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护理学导论知识×复习✓
1.常见的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异常。 2.(1)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①生理需要: 维持生存及种族延续最基本,最强烈,最具优势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 希望受到保护,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安全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显露出来,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可出现焦虑、恐惧、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以及寻求安全的行为等。 ③爱与归属的需要: 指被他人或群体接纳及爱护,包括接受和给予两个方面。一般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出现。如果这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会感到空虚、孤独、寂寞、被遗弃等。 ④尊重需要: 包括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自尊需要指个体渴求能力、信心、成就、实力等。他尊需要指个体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可、赞赏等。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感受。 ⑤求知需要: 指对己、对人、对周围事物有所了解和探索的需求。 ⑥审美需要: 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⑦自我实现需要: 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①需要的满足过程逐级上升, ②满足各种需要的紧迫性不同, ③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 ④各种需要的层次顺序并非固定不变, ⑤需要的层次越高,其满足方式和程度的个体差异性越大, ⑥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与健康密切相关。 5.跨文化护理理论: (1)主要概念: ①文化: 文化是指不同个体、群体或机构通过学习、共享和传播等方式塑造的,并随时间代代相传形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行为标准、个体特征和实践活动的总称,以一定的方式传承,并用以指导人的思维方式、生活决策和行为活动。 ②关怀(在护理学中占主导地位) ③文化关怀 ④跨文化护理中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文化关怀保持、文化关怀调适、文化关怀重建。 (2)跨文化护理理论内容。 I级(最外一层):世界观和文化社会结构层。 II级(第二层):文化关怀与健康层。 Ill级(第三层):健康系统层。 IV级(第四层):护理关怀和决策行为层。 6.新生儿: 一躺二抬三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7.身心发展特点: ①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 ②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早) ③阶段性 ④普遍性 ⑤特殊性 8.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1)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3)①口欲期:出生到一岁 ②肛欲期:1到3岁 ③性蕾期:3到6岁 ④潜伏期:六岁到青春期 ⑤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9.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主要内容: ①婴儿期:0到1岁,此期发展的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②幼儿期(儿童早期):1到3岁,此期发展的危机是自主对羞怯或疑虑 ③学龄前期:3到6岁,此期的发展危机是主动性对内疚 ④学龄期:6到12岁,此期发展的危机是为勤奋对自卑 ⑤青春期:12到18岁,此期发展的危机是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 ⑥青年期:18到25岁,此期发展的危机是亲密对孤独 ⑦成年期:25岁到65岁,此期发展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 ⑧老年期:65岁以上,此期发展的危机是自我完善对悲观失望。 (2)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①婴儿期: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以促进信任感的形成。 ②幼儿期:鼓励儿童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吃饭、穿衣及大小便等,为其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并对其能力表示赞赏。 ③学龄前期:鼓励和表扬儿童有益的主动行为,重视游戏的重要性。 ④学龄期:帮助患儿在住院期间继续完成学习任务,将业余爱好带到医院,并尽快适应医院的限制性环境。 ⑤青春期:多创造机会让其参与讨论所关心的问题,谈论自己的感受,并在其做某些决定时给予支持和赞赏。 ⑥青年期:帮助患者保持与亲友的联系,为处于恋爱时期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处机会,以避免因疾病和住院造成的孤独感。 ⑦成年期:成年人生活负担较重,在家庭和工作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是家庭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柱,其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家庭影响较大,因此在护理中要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⑧老年期:耐心倾听老年人对往事的叙说,对其既往的成就给予肯定,帮助老年患者发掘潜能,鼓励其参加所喜爱的活动。 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主要内容: ①感觉运动期:0到2岁,感觉运动期的婴幼儿凭借身体的动作及感觉去认识其周围的世界,这是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 ②前运算期:2到7岁,此阶段的儿童越来越善于建构并应用心理符号(词和映像)对他们接触到的物品、情景和事件进行思考。 ③具体运算期:7到11岁,儿童能进行心理运算,开始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逻辑思维建立在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上。 ④形式运算期:11岁起,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以后再增加的只是来自生活经验中增多的知识,而不会再提升其思维方式。 (2)在护理中的应用: ①感觉运动期:护士应提供各种感觉和运动性刺激促进婴儿智力发展。 ②前运算期:护士应意识到此期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尽量从幼儿的角度和需求出发进行护理活动。 ③具体运算期:护士与儿童沟通时,可采用图片、模型及简短的文字说明等方式。 ④形式运算期:护理青少年时,可对治疗和护理过程做更详尽的解释。 1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密不可分。 (1)前习俗道德期:2到9岁,又称道德他律期。道德判断标准是基于行为的后果,即“赏”或“罚”。 ①惩罚与顺从取向:2到6岁,道德行为的理由是避免惩罚。 ②相对功利取向:6到9岁,道德行为的理由是取得奖赏,满足自我的需要,而非社会规范。 (2)习俗道德期:9到12岁,又称道德循规期,道德观念开始形成。 ①好孩子取向:9到10岁,又称寻求认可阶段。 ②法律和规则取向:10到12岁,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 (3)后习俗道德期:12岁以上,又称道德自律期。 ①社会法治观念取向:又称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②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又称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念取向。 12.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的过程。 (1)积极作用: ①适度的压力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 ②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③适度的压力能使机体处于应对的警觉状态。(2)消极: ①突然而强烈的压力影响社会功能 ②突然而强烈的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③持久的慢性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13.压力应对方式: ①以情绪为中心:回避、疏远、选择性注意、积极比较、应用心理防御机制等策略。 ②以问题为中心: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积极采取行动、寻求信息及帮助。 14.适应的层次包括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包括心理反应和认知反应。 15.(1)心理反应: ①认知反应: 消极的认知反应具体表现为: 感知混乱,判断失误,思维迟钝,非现实性想象,行为失控,自我评价丧失。 ②情绪反应: 人面对压力源时主要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自怜。 ③行为反应 (2)心理适应: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有: 否认、投射、退化、幻想、合理化、反向形成、转移、压抑、认同、压制、补偿、幽默、升华。 16.压力的管理: (1)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2)减少压力的刺激: ①将压力化整为零 ②提高自己的能力 ③学会授权 (3)减轻压力反应: ①有效调节心理平衡 ②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③适当休息。 (4)应用各种放松技巧: ①深呼吸训练, ②听音乐或其他美妙的自然声音, ③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5)寻求专业帮助。 17.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18.角色行为强化,患者的表现有: 安于病人角色,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增强,一般表现在病情好转及即将出院时。