在不仅是“三军总司令”,还是皇帝的岳父, 地位更加巩固了。
然而,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三年之后,西哥特人再次入侵,这次入侵的急先锋,还是斯提利科的老朋友——阿拉里克。
在被招安的三年时间里,阿拉里克十二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用罗马的武器装备武装自己的部下,用罗马的阵法训练手下士兵。他亲率三万精兵,入侵意大利本土。斯提利科也率军北上应敌。
阿拉里克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合围斯提利科的部队。而斯提利科主动出击,在阿拉里克完成包围之前就把他的军队各个击破。阿拉里克无可奈何,只好打起了游击战,在意大利北部烧杀劫掠,让斯提利科难以招架。
这时候,罗马城又传来噩耗——皇帝跑了。
西罗马皇帝霍诺利乌斯被阿拉里克的军队吓破了胆,竟然带着手下的宦官和女眷出逃。他们一路西进,准备逃到高卢南部去。
斯提利科头都大了,他只带了十几个随身侍卫,快马往回赶,最终在米兰拦住了皇帝一行人。
斯提利科劝告皇帝绝不可擅自出逃,如果连皇帝都跑了,军队必然士气崩溃,那么战争还没开始,军队就会败退。
年轻的皇帝听从了劝告,沿着奥蕾莉亚大道返回罗马,而斯提利科没有为他送行,就提前北上继续指挥作战了。
北方的苏维汇人是阿拉里克的盟友。苏维汇人的大军已经占领了阿尔卑斯山以北,距离斯提利科的部队不过一个星期的行程,二者如果一起进攻,凭斯提利科手头三万来人,根本不可能挡得住。所以斯提利科决定先和苏维汇人和谈。
由于阿拉里克的大军先前已经败给了斯提利科,所以苏维汇人非常忌惮罗马军团。和谈异常顺利,连钱都没给,苏维汇人就同意撤军。
这下子,斯提利科可以腾出手,全力对抗阿拉里克了。
斯提利科在不适合大军出动的冬季,率领手下精锐骑兵突袭了阿拉里克的大本营。阿拉里克被打得措手不及,一溃千里,只好强行翻阅阿尔卑斯山脉,向北撤退。
斯提利科则马不停蹄地追击,同时命令北方驻守的部队南下阻截,南北夹击阿拉里克的逃军。于是,在意大利北部的博伦佐,斯提利科成功包围了阿拉里克的部队。蛮族士兵被追赶到了狭窄的河谷,被合围歼灭。阿拉里克的妻子儿女也被俘虏,而他本人则率领数千人成功突围,往东逃窜去了。
此战虽然胜利了,但也暴露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那就是罗马已经无力防御高卢北部地区。
苏维汇人的军队不过两三万,但是面对苏维汇人的进攻,高卢北部的罗马士兵几乎毫无抵抗之力。
斯提利科不得不把高卢驻军全部撤回到高卢南部的普罗旺斯,收缩防线,彻底放弃高卢北部的。这是无奈之举,但也招致了元老院贵族以及皇帝的憎恶,把祖宗披荆斩棘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实在是耻辱。斯提利科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罗马已经不是那个无敌于天下的罗马了,凭借斯提利科手头三万出头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守住高卢北部漫长的边境线。
这时候,斯提利科提议把皇帝的王宫搬到北方的拉文纳。因为拉文纳是传统的要塞城市,防御工事非常坚固,而且还有海港。更重要的是,现在罗马北方的防御压力太大了,皇帝亲自北上,天子守国门,有利于提振北方将士的士气。
皇帝起初非常抗拒,但是在皇后的劝说下,还是同意了。
然而,和平还是没有持续多久,405年,北方的日耳曼人大举南下,这次,蛮族的军队,仅仅是战斗人员,人数就超过了40万。
斯提利科没办法了,他只能自己掏钱,买了3万个奴隶,经过了大半年的训练,组成了一支出具战斗力的军队。
然后,第二年夏天,斯提利科手下3万奴隶军,加上1万多罗马正规军,北上抵抗40万蛮族大军,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场绝望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